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络病理论指导针灸、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探析

王卫

关键词:肝纤维化, 肝络病, 中药针灸治疗
摘要:叶天士认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纤维化大部分都是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发展来的.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观点,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络.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包括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本文重点论述在络病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肝纤维化.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未知制何首乌非正品的鉴别

    目的:鉴别一种在药材市场流通中发现的“制何首乌”是否为制何首乌的非正品.方法:利用性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对“制何首乌”进行鉴别.结果:该“制何首乌”与正品在性状、显微以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可以确定该品种为制何首乌的非正品.

    作者:陆晓玲;李俊松;张彤;吴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李中梓治积聚方法探究

    目的:研究李中梓治疗积聚方法的特点.方法:研读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了解其对积聚的认识并总结其治法方药.结果:李中梓治疗积聚的方法简要概括为:治病分3期,攻补兼施;病位辨深浅,搜而逐之;临床遣方药,寒热并用;用药喜攻下,涤胃去积;主旨贵权衡、以法治病.结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不同阶段需要用不同的治法、以及联合多种治法治疗.

    作者:张娟;王鹏;刘鲁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益精稳压方对SHR大鼠血压及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益精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阶段血压及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探讨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模型组、中药干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设WKY大鼠空白对照组,共5组.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血压、ET -1及TM含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益精稳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CD62P表达及vWF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以及中药干预组血压、ET -1及TM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压、ET -1及TM水平下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大鼠前后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血压升高进展延缓,ET -1及TM水平升高幅度下降;免疫组化证明:与模型组相比较,益精稳压方各给药组vWF、CD62P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中药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发病早期,可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ET -1及TM含量,而且能抑制SHR大鼠vWF、CD62P的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小板的活化.

    作者:孔丽君;夏中伟;刘宏飞;胡宁;江丹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围绕慢性乙肝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公共卫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与探索,首先应肯定中医药治疗CHB具有临床疗效及优势,使其成为治疗CHB的主要方法;继而采用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运用正确的中医认识和思维方法,结合生物医学的新研究进展,根据病证结合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治疗;并选择宏观症状的改善和微观检查指标的应答及生存质量的提高为观察指标,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其临床疗效.

    作者:叶峥嵘;吴琳;杜卫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栀子苷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栀子苷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栀子苷,并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佳试验条件.结果:各因素对栀子苷的影响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溶剂用量.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重现性良好,稳定可行.

    作者:蒲艳春;徐艳丽;崔静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内经》厥病选释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将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作者:陈士玉;谢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解读《内经》之厥

    厥乃《内经》论述颇多的临床症状与病证和病机,主要从厥之病因病机涉及内外多方位;厥之主症表现四肢寒热异常甚昏厥不知人;厥之病性有虚实之分,病势急剧预后当辨析等,对《内经》之厥进行解读分析,认为当今对厥之相关理论的解读,不仅有助于对厥证与机制的深入理解,而且对于临床相关病证的处理与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钱会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寒性药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微寒性药物桑枝提取物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阳性药地尔硫组给药剂量为16mg/kg,桑枝提取液剂量为8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7天.于冠脉结扎前、结扎即刻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监测心电图,标测ST段毫伏数.冠脉结扎3h后处死动物,取心脏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测算心肌梗死面积,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MDA含量.结果:桑枝提取物可明显降低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同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MDA值下降.结论:桑枝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蕾;赵超越;吴琼;周晓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活血化痰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以化痰散瘀为核心、综合调理脏腑的“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作用疗效.方法:将3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型,按2∶1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开郁散结颗粒Ⅰ-Ⅲ号和安慰剂.治疗前、治疗第4、8周末及治疗结束第8周末各访视1次,观察乳房疼痛、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统计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乳房疼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2次访视在疼痛评分、评分减少、触痛评分、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方面,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次访视疼痛评分、评分减少、疼痛分级及消失情况、触痛评分、评分减少及触痛消失情况、疼痛总积分及总积分减少,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次访视以上各项纽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郁散结颗粒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在缓解乳房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用药4周后即产生疗效,用药8周疗效显著,且疗效持久.

    作者:宋爱莉;关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溶出特征研究

    目的:考察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体外溶出特征,为其剂型选择、工艺设计与贮存方法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山楂叶总黄酮置适宜容器中,湿度条件为相对湿度75%,温度为60℃,光照条件为(4500±500)Lx照度,考察高湿、高温、强光照射对山楂叶总黄酮的重量、总黄酮和牡荆素鼠李糖苷含量的影响;动态透析法检测山楂叶总黄酮的体外溶出特性.结果:高温和光照条件对山楂叶总黄酮的重量和含量几乎无影响;而高湿条件下吸湿明显,重量变化较大;山楂叶总黄酮在磷酸盐缓冲液(pH7.4)溶液中的溶出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山楂叶总黄酮的稳定性较好,但具有吸湿性,应在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山楂叶总黄酮的溶出以被动扩散为主.

    作者:童丽姣;高敏;王鑫波;侯桂兰;石森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旧德堂医案》辨治癫狂特色探析

    清初名医李用粹在《旧德堂医案》中多角度辨治癫狂独具特色,即:临证首重辨脉,辨癫、痿异病同治,辨寒热虚实真假、转化治癫狂,辨痰火、气血治癫狂及幻觉,辨三阳经治狂,辨卫气营血治狂,辨先后天调理收功.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30例)及B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良拔河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双释胶囊75mg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统计学处理,x2=4.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0%、23.33%,经统计学处理,x2=4.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拔河针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双氯芬酸双释胶囊内服.

