学术投稿

贯叶金丝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尹兴斌;翟玉静;曹飒丽;申明瑞;付京;倪健

关键词:贯叶金丝桃,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摘要:贯叶金丝桃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我国多民族共用的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国内外对贯叶金丝桃的研究日益重视,其药理活性和机制研究也逐渐深入.主要就目前国内外报道的贯叶金丝桃的药理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高境界.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发展是由浅表之络到经再入脏腑之络的过程,提示“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包含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在疾病的防治中应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尤其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卞镝;隋月皎;田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角花胡颓子提取物对荷瘤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角花胡颓子提取物(JHT)的抑瘤机制,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计算抑瘤率,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GFW抑瘤率为39.02%,透射电镜观察到JHT作用下的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可见凋亡细胞及典型凋亡小体形成.JHT抑制肿瘤细胞Survivin 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花胡颓子提取物具有抑瘤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 mRNA表达相关.

    作者:王琪;魏娜;罗晓庆;王慧;官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低度炎症病理状态的中医病机分析

    低度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持续低度的炎症病理状态,常出现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冠心痛、脑梗死、恶性肿瘤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之中,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伤特征及诊断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气滞、痰瘀、热毒为主,气虚、气滞是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条件,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缠绵难愈的致病原因,热毒是低度炎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桂贞;曾谷兰;吕崇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石荠苧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对石荠芋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该属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木脂素等化合物,具有抗茵、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余陈欢;俞文英;钟宇森;戴晓燕;吴晓宁;吴巧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颅内高压症的中西医结合救治

    颅内高压症和脑疝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种类繁多;病机主要涉及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颅脑水瘀,颅脑水毒.同时,介绍了现代医学对颅内高压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诊断标准和诊断思路,临床分型和分期.中医救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现代医学主要有病因治疗和对症降颅压,脑疝治疗强调预防为主、重症监护、降颅压及手术治疗.

    作者:郑国庆;周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对脾阳虚状态下自由基损伤变化的探究

    目的:探讨脾阳虚状态下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和体内氧化导致DNA损伤的程度,了解脾阳虚在中医脾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为中医脾阳虚证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中医脾虚衰老学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复合方法造模14天后,继而给大鼠以苦寒伤阳药灌胃10天复制脾阳虚大鼠模型,取大鼠后24h尿样测定8-OHdG的含量,取脑皮质和血清测定SOD、GSH-Px、T-AOC、MDA的含量.结果:脾阳虚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脑皮质中SOD活性,GSH-Px活性,T-AOC和MD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尿样中8-OHdG含量也有明显上调趋势(P<0.05).结论:脾阳虚模型大鼠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自由基攻击和氧化损伤,但脾阳虚状态处于脾病全程的何种阶段尚需结合前期脾气虚和脾阳虚实验数据,做进一步探究了解.

    作者:尚冰;丛培玮;许南阳;史冰洁;王蕊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七内金散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目的:观察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以CCl4皮下注射造模,首次注射100%CCl45 mL/kg体重,之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注射6周.造模成功后分别以0.8 g/kg(高剂量组)、0.4 g/kg(中剂量组)的参七内金散灌胃模型大鼠共2周,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2周.生化法测血TBIL、ALT、AST及白蛋白浓度,以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以HE、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炎症与纤维化病理.试剂盒生化法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醇含量(malondialdehyde,MDA).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明显升高,白蛋白(Alb)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沉积明显,GST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不同剂量参七内金散组均能改善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病理沉积,降低肝组织Hyp含量,改善血清肝功能(降低ALT、AST,提高血清Alb含量),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参七内金散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抗肝组织氧化损伤是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谢红东;赵伟;杨亦德;于盈;王凤玲;侯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佛手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SP-A在急性肠损伤大鼠大肠和肺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急性肠损伤(Acute intestinal injury,AⅡ)肺和大肠等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 A,SP-A)含量的变化,寻找其表达的规律及各组织的相关性.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 group,NS组)、急性肠损伤12h组(AⅡ12h组)、急性肠损伤24h组(AⅡ24h组)、急性肠损伤36h组(AⅡ36h组)、急性肠损伤48h组(AⅡ48h组).采用结肠内注入醋酸(Acetic acid)法制备AⅡ大鼠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入醋酸后12、24、36、48 h及注入NS后48 h采集标本,空白对照组亦于48 h后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BALF及各种组织中SP-A的含量.结果:①各组大鼠BALF中SP-A的含量明显高于肺、大肠、皮肤、肝组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肺组织SP-A含量其次,与其他组织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组织中无SP-A表达.②NS组、空白对照组BALF、肺、大肠、肝中SP-A的含量较AII36h组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③AⅡ时间延长,AⅡ各组BALF、肺组织、大肠组织中SP-A的含量下降,至AⅡ36h时含量降至低;随后有回升趋势.④大肠组织与BALF、肺、皮肤、肝组织中SP-A含量的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2,0.378,0.137,0.518.结论:①大鼠SP-A的合成与分泌具有一定特异性;②BALF、肺、大肠、肝组织中SP-A含量的变化与AⅡ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③大鼠大肠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与肝、肺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一致性较好.

