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俞根初治时病扶正祛邪思想探析

沈钦荣

关键词:俞根初, 时病治法, 扶正祛邪, 学术研究
摘要:扶正祛邪是中医大法、也是常法,由于疾病性质、地域、患者体质、医家用药习惯不同等因素,对扶正祛邪治法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经验.从时病扶正重在阳明、时病祛邪发表攻里两个方面,对俞氏治时病扶正祛邪思想作一探析.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龙江医派史略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作用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学术流派.特别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龙江医派体现了中医学术流派必须具备的地域性、学术性、继承性、辐射性、群体性等特点.龙江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是黑龙江中医药学说理论产生和创新的土壤,是黑龙江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核心动力,是传播黑龙江中医学术的主体力量,是龙江医药学的特色标志和文化品牌.

    作者:姜德友;王磊;常存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寒性药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微寒性药物桑枝提取物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阳性药地尔硫组给药剂量为16mg/kg,桑枝提取液剂量为8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7天.于冠脉结扎前、结扎即刻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监测心电图,标测ST段毫伏数.冠脉结扎3h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测算心肌梗死面积,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MDA含量.结果:桑枝提取物可明显降低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同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MDA值下降.结论:桑枝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蕾;赵超越;吴琼;周晓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溶出特征研究

    目的:考察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体外溶出特征,为其剂型选择、工艺设计与贮存方法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山楂叶总黄酮置适宜容器中,湿度条件为相对湿度75%,温度为60℃,光照条件为(4500±500)Lx照度,考察高湿、高温、强光照射对山楂叶总黄酮的重量、总黄酮和牡荆素鼠李糖苷含量的影响;动态透析法检测山楂叶总黄酮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高温和光照条件对山楂叶总黄酮的重量和含量几乎无影响;而高湿条件下吸湿明显,重量变化较大;山楂叶总黄酮在磷酸盐缓冲液(pH7.4)溶液中的溶出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较好,但具有吸湿性,应在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山楂叶总黄酮的溶出以被动扩散为主.

    作者:童丽姣;高敏;王鑫波;侯桂兰;石森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玄明粉抗衰、养生与美容作用浅论

    玄明粉是一味常用的抗衰老、养生与美容中药之一,就玄明粉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诠析.认为玄明粉通过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等作用达到抗衰老、养生与美容的目的.深入研究玄明粉的抗衰老机制及其养生与美容作用,在当前关注养生与美容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常富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

    目的:研究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 -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为临床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癌组织细胞ACC -M,置于含有RPMI1640、小牛血清、青霉素及链霉素的培养基中,恒温37℃下传代培养.再使用MTT比色实验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悬浮液种于孔板内培养24h后,按浓度由小到大5种不同浓度比例加入吴茱萸碱溶液,另外设1组空白对照,1组调零组,进行培养后分别加入MTr、二甲基亚砜溶液用酶标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MTT比色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对SACC -M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它的抑制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在药物作用后的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为35%,65%,85%,经过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做二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二者呈正相关性(r=1.194,r<0.01).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生长迅速,实验组生长缓慢;流式细胞仪下可见实验组大量细胞死亡,对照组凋亡率低.结论: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它可以控制SACC-M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且具有随浓度升高药效增强的趋势,可以将此运用于SACC的治疗.

    作者:陈剑云;喻棣;曾大顺;洪焕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银杏达莫针对DP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甲钴胺片,研究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SNCV和M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并(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甲钴胺片联合应用对于DPN的临床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何海生;陈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针刺对术后胃肠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对术后大鼠胃肠Cajal间质细胞(ICC)超微结构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针刺保护术后ICC超微结构的机制.方法:采用结肠吻合术模型大鼠,针刺组以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处方,治疗后观察胃肠组织病理变化和ICC超微结构的改变,并与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结果:模型组结肠组织和胃起搏区组织较空白组存在明显炎症反应和ICC超微结构损伤,针刺组的炎症反应和ICC超微结构损伤较轻,基本得以维持正常.结论:针刺能减轻术后ICC超微结构的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炎效应有关.

    作者:邓晶晶;袁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论中医整体观之形成渊源和科学内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特色,道家修道养生实践对元气论自然观乃至中医整体观的形成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从道-气本源论与现代统一场论的比较来看,“道”与“统一场”有质的相似性.对中医整体观的理解和应用,应充分借鉴古人的修道养生实践并结合现代统一场论的发展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医养生和临床实践,并对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作者:张敬文;章文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明代名医李梴论治癥积病症的学术思想研究

    探讨明代名医李梴在癥积病症方面的理论临床实践贡献,认为李梴在癥积病因学上提出了大外感、大内伤、大情致,以及医误成积的致病观.病机上继承前人“虚损生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癥积早期多为阳虚寒凝,中晚期多为阴虚燥热结实的病机演化观.治疗上主张在调补脾胃,顾护阴精基础上,辨证寒热虚实之机,从血瘀、气结、痰凝三端论治.方药上创造倡导大七气汤、退黄丸、阿魏撞气丸、通玄二八丹、消块丸、增损五积丸、纂积丹等.

    作者:沈启刚;谭春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MMP-9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IL -6、MMP-9及hs - CR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纽为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服用.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第3、7、14天应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用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IL -6、MMP -9含量,用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s - 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第3、7、14天血清hs - CRP、IL -6及MMP-9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相同时间点),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4天的NIHSS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3、7天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能降低血清hs - CRP、IL -6、MMP -9对脑细胞的致炎作用.

