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芳剑;杨岳炜;彭思民;黄俏春;陈伟;钱旭东
目的 总结Gamma-Ⅲ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通过Gamma-Ⅲ治疗并随访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结果 所有随访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2.3%,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结论 Gamma-Ⅲ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能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下地行走,疗效满意.
作者:郑炜;陈锡飞;陈建文;孙慎;郑晓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资料的胃肠道穿孔病例20例,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回顾分析胃肠道穿孔的定位CT征象.结果 20例患者中,提示与穿孔部位有关的CT征象有:邻近肠壁的游离气泡影,局限性肠壁的增厚,邻近肠壁脂肪间隙密度条片状增高,特定部位的腹腔积液,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结论 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道穿孔的定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胃肠道壁连续性中断具有特异性的作用.
作者:潘新成;周应媛;贺启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法 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3例胰腺损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3例均获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率为 60%(8/13).13例中,Ⅰ、Ⅱ级损伤9例,Ⅲ级损伤2例经治疗治愈,Ⅳ级损伤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治愈,1例术后18小时死于MSOF.结论 胰腺损伤的诊断、处理比较复杂,并发症多,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于有上腹部外伤的患者,外科医生要警惕胰腺损伤的可能,怀疑胰腺损伤者术中应仔细探查胰腺.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大宇;周建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对未骨化肋软骨和肋骨损伤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对22例胸部外伤患者近期(7~10天内) 250mA胸部常规剂量CT平扫检查后复查时行低剂量80mA全肋骨扫描.对两组图像噪声客观测量,并同时记录2次CT检查后自动产生辐射剂量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剂量扫描方法 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未骨化肋软骨和肋骨,均能明确诊断其损伤;低剂量组图像噪声稍有增加,但相比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区别(P>0.05);低剂量扫描所用辐射剂量下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骨化肋软骨和肋骨损伤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果 符合诊断要求,是合理的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李凤琪;沈健;祝跃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三种脑室腹腔分流术置管方式的疗效和堵管率对比,探讨各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对136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分别将分流管腹腔端至于自由腹腔、盆腔低点及在腔镜辅助下固定于肝圆韧带.结果 腔镜辅助下将分流管腹腔端固定于肝圆韧带组的术后腹腔端堵管率小于其余两组.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创伤小,术后堵管率低,手术疗效确切.
作者:张增辉;蒋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异体跟腱在关节镜下修复26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前交叉韧带15例,后交叉韧带5例,前、后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Ⅰ期修复6例.结果 采用Lysholm评分,手术前50±5分,术后平均90.50±3.42分.所有病例手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3.2个月.本组优20例,良3例.优良率88.5%.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取材方便,避免取自体肌腱对供区的损害,手术操作简单,重建后膝关节稳定性可靠,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万军;张国锋;李戬;沈是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胃溃疡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胃溃疡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间行胃溃疡治疗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溃疡类型及溃疡治疗后复发情况无显著差异(均P>0.05).经相应治疗后,手术组的51例患者共有43(84.3%)例显效,显著优于对照组(71.2%)(χ2=6.298,P<0.05);手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5.7%,8/51)明显少于对照(33.9%,20/59)(χ2=4.781,P<0.0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手术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优于保守治疗,但手术创伤大、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和预防.
作者:刘锡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掀起肱三头肌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12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应用掀起肱三头肌入路钢板固定治疗的手术入路、内固定的选择、术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按AO/ASIF分型法分型,其中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1例.结果 12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参照改良关节功能评定标准Cassebaum评分系统,优5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83.3%.结论 掀起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临床上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圣润;李慧玲;黄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关节镜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4例半月板损伤的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及在关节镜下手术方式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4例术后随访5~40个月.疗效评定,优 25例(46.3%),良 22例(40.7%),可 6 例(11.1%),差1例(1.9%).结论 物理检查、MR检查相结合,发现半月板损伤,再行关节镜检查、治疗,根据镜下分型,行部分切除成型术或有选择性的修补术,尽可能的避免半月板全切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何丽蔚;吴恙;付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1例因轻微锐物刺伤或割伤引起的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皮肤屏障受损后引起严重感染.作好劳动防护及意外受伤后及时有效处理伤口是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机会性感染的有效手段.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结合血常规结果 可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当抗菌药物治疗效差时宜注意有否隐匿性迁徙性病灶的存在.
