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魏娜;罗晓庆;王慧;官杰
目的:探讨角花胡颓子提取物(JHT)的抑瘤机制,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计算抑瘤率,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GFW抑瘤率为39.02%,透射电镜观察到JHT作用下的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可见凋亡细胞及典型凋亡小体形成.JHT抑制肿瘤细胞Survivin 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花胡颓子提取物具有抑瘤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 mRNA表达相关.
作者:王琪;魏娜;罗晓庆;王慧;官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榄香烯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ECV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于HECV细胞作为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结晶紫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下的细胞生长速率,ECIS实验检测细胞黏附功能及侵袭功能,新生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聚集能力.结果:低浓度的榄香烯乳可以促进HECV细胞的生长速率(=20 μg/mL时,P<0.05)、黏附能力(=1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10μg/mL时,P<0.05)及新生血管形成能力(=20μg/mL时,P<0.05);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抑制其生长速率(≥80μg/mL时,P<0.05)、黏附能力(≥8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80μg/mL时,P<0.05)、新生血管形成能力(≥80μg/mL时,P<0.05)及细胞聚集能力(=160μg/mL,90 min时,P<0.05).结论:低浓度的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作者:丁立祥;殷玉琨;宋爱莉;孙子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低度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持续低度的炎症病理状态,常出现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冠心痛、脑梗死、恶性肿瘤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之中,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伤特征及诊断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气滞、痰瘀、热毒为主,气虚、气滞是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条件,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缠绵难愈的致病原因,热毒是低度炎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桂贞;曾谷兰;吕崇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中医情志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提出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循环叠加机制”的观点,阐述“内生应激源”,是心身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病环节.强调心理干预改善不良认知评价,对于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路和优越性.
作者:项祖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康对Apo 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壁保护及斑块的稳定作用及心脏时钟基因的调节,探讨中药干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在12h光照/黑暗条件下,54只Apo E-/-小鼠西方膳食饲料饲养至12周龄并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冠心康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18只.另18只C57BL/6/J小鼠直接分至正常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以及冠心康组每日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观察至19周龄取材.设定昼夜时点(Zeitgeber time,ZT),并根据ZT于ZT0、ZT4、ZT8、ZT12、ZT16与ZT20依次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壁损伤情况;运用RT-PCR检测技术,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 mRNA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研究结果提示冠心康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昼夜表达节律与正常组比较,显著改变,提示Bmal1、Per2存在昼夜表达异常;冠心康可显著调节Bmal1及Per2基因表达昼夜节律.其中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Per2基因在早上8点、下午16点以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下午16点表达显著升高,而在上午8点及午夜0点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Bmal1基因在早上8点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其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较为相似.结论: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存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基因表达节律存在干预作用,可能是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章怡祎;刘萍;励冬斐;胡俊萍;毛美娇;蔡珏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学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有必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加强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对药用植物进行脱病毒,保存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开拓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新空间,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作者:吕迪;李伟平;熊明星;潘平;蒋福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HLA-DR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辨证分为气分组23例、营分组28例、血分组17例,另设对照组26例,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参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百分比,活化淋巴细胞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水平,计算得CD3+ CD4+/CD3+ CD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分营分血分证的所有检测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气分组比较,营分血分证CD3+、CD3+CD8+、CD3+CD4+/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营分比较,血分证CD3+、CD3+CD4+、CD3+CD8+、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D3+ CD4+/CD3+CD8+无显著差异外(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水平的表达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动态观察这些参数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作者:蔡国龙;杨敏春;严静;陈进;许强宏;颜默磊;余海燕;吕晓春;胡才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以CCl4皮下注射造模,首次注射100%CCl45 mL/kg体重,之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注射6周.造模成功后分别以0.8 g/kg(高剂量组)、0.4 g/kg(中剂量组)的参七内金散灌胃模型大鼠共2周,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2周.生化法测血TBIL、ALT、AST及白蛋白浓度,以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以HE、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炎症与纤维化病理.试剂盒生化法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醇含量(malondialdehyde,MDA).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明显升高,白蛋白(Alb)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沉积明显,GST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不同剂量参七内金散组均能改善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病理沉积,降低肝组织Hyp含量,改善血清肝功能(降低ALT、AST,提高血清Alb含量),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参七内金散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抗肝组织氧化损伤是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谢红东;赵伟;杨亦德;于盈;王凤玲;侯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补肾养血的育麟方中药对肾阳虚大鼠模型子宫、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其药效学作用.方法:大鼠im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6 mg/kg×9d,再25 mg/kg×5 d造成肾阳虚证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10只大鼠为正常组.分别灌胃ig15 d,每日称重.于动情期处死,取子宫、卵巢,称取子宫、卵巢重量、光镜下观察子宫、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子宫、卵巢指数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5,中药高、低剂量组卵巢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西药组P<0.05;子宫指数则与正常组、西药组无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组子宫内膜厚度、大卵泡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低剂量组、西药组则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发育卵泡数目、黄体数目除模型组外其余四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养血中药能显著升高大鼠子宫、卵巢指数、改善大鼠子宫、卵巢组织形态,作用优于克罗米芬.