    作者:钱利君;叶小军;李军;汪小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玄参炮制前后多糖含量的变化研究

    目的:测定并考察玄参炮制前后多糖的含量变化,以探讨玄参的炮制机理.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玄参炮制前后多糖的含量.结果:生品总糖含量为64.89%,得率为9.74%;制品总糖含量为65.90%,得率为7.89%,较生品多糖得率下降了19.02%.结论:玄参经蒸制后,多糖得率降低.实验结果为探讨玄参炮制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方学敏;曹岗;蔡银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芪多糖对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TGF-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胆管结扎肝纤维化模型TGF -β1的影响.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n=15)及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M,n=20)及药物干预组(Y,n=20).M及Y组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Sham组仅作胆总管分离,不作胆总管结扎.Y组于术后1周开始经灌胃给予黄芪多糖,1日1次,共4周.所有大鼠均于术后第5周处死取材.统计分析实验过程大鼠死亡率及腹水发生率,观察实验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及肝组织学;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观察实验大鼠肝组织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组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Hyp含量及TGF -β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M组比较,Y组大鼠死亡率、腹水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肝功能显著改善(P<0.01),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Hyp含量及及TGF -β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黄芪多糖可有效地抑制BDL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TGF -β1表达,这可能也是黄芪汤组分干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

    作者:徐方明;过建春;包剑锋;王运发;徐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活血化痰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以化痰散瘀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的“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方法:将3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型,按2∶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开郁散结颗粒Ⅰ-Ⅲ号和安慰剂.治疗前、治疗第4、8周末及治疗结束第8周末各访视1次,观察乳房疼痛、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统计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乳房疼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2次访视在疼痛评分、评分减少、触痛评分、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方面,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次访视疼痛评分、评分减少、疼痛分级及消失情况、触痛评分、评分减少及触痛消失情况、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次访视以上各项纽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缓解乳房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4周后即产生疗效,用药8周疗效显著,且疗效持久.

    作者:宋爱莉;关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旧德堂医案》辨治癫狂特色探析

    清初名医李用粹在《旧德堂医案》中多角度辨治癫狂独具特色,即:临证首重辨脉,辨癫、痿异病同治,辨寒热虚实真假、转化治癫狂,辨痰火、气血治癫狂及幻觉,辨三阳经治狂,辨卫气营血治狂,辨先后天调理收功.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椒枝软胶囊对哮喘大鼠Muc5ac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椒枝软胶囊对哮喘气道黏蛋白(Muc5ac)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椒枝软胶囊高剂量组、椒枝软胶囊中剂量组、椒枝软胶囊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以卵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多点皮下注射,卵蛋白雾化攻击制作哮喘大鼠模型,从第13天起给予相应药物5天,末次激发后48h处死大鼠,留取肺组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uc5ac mRNA.结果:哮喘模型组、椒枝软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强的松组CT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的松组、椒枝软胶囊中、高剂量组均高于哮喘模型组(P<0.05);椒枝软胶囊中、低剂量组均低于强的松组,(P<0.05);结论:椒枝软胶囊可下调哮喘大鼠气道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从而减少气道黏蛋白分泌.

    作者:周勇;赵玮;宋康;骆仙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交设计优化复方田基黄胶囊总蒽醌测定方法

    目的:研究复方田基黄胶囊中总蒽醌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总蒽醌含量为指标,以氯仿用量、回流时间、硫酸用量、萃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优选复方田基黄胶囊的佳测定方法.结果:佳条件为:氯仿用量为30mL,回流时间为120min,硫酸用量为20mL,萃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测定方法稳定,安全,简便易行.

    作者:卓斌;刁军飞;陈文秀;张文霞;郑雪青;曾聪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

    系统地论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继承“生机学说”、创新“肝主生发”的理论基础,“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探讨了“补肾生髓成肝”早期干预、全程监控、动态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运用时机,以“形质毁坏”(组织损伤)、“形质衰败”(功能衰竭)、甚或整体“形体衰败”为基础的客观量化标准,“中间指标”结合“结局指标”的临床疗效考核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是否能提高临床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指导.方法:按系统评价的要求,以益肾蠲痹丸/强直性脊柱炎为检索词,在1979年-2011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统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所得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显效率(OR =5.33,95% CI为2.95 ~9.61)和总有效率(OR=6.14,95% CI为2.64~ 14.24)均高于单纯柳氮磺吡啶片(SASP)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漏斗图”图形基本对称.结论: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对于单纯SASP治疗具有明显疗效优势.

    作者:温成平;汪梅姣;孙静;谢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调查2009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7例,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随访24周.结果:气虚瘀黄型、阴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明显高于瘀热发黄型(P<0.05),气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亦高于湿热发黄型(P =0.020);生存分析显示各组间的累积存活率有显著差异,以气虚、阴虚为主证的患者24周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22).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一定的关系.

    作者:过建春;李春青;马翔华;荀运浩;石伟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不孕症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高催乳素血症不孕症患者43例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高催乳素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溴隐亭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疏肝补肾汤,连服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性激素[包括催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临床症状积分及妊娠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95.3%、79.1%;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PRL水平,提高E2、P水平(P>0.05);但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高催乳素血症不孕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妊娠率,减少溴隐亭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碧红;李茂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