作者:徐海波;马仙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开放性膈肌损伤3例术前均得到确诊,闭合性损伤术前确诊17例,术中确诊15例,2例漏诊于1年后因膈疝而确诊.治愈34例,死亡3例.结论 创伤性膈肌破裂常合并严重多发伤.闭合性损伤误诊、漏诊率高,手术入路以经腹手术为主.多学科协作,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手术,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王荣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开展改良三孔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中用自制路德结代替普通钛夹或生物夹钳闭阑尾系膜及套扎阑尾根部的86例阑尾炎患者.结果 本组8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 该手术方法 创伤更小,操作方便,避免了普通钛夹留在腹内的不良后果或使用生物夹的较高费用,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陈晓林;王克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Hoffa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功能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3例Hoffa骨折,均采用侧后方入路,完整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同时由后向前的螺钉固定,维持关节面的复位,术后予以CPM锻炼.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36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5个月,平均3.8月.术后均无感染发生.功能恢复参照Letenneur:膝关节活动范围均大于110°,优良者13例.结论 对于移位的Hoffa骨折,术前对骨折充分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及内固定物,关节面解剖复位,结合适当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满意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徐台锋;叶喜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9例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及CT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且恢复良好.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 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旦出现病情恶化,均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稍扩大骨孔的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途经.
作者:高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以季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内科或外科首诊的季肋部疼痛,伴有腹痛、腹胀、胸痛的20例患者.结果 20例患者经过内科或外科一段时间相应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后经骨科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易漏诊或误诊,应特别注意.
作者:李石玄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闭合性肌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7例肌腱损伤患者术前应用高频超声探头作彩超检查,对比检查结果 与术中探查情况.结果 37例患者术中探查均与彩超报告相符.结论 彩超检查在闭合性肌腱损伤诊断中,具有准确率高、简便、迅速等特点,是肌腱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对闭合性肌腱损伤的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珍东;朱长玉;刘德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骨性锤状指损伤的不同类型采用克氏针法、钩钢板法及微型锚钉法治疗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在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治疗的66例骨性锤状指病例中,随机抽取应用以上3种手术方法 治疗的病例各12例,术后患者均获得4月~1年的随访,平均8个月,疗效评估采用Crawford标准.结果 克氏针法组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钩钢板法组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微型锚钉法组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 对于Ⅰ型Ⅱ型中的a和b亚型,采用钩钢板内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较其他两种方法 能获得更高的优良率.
作者:胡静波;姜德欣;李大为;蒋明;高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国内外战创伤救治研究中引入的新理念-肠道复苏,了解其机制及实施过程,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及肠道复苏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战创伤的转归与感染、脓毒症密切相关的.战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是其内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肠道复苏早期实施,更好地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 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肠道复苏,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内源性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同时给药方便,安全可行.
作者:莫晓东;吴国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6至2011年住院部收治的患者21例远端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其中C2型8例,C3型1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X 线片、CT测量关节面复位情况、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关节功能以及手术后复位的丢失,等.结果 患者在手术内固定的过程中均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拍摄X线片、CT复查,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结论 开放复位掌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龙超;程志军;毛兆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传统肠袢式造口术和改良肠袢式造口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0年9月到2011年9月本院进行的29例传统肠袢式造口术(传统组)和33例改良袢式造口术(改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在造口旁皮炎、造口粪便转流不全方面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改良袢式造口术术后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患者术后对肠造口的管理,且该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俞泳;邱润丰;徐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