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

李瀚旻

关键词:补肾生髓成肝, 肝主生发, 生机学说, 肝再生, 干细胞
摘要:系统地论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继承“生机学说”、创新“肝主生发”的理论基础,“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探讨了“补肾生髓成肝”早期干预、全程监控、动态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运用时机,以“形质毁坏”(组织损伤)、“形质衰败”(功能衰竭)、甚或整体“形体衰败”为基础的客观量化标准,“中间指标”结合“结局指标”的临床疗效考核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阴阳模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阴阳是中医的两个基本属性.用Mathematica对阴阳模型进行仿真研究表明,阴阳是绝对不平衡与相对平衡的统一体,虽然阴阳的初始量可以不同,但两条曲线仍然会朝向同一方向运动,并终逼近一个大值.

    作者:金岩;张丽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视干燥综合征的毒邪辨治

    通过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角度探讨毒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毒邪在干燥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即毒邪以燥毒,瘀毒,虚毒等不同形式.由于毒邪的存在,导致干燥综合征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因此,在临床辨治上应当注重辨识毒邪、祛除毒邪,运用甘寒解毒等治法,选用适当的药物,藉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崔民英;侯秀娟;朱跃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旧德堂医案》辨治癫狂特色探析

    清初名医李用粹在《旧德堂医案》中多角度辨治癫狂独具特色,即:临证首重辨脉,辨癫、痿异病同治,辨寒热虚实真假、转化治癫狂,辨痰火、气血治癫狂及幻觉,辨三阳经治狂,辨卫气营血治狂,辨先后天调理收功.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补肾方对哮喘缓解期小鼠EOS祖细胞分化的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方对哮喘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5(IL -5)、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Eotaxin)的表达、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骨髓悬液中嗜酸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祖细胞(CD34 +)、及趋化因子( CD34 +/CCR3+)表达的影响,研究补肾方对嗜酸粒细胞祖细胞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EOS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健康雌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补肾方组、补肾方+醋酸泼尼松组,于缓解期用药处理,观察哮喘小鼠的一般情况,外周血IgE、IL -5、Eotaxin表达,骨髓悬液EOS、CD34 +、CD34 +/CCR3+细胞的表达,分析补肾方的疗效、治疗机制.结果:3组治疗组小鼠外周血IgE、IL -5、Eotaxin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各治疗组间无差异;3组治疗组小鼠骨髓悬液EOS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但补肾方组较醋酸泼尼松组小鼠骨髓悬液EOS计数增多,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3组治疗组小鼠CD34 +细胞数、CD34+/CCR3+细胞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3组治疗组组间无差异.结论: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可减轻哮喘小鼠复发症状;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缓解期联合应用补肾方和醋酸泼尼松可减少醋酸泼尼松的不良反应;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可能降低哮喘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EOS的趋化、募集,从而减少CD34+祖细胞向EOS的分化,终减轻EOS在肺组织局部的浸润.

    作者:贾仰民;杨珺超;王丽;宋康;陈芳;王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明代名医李梴论治癥积病症的学术思想研究

    探讨明代名医李梴在癥积病症方面的理论临床实践贡献,认为李梴在癥积病因学上提出了大外感、大内伤、大情致,以及医误成积的致病观.病机上继承前人“虚损生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癥积早期多为阳虚寒凝,中晚期多为阴虚燥热结实的病机演化观.治疗上主张在调补脾胃,顾护阴精基础上,辨证寒热虚实之机,从血瘀、气结、痰凝三端论治.方药上创造倡导大七气汤、退黄丸、阿魏撞气丸、通玄二八丹、消块丸、增损五积丸、纂积丹等.

    作者:沈启刚;谭春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硬化中医辨治探微

    肝硬化是感染疾病科、消化内科常见慢性病之一.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多迁延难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经典理论,提出了肝硬化的中医全面辨治的新思路:针对病因治疗;“四诊”为本,全面辨证;分阶段治疗;治病兼以治神;失代偿期的“未病”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对实验室指标改善、影像学改善以及病情的预后均获得较为满意结果,同时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杨佼;吕文良;张莎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发作期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组(5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疗法配合龙胆泻肝汤口服,对照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HN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止疱、脱痂、疼痛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中,治疗组PHN发生率为13.73%,对照组为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带状疱疹患者,可缩短病程,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有效预防PHN的发生.

    作者:朱华东;卢笛;李国政;周程;王冬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30例)及B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良拔河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双释胶囊75mg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统计学处理,x2=4.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0%、23.33%,经统计学处理,x2=4.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双氯芬酸双释胶囊内服.

    作者:燕军;蒋素英;孟江;黄金良;郑波;梁宁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温阳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体会

    目前医学界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不仅强调发作期的救治,更重视其稳定期的康复治疗,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中医学运用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特点,结合中药疗法的特有作用来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显著,尤其对于阻止其病情发展和反复加重、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COPD发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阳虚痰浊,应予培补本元,扶助正气,温化痰湿,即运用温阳法为主加以治疗,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症状,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尽可能修复急性期所造成的肺脏损害.

    作者:茅靖;曹赟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

    目的:研究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 -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为临床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癌组织细胞ACC -M,置于含有RPMI1640、小牛血清、青霉素及链霉素的培养基中,恒温37℃下传代培养.再使用MTT比色实验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悬浮液种于孔板内培养24h后,按浓度由小到大5种不同浓度比例加入吴茱萸碱溶液,另外设1组空白对照,1组调零组,进行培养后分别加入MTr、二甲基亚砜溶液用酶标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MTT比色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对SACC -M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它的抑制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在药物作用后的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为35%,65%,85%,经过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做二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二者呈正相关性(r=1.194,r<0.01).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生长迅速,实验组生长缓慢;流式细胞仪下可见实验组大量细胞死亡,对照组凋亡率低.结论: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它可以控制SACC-M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且具有随浓度升高药效增强的趋势,可以将此运用于SACC的治疗.