    作者:燕军;蒋素英;孟江;黄金良;郑波;梁宁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设计概要

    介绍中医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数据处理方法等.提出一种类似Wiki知识元语义为基础的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分析了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模式,给出知识元库系统模型,讨论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搭建和语义页面的创建步骤.针灸理论学习平台系统对当代的中医针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条新途径.

    作者:秦延斌;夏书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

    目的:研究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 -M细胞生长的调控影响,为临床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癌组织细胞ACC -M,置于含有RPMI1640、小牛血清、青霉素及链霉素的培养基中,恒温37℃下传代培养.再使用MTT比色实验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悬浮液种于孔板内培养24h后,按浓度由小到大5种不同浓度比例加入吴茱萸碱溶液,另外设1组空白对照,1组调零组,进行培养后分别加入MTr、二甲基亚砜溶液用酶标法测定各组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MTT比色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对SACC -M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它的抑制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在药物作用后的24、48、72h的抑制率分别为35%,65%,85%,经过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做二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二者呈正相关性(r=1.194,r<0.01).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细胞生长迅速,实验组生长缓慢;流式细胞仪下可见实验组大量细胞死亡,对照组凋亡率低.结论: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它可以控制SACC-M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且具有随浓度升高药效增强的趋势,可以将此运用于SACC的治疗.

    作者:陈剑云;喻棣;曾大顺;洪焕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太素·五藏脉诊》异文例析

    以《黄帝内经》四大传本之《素问》与《太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脉要精微论》中所存在的异文现象从字音、字形、通假等方面予以辨析,结合文意,疏通医理,以确定词义,求得贴近于《内经》本意之解,为更好地理解医理服务,为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准确地研读古代医药文献提供有益的解读工具.同时,扩大古代汉语研究领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佐证.

    作者:张亭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益气化痰法对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化痰法的中药汤剂对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按卡介苗方案治疗,治疗组服以益气化痰为法的中药汤剂,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生存质量的评分.结果:经12周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SGRQ中症状表现、活动受限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化痰法能提高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罗文坤;黄肖玲;胡柱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硬化中医辨治探微

    肝硬化是感染疾病科、消化内科常见慢性病之一.由于病情复杂多变,多迁延难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经典理论,提出了肝硬化的中医全面辨治的新思路:针对病因治疗;“四诊”为本,全面辨证;分阶段治疗;治病兼以治神;失代偿期的“未病”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对实验室指标改善、影像学改善以及病情的预后均获得较为满意结果,同时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杨佼;吕文良;张莎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刘渡舟教授治疗心悸九法探析

    刘渡舟教授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桂枝剂类方,尤其精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对心悸、胸痹等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拟对刘渡舟教授治疗心悸“九法”进行系统总结,介绍其治疗特色、方证病机、组方用药的独到经验,以期有资于临床.

    作者:闫军堂;刘晓倩;梁永宣;刘敏;李成卫;王庆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明代名医李梴论治癥积病症的学术思想研究

    探讨明代名医李梴在癥积病症方面的理论临床实践贡献,认为李梴在癥积病因学上提出了大外感、大内伤、大情致,以及医误成积的致病观.病机上继承前人“虚损生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癥积早期多为阳虚寒凝,中晚期多为阴虚燥热结实的病机演化观.治疗上主张在调补脾胃,顾护阴精基础上,辨证寒热虚实之机,从血瘀、气结、痰凝三端论治.方药上创造倡导大七气汤、退黄丸、阿魏撞气丸、通玄二八丹、消块丸、增损五积丸、纂积丹等.

    作者:沈启刚;谭春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补肾方对哮喘缓解期小鼠EOS祖细胞分化的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方对哮喘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5(IL -5)、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Eotaxin)的表达、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骨髓悬液中嗜酸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祖细胞(CD34 +)、及趋化因子( CD34 +/CCR3+)表达的影响,研究补肾方对嗜酸粒细胞祖细胞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EOS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健康雌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补肾方组、补肾方+醋酸泼尼松组,于缓解期用药处理,观察哮喘小鼠的一般情况,外周血IgE、IL -5、Eotaxin表达,骨髓悬液EOS、CD34 +、CD34 +/CCR3+细胞的表达,分析补肾方的疗效、治疗机制.结果:3组治疗组小鼠外周血IgE、IL -5、Eotaxin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各治疗组间无差异;3组治疗组小鼠骨髓悬液EOS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但补肾方组较醋酸泼尼松组小鼠骨髓悬液EOS计数增多,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3组治疗组小鼠CD34 +细胞数、CD34+/CCR3+细胞计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而3组治疗组组间无差异.结论: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可减轻哮喘小鼠复发症状;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缓解期联合应用补肾方和醋酸泼尼松可减少醋酸泼尼松的不良反应;缓解期服用补肾方可能降低哮喘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EOS的趋化、募集,从而减少CD34+祖细胞向EOS的分化,终减轻EOS在肺组织局部的浸润.

    作者:贾仰民;杨珺超;王丽;宋康;陈芳;王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