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比较两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后观察组影像学测量显示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桡侧长度短缩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临床疗效可靠,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根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6至2011年住院部收治的患者21例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其中C2型8例,C3型1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X 线片、CT测量关节面复位情况、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关节功能以及手术后复位的丢失,等.结果 患者在手术内固定的过程中均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拍摄X线片、CT复查,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开放复位掌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龙超;程志军;毛兆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硬膜外血肿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17例幕上硬膜外血肿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儿童主要的受伤原因是坠落伤,合并颅骨骨折者62.4%,手术中发现主要出血原因为板障出血.3例患儿放弃治疗,其余均存活.结论 治疗的关键是患儿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头颅CT的动态复查,手术指征的正确把握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许光大;冯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普通外科老年病人手术前后营养风险筛查和病人营养状况恢复情况以及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684例符合条件的普通外科老年手术病人于入院后24小时和术后进行NRS2002评分,并通过对病人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观察病人手术前后机体营养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NRS2002评分≥3分者173例(25.3%),<3分者511例(74.7%);术后NRS2002评分≥3分和<3分者分别为316例(46.2%)和368例(45.7%).在术前NRS2002≥3分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在NRS2002<3分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9%.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P<0.05).术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 普外科老年病人存在的营养风险较高,术前NRS2002≥3分的病人营养状况恢复慢,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作者:陈秋霞;张片红;朱江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早期深静脉导管引流在外伤后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在超声测量定位下,以积液深值为标准,2.5~4.5cm为A组,大于4.5cm为B组,获得分组即开始穿刺引流,观察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引流量的变化、气胸的发生率.结果 A组病人的各项指标(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引流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气胸的发生两者类似.结论 早期胸水引流,可以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减少胸腔感染的机会,有利于病情恢复.
作者:吴杰;易建华;李强;巴力;张茂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胃溃疡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胃溃疡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间行胃溃疡治疗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溃疡类型及溃疡治疗后复发情况无显著差异(均P>0.05).经相应治疗后,手术组的51例患者共有43(84.3%)例显效,显著优于对照组(71.2%)(χ2=6.298,P<0.05);手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5.7%,8/51)明显少于对照(33.9%,20/59)(χ2=4.781,P<0.0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手术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优于保守治疗,但手术创伤大、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和预防.
作者:刘锡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2860例剖宫产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社会因素占总剖宫产总数22.1%,是高剖宫产率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孕妇产前宣教,普及妊娠分娩知识,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利与弊,严格掌握剖宫产医学征,减轻自然分娩痛苦,共建和谐医患关系,是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连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开放性膈肌损伤3例术前均得到确诊,闭合性损伤术前确诊17例,术中确诊15例,2例漏诊于1年后因膈疝而确诊.治愈34例,死亡3例.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常合并严重多发伤.闭合性损伤误诊、漏诊率高,手术入路以经腹手术为主.多学科协作,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手术,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王荣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损伤CT分级和输血在保脾中的意义,以帮助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05例病人中,急诊手术的病人为49(47%)例,保守治疗的病人有56(53%)例,其中29(52%)例保守失败,27(48%)例保守成功.29例保守失败的患者年龄较大、伴有3级以上脾破裂、在保守治疗中输血更多、伴有更高的损伤等级等.结论 保守治疗外伤性脾损伤已被广泛使用,成为常见的保脾手段,但CT脾破裂3级以上或输血超过4单位都是危险因素,会导致保脾治疗失败.
作者:钱毓贤;朱励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临床用药的现状和趋势,为医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至2011年绍兴药学会临床用药数据库收集的心血管病临床用药进行数据统计,以中成药制剂为例,对其品种、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至2011年,心血管中成药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银杏叶制剂、丹参制剂的用药金额和DDDs均排前列.结论 中成药已经成为临床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用药量逐年增长,心血管中成药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王伟炳;朱华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射频汽化电极在会厌囊肿揭盖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会厌囊肿病例46例,其中26例采用支撑喉镜下射频汽化电极揭盖切除,20例采用传统电刀切除,比较两种方法 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射频汽化电极组26例术后均无出血、喉梗阻、复发、会厌部分缺失及会厌舌根粘连;电刀组20例术后出现相应轻度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汽化电极在会厌囊肿揭盖切除术中具有疗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对会厌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有推广价值.