作者:张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建立马鞭草药材的HPLC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用HPLC方法测定了12批马鞭草药材,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马鞭草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计算每批药材的相似度.结果:12批马鞭草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有32个共有峰,指认了3个共有峰.其中9批的相似度在0.9以上,有3批在0.8以上.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为马鞭草药材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苗苗;刘真;迟宗良;丛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方剂中药物的配伍与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方剂的功效和作用.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所收录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配伍角度分析多味药物在不同剂量配比下的使用情况,结合方剂主治病因病机,分析药用配伍剂量与方剂功效变化的可能关系.从配伍药物发挥功效角度发现,多味药物在发挥配比功效时常有一定的剂量范围,随证加减.从药物性质角度发现,同一方剂中,单味药物剂量受与其配伍药味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质影响.性质相同的药物,剂量与不同药味的主治功效有关;性质不同的药物,剂量受不同药味主治功效及其在制方中发挥的作用影响.同时,单味药物剂量亦关系到其功效的发挥,并与用药安全息息相关.
作者:孟洪宇;谢晴宇;孟庆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针灸结合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对照组采用立普妥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斑块的消退情况以及TC、TG等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斑块形态良性改变以及PSV(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PI(搏动指数)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RI(阻力指数)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扁平斑和软斑有消退作用,能够明显减小此类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便捷且值得临床推广的新方法.
作者:蔡劲;施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任继学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继学教授于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可谓学验俱丰;尤其是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方面,任继学教授经验丰富,在其行医的66年中,任继学教授以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继承以往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并勇于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他提出的应用“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治疗出血性中风更是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对其诊治思路进行发掘,无论是对于患者及后世医者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王健;兰天野;任吉祥;赵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以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牡丹皮、黄芪、人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薄层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丹皮酚在69.5~1112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29% (n =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穆志明;李慧峰;孟霜;裴妙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解毒活血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当归、川芎、苦参)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的作用,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解毒活血方分别采用颗粒剂型和生药饮片两种剂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解毒活血方两种剂型的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茵作用,颗粒剂型效果略优于生药饮片剂型,两种剂型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茵效果较佳,在药物浓度为31.25 mg/mL时,颗粒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即达100%,在药物浓度为62.50mg/mL时,生药饮片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抑菌率达85%,对大肠杆菌抑茵效果稍差.结论: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抑茵作用,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徐丽梅;温井奎;吴镝;曹晋桂;刘芳;马文杰;张阳阳;刘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慢性肾衰患者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色特征信息进行了客观化探讨,探讨慢性肾衰不同分期与面诊信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检测仪采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理生化指标.结果:与肾功能代偿期相比,肾功能失代偿期、尿毒症期面色指数明显降低;与尿毒症期相比,正常组、肾功能代偿期面色指数明显升高.结论: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与面色参数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无创的面色检测对慢性肾衰分期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郭文良;郑晓燕;李福凤;王忆勤;何建成;李果刚;庄燕鸿;钱鹏;赵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对石荠芋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该属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木脂素等化合物,具有抗茵、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余陈欢;俞文英;钟宇森;戴晓燕;吴晓宁;吴巧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冠心合剂活性成分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把HUVEC分为14组,加入TNF-a刺激6h,再加入四种活性成分继续刺激18 h.通过ELISA法观察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含量.结果:冠心合剂四种活性成分低剂量组能明显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与TNF-a阳性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合剂活性成分低剂量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有关.
作者:祝光礼;魏丽萍;刘昭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