    作者:郑继生;李志军;沈延飞;董雷;李敏静;丁志山;蔡宛如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昼夜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康对Apo 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壁保护及斑块的稳定作用及心脏时钟基因的调节,探讨中药干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在12h光照/黑暗条件下,54只Apo E-/-小鼠西方膳食饲料饲养至12周龄并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冠心康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18只.另18只C57BL/6/J小鼠直接分至正常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以及冠心康组每日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观察至19周龄取材.设定昼夜时点(Zeitgeber time,ZT),并根据ZT于ZT0、ZT4、ZT8、ZT12、ZT16与ZT20依次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壁损伤情况;运用RT-PCR检测技术,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 mRNA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研究结果提示冠心康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昼夜表达节律与正常组比较,显著改变,提示Bmal1、Per2存在昼夜表达异常;冠心康可显著调节Bmal1及Per2基因表达昼夜节律.其中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Per2基因在早上8点、下午16点以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下午16点表达显著升高,而在上午8点及午夜0点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Bmal1基因在早上8点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其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较为相似.结论: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存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基因表达节律存在干预作用,可能是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章怡祎;刘萍;励冬斐;胡俊萍;毛美娇;蔡珏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状态Markov模型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论治疗效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多状态Markov模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根据COPD的疗效评价现状,需在评价手段、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思路,阐述了以多状态Markov模型、圣乔治呼吸问卷作为评价手段、评价指标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应用构想及应用步骤.结果: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不仅可观察干预措施的近、远期疗效及病人的综合健康状态,并可模拟疾病的动态变化.结论: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可望成为切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要求的新模式.

    作者:郑淑美;崔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解毒活血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当归、川芎、苦参)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的作用,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解毒活血方分别采用颗粒剂型和生药饮片两种剂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解毒活血方两种剂型的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茵作用,颗粒剂型效果略优于生药饮片剂型,两种剂型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茵效果较佳,在药物浓度为31.25 mg/mL时,颗粒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即达100%,在药物浓度为62.50mg/mL时,生药饮片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抑菌率达85%,对大肠杆菌抑茵效果稍差.结论: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抑茵作用,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徐丽梅;温井奎;吴镝;曹晋桂;刘芳;马文杰;张阳阳;刘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蕨麻正丁醇部位抑制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9表达

    目的:研究蕨麻正丁醇部位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Caspase 9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PI-Hochesst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RT-PCR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9 mRNA及其产物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部位各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 mRA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蕨麻正丁醇部位可能通过减弱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灵芝;韦薇;龚海英;李建宇;郭鹏;张永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实践提出了脾胃学术思想: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脾病多湿,健脾要祛湿,利湿即所以健脾;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重视湿热互结,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轻灵甘凉;通过长期脾胃病临床和调查统计,各种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者占90%以上,胃阴不足者不到10%,及脾统四脏等.同时阐述了李老脾胃病治疗用药经验并附有医案.

    作者:王海军;李郑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ECV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榄香烯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ECV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于HECV细胞作为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结晶紫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下的细胞生长速率,ECIS实验检测细胞黏附功能及侵袭功能,新生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聚集能力.结果:低浓度的榄香烯乳可以促进HECV细胞的生长速率(=20 μg/mL时,P<0.05)、黏附能力(=1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10μg/mL时,P<0.05)及新生血管形成能力(=20μg/mL时,P<0.05);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抑制其生长速率(≥80μg/mL时,P<0.05)、黏附能力(≥8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80μg/mL时,P<0.05)、新生血管形成能力(≥80μg/mL时,P<0.05)及细胞聚集能力(=160μg/mL,90 min时,P<0.05).结论:低浓度的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作者:丁立祥;殷玉琨;宋爱莉;孙子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以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牡丹皮、黄芪、人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薄层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丹皮酚在69.5~1112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29% (n =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穆志明;李慧峰;孟霜;裴妙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马鞭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马鞭草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用HPLC方法测定了12批马鞭草药材,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马鞭草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计算每批药材的相似度.结果:12批马鞭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有32个共有峰,指认了3个共有峰.其中9批的相似度在0.9以上,有3批在0.8以上.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为马鞭草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苗苗;刘真;迟宗良;丛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从新鲜长春花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佳工艺.方法:采用L.(34)正交设计进行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筛选,同时采用RP-HPLC法测定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含量.结果:佳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为液料比1∶10,浸提时间为14 h,浸提液的pH值为0.5.结论: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具有较高的提取率,且该提取方法简单,适合工业生产.

    作者:何际婵;董志超;王建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S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用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健康组和两组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并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病情稳定时间短,治疗的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P<0.01).结论: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SS安全有效,可以减轻病症,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且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孙剑虹;徐串联;严宇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检测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3.0 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进样量在0.7850~19.62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1% (n =6,RSD=1.0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无干扰,可用于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