作者:潘军燕;王媚;方瑾;陈晓红;杨雪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伤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伤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院住院治疗的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伤亡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部位、经济支出等,评价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事故的严重性.结果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本院共收治创伤病人5664人,其中交通伤4836人,占85.38%;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伤751人,占交通伤15.53%;死亡23人,占交通伤死亡病人20.54%(23/112),其中颅脑外伤导致死亡占91.30%(21/23).损伤月分布以2月少共47例,以10月多共82例;年龄和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8.59%,50~59年龄组多;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损伤部位前两位损伤下肢损伤、颅脑外伤分别占30.22%、26.63%;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的职业分布依次是农民工298例(39.68%),农民251例(33.42%);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平均住院费用20593.51元.结论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交通工具,应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作者:陈卫云;郭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治疗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3例面颈部瘢痕患者分别采用单个或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经1~2个月注水扩张后,利用扩张后皮瓣直接推进或形成异位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术后皮瓣的成活、皮肤的色泽,以及后面部的瘢痕情况.从而判断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23例,其中1 例术后出现血肿、1例发生扩张器渗漏、2例在扩张过程中出现感染,经处理后正常扩张.扩张后皮瓣均满足修复区所需.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颈部皮肤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面部为线状瘢痕,较为平整,无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方法 简单,效果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改进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EVANSⅠ、Ⅱ型骨折后早期负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Ⅰ型骨折5例、EVANSⅡ型骨折21例行PFNA-Ⅱ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锻炼,观察术后骨量丢失、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手术时间约为50分钟,术中出血量约为220ml.术后早期负重锻炼,未出现髋内翻,髓内钉、螺旋刀片钉断裂以及刀片切出股骨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14周,平约为10周.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应用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Ⅰ、Ⅱ型),术后早期负重锻炼不会增加髋内翻,髓内钉、螺旋刀片钉断裂以及刀片切出股骨颈等并发症,且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理想选择.
作者:朱俊锋;周根来;董大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开展改良三孔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中用自制路德结代替普通钛夹或生物夹钳闭阑尾系膜及套扎阑尾根部的86例阑尾炎患者.结果 本组8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 该手术方法 创伤更小,操作方便,避免了普通钛夹留在腹内的不良后果或使用生物夹的较高费用,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陈晓林;王克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资料的胃肠道穿孔病例20例,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回顾分析胃肠道穿孔的定位CT征象.结果 20例患者中,提示与穿孔部位有关的CT征象有:邻近肠壁的游离气泡影,局限性肠壁的增厚,邻近肠壁脂肪间隙密度条片状增高,特定部位的腹腔积液,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结论 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穿孔的定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具有特异性的作用.
作者:潘新成;周应媛;贺启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应用DHS组30例,应用PFNA组30例,分别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析对比.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组创伤小、内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考虑方法.
作者:吴美平;吴建民;毕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掌侧入路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掌侧切开复位LCP内固定.男8例,女12例,年龄26~72岁,平均55.8岁.左侧9例,右侧11例.均为新鲜骨折.有4例因骨质缺损而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8~14个月,平均8.2个月.平均3个月骨性愈合.优13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0%.结论 经掌侧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可靠、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肯定.
作者:钱建军;杨正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瞬时波强技术(WI)结合Tei指数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左室射血分数(EF)≥50%的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21例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T2DM+EH)25例,正常对照组25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多普勒组织成像和颈动脉WI检测,对比分析3组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W2明显增高(P<0.01),W1增高(P<0.05),Tei指数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EH组与对照组比较:W1值明显增高(P<0.01),W2增高(P<0.05),Tei指数增高(P<0.05).T2DM+EH组与T2DM组比较:W1增高(P<0.05),W2呈降低趋势,Tei指数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瞬时波强技术结合Tei指数可以无创、全面评价糖尿病早期患者左心室功能损害.
作者:朱虹;田新桥;茹翱;吴朝明;陈丹红;林洁;王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改良面中揭翻结合鼻内镜技术行鼻腔鼻窦肿瘤手术的临床应用探讨及其技术优势.方法 2005至2009年间收治的 20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均采用经改良面中揭翻结合鼻内镜技术行鼻腔、鼻窦肿瘤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术野清晰,切口可变通,肿瘤暴露清楚,结合鼻内镜技术,手术彻底,止血直观,术后复发率低,面部不遗留瘢痕.结论 经改良面中揭翻结合鼻内镜技术行鼻腔、鼻窦肿瘤手术,增加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提高鼻腔鼻窦肿瘤的根治率、不影响面部美观,患者容易接受,是手术治疗鼻腔、鼻窦肿瘤的有效术式之一.
作者:胡建道;曹澄;江涛;周韶;任东;江文博;张建耀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