    作者:陈剑云;喻棣;曾大顺;洪焕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分别给予内毒素(LPS)尾静脉注射,1h后,干预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尾静脉注射.3组分别选取2h、4h、6h33个观察点,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Wright - Giermsa染色计中性粒细胞的比例(PMN%),取肺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及测湿干重比值(W/D),并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2h、4h、6h3个观察点,模型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重于空白组,肺组织W/D明显增加(P<0.01),且模型组BALF中PMN%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MPO、MDA、ET检测结果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干预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肺组织出血、水肿、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W/D值较同时间点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且干预组BALF中PMN%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MPO、MDA、ET检测结果除2h时间点MDA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能提高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抗氧化作用,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作者:蒋旭宏;黄小民;何煜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张介宾“阳非有余”论探要

    张介宾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提出“阳非有余”论.该理论从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从形与气、寒与热、水与火的关系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并从阳气主导生化之权和阳气难得易失两方面强调阳气之不足.此外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阳气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麦舒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活血化痰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以化痰散瘀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的“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方法:将3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型,按2∶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开郁散结颗粒Ⅰ-Ⅲ号和安慰剂.治疗前、治疗第4、8周末及治疗结束第8周末各访视1次,观察乳房疼痛、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统计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乳房疼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2次访视在疼痛评分、评分减少、触痛评分、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方面,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次访视疼痛评分、评分减少、疼痛分级及消失情况、触痛评分、评分减少及触痛消失情况、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次访视以上各项纽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缓解乳房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4周后即产生疗效,用药8周疗效显著,且疗效持久.

    作者:宋爱莉;关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椒枝软胶囊对哮喘大鼠Muc5ac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椒枝软胶囊对哮喘气道黏蛋白(Muc5ac)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椒枝软胶囊高剂量组、椒枝软胶囊中剂量组、椒枝软胶囊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以卵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多点皮下注射,卵蛋白雾化攻击制作哮喘大鼠模型,从第13天起给予相应药物5天,末次激发后48h处死大鼠,留取肺组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uc5ac mRNA.结果:哮喘模型组、椒枝软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强的松组CT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的松组、椒枝软胶囊中、高剂量组均高于哮喘模型组(P<0.05);椒枝软胶囊中、低剂量组均低于强的松组,(P<0.05);结论:椒枝软胶囊可下调哮喘大鼠气道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从而减少气道黏蛋白分泌.

    作者:周勇;赵玮;宋康;骆仙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胃癌前病变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辨证治疗、叶酸口服治疗.治疗时间6月.于治疗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症状变化、合并用药、安全性;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行胃镜、病理检查,评价胃镜下积分、病理各项结果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月后,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中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合并应用改善上消化道症状药物,西药组患者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胃镜下积分和病理炎症、活动性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病理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病理各项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有效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症状,安全性良好,可逆转胃癌前病变患者黏膜异型增生(56.25%)、萎缩(35.50%)、肠化(25.68%).

    作者:姜宁;黄争;范一宏;吕宾;孟立娜;张烁;包海标;黄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神经节c - fos表达的影响.方法:108只180~220g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n=24)、骨癌痛模型组(Ca组,n=60),3组分别于手术前2天、术后7、14、21日测定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于术后7天确认造模成功后,将成功的模型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Ca组,n=25)和中药止痛巴布贴组(CM组,n=18).术后7、14和21天各组处死大鼠(n≥8),取大鼠脊髓腰椎L4 -6膨大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脊髓背角c-fos的变化.结果:MWT、TWL:术后Sham组、Ca组、CM组均低于基础值;术后7天,Sham组与基础值、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组、CM组则低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P<0.05);术后14、21天Ca组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统计学差异逐渐增大(P<0.01),而CM组则差异逐渐缩小(P>0.05).脊髓背角神经Fos表达:Ca组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术后7、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M组于术后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逐渐缩小(P>0.05).结论: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有比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是通过影响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 fos基因的表达而产生的.

    作者:姜涌;王文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芪多糖对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TGF-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胆管结扎肝纤维化模型TGF -β1的影响.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n=15)及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M,n=20)及药物干预组(Y,n=20).M及Y组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Sham组仅作胆总管分离,不作胆总管结扎.Y组于术后1周开始经灌胃给予黄芪多糖,1日1次,共4周.所有大鼠均于术后第5周处死取材.统计分析实验过程大鼠死亡率及腹水发生率,观察实验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及肝组织学;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观察实验大鼠肝组织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组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Hyp含量及TGF -β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M组比较,Y组大鼠死亡率、腹水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肝功能显著改善(P<0.01),肝组织纤维增生程度、Hyp含量及及TGF -β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黄芪多糖可有效地抑制BDL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TGF -β1表达,这可能也是黄芪汤组分干预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

    作者:徐方明;过建春;包剑锋;王运发;徐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

    系统地论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继承“生机学说”、创新“肝主生发”的理论基础,“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探讨了“补肾生髓成肝”早期干预、全程监控、动态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运用时机,以“形质毁坏”(组织损伤)、“形质衰败”(功能衰竭)、甚或整体“形体衰败”为基础的客观量化标准,“中间指标”结合“结局指标”的临床疗效考核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栀子苷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栀子苷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栀子苷,并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佳试验条件.结果:各因素对栀子苷的影响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溶剂用量.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重现性良好,稳定可行.

    作者:蒲艳春;徐艳丽;崔静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络病理论指导针灸、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探析

    叶天士认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纤维化大部分都是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发展来的.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观点,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络.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包括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本文重点论述在络病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肝纤维化.

    作者:王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