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凯;郑炎焱;吴森翔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7-01-2015-04手术治疗的2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5例为双侧颈动脉体瘤,共行34例次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瘤体完整剥除未行颈动脉阻断及重建者18例次,瘤体合并颈外动脉切除者16例次,其中9例次联合颈内动脉切除,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4例次,以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3例次,颈内动脉结扎未重建2例次.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脑梗死1例,并发后组脑神经损伤12例次.结论:颈动脉体瘤常需联合血管切除,术者必须熟悉各种颈动脉重建方法,后组脑神经损伤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
作者:张国民;邹耀祥;冯翔;高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陈旧性外伤性歪鼻多伴有鼻中隔偏曲,同期鼻-鼻中隔矫正是公认的手术方式[1-5],但对于同时患有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歪鼻患者,为降低手术后感染风险,多先治疗鼻息肉鼻窦炎,二期再矫正外鼻畸形,但一期鼻内镜手术时由于切除鼻中隔软骨及骨支架较多,使得后期矫正外鼻畸形时鼻梁塌陷风险增加.笔者在早些年同期矫正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基础上,于2011-07-2015-01尝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合并歪鼻的5例患者同期施行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鼻窦开放及歪鼻畸形矫正,术后鼻外形、鼻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锋;王晓兰;毕致;张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脑脊液耳漏或耳鼻漏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脑脊液耳漏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术中探查结果、手术修补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35例1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内耳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者行2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未行手术.术后36例随访1个月~7年无脑脊液漏或脑膜炎复发.结论:手术修补是脑脊液耳漏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脑脊液耳漏,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对于暴露病变部位、寻找漏孔非常重要.
作者:刘日渊;侯琨;侯昭晖;杨仕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范大川;王向东;张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估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BET)在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34侧)单独行BET手术的ET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年,手术治愈率55.9%,有效率85.3%.咽鼓管延迟开放组的治愈率52.9%,有效率76.5%;未开放组的治愈率58.8%,有效率94.1%,未开放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延迟开放组.结论:BET可改善咽鼓管功能,可作为治疗ETD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颖;石颖;赵锦成;马新;贾占红;张京秋;吴再军;王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初治病理确诊为PTC的cN0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是否相关及其危险因素.结果: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1.40%(55/107).Ⅵ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x2=9.090,P<0.01)、性别(x2 =5.061,P<0.05)、肿瘤大径(x2=8.772,P<0.01)、病理检出多灶癌(x2=8.120,P<0.01)、被膜受侵犯(x2=4.960,P<0.05)、周围组织受侵犯(x2=3.858,P<0.05)相关;Ⅵ区淋巴结转移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无相关.其中年龄、肿瘤大径、病理检出多灶癌、侵犯周围组织是cN0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0 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对于年轻、病理检出多灶癌、肿瘤大径大于2 cm及周围组织受侵犯者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马宁;李进让;郭红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任建军;李青峰;李超;王晶;李强;赵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精准手法复位.方法:用3D SLICER软件处理CT或者MRI内耳检查影像数据,分割半规管结构和眼球结构或者眶点和耳点,测量半规管空间方向,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半规管模型并生成3D PDF文件.结果:用平分半规管切面代表半规管平面,以眼球作为参考物判断是否对称,对于后半规管夹角测量稳定性较好,直观可靠.3D PDF显示直观,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性调整手法复位过程转动角度,能够在实际操作前观察和演示理论复位效果.结论:根据患者的内耳影像学资料,对半规管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半规管空间方向,从而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手法复位,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杨晓凯;郑炎焱;吴森翔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控制偏头痛能否改善家族性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发作.方法:将1 6例家族性梅尼埃病患者分为不伴偏头痛组与偏头痛组.对偏头痛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控制偏头痛干预,与不伴偏头痛组对照观察眩晕控制情况.结果:不伴偏头痛组给予梅尼埃病治疗后,眩晕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偏头痛组.而偏头痛组患者在加用预防性偏头痛治疗后,眩晕发作明显控制,控制水平与不伴偏头痛组相当.结论:联合偏头痛治疗对伴偏头痛的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发作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作者:戴晴晴;尹蓉;郑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杜亚婷;崔庆佳;黄丽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抗反流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咽喉反流疾病(LPRD)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OSAHS并发LPRD患者采用Müller's实验结合螺旋CT、计算机处理系统测定其上呼吸道鼻咽区、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4个分区窄平面的横截面积.以上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挫)20 mg/d、多潘立酮片10mg/次,每日3次,持续治疗3个月后重复以上检查观察疗效.结果:30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回流总数、总回流时间、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反流体征量表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紊乱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显效及有效的老年患者治疗后鼻咽区、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横截面积均较治疗前增大,无效患者变化幅度不大.结论:抗反流治疗仅对60%的老年OSAHS并发LPRD患者有效;除咽喉反流疾病外,年龄、BMI以及病程可能是导致40%的老年OSAHS患者没有改善的原因.
作者:杨利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外周性急性前庭综合征(AVS)遗留慢性姿势症状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及前庭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7例患者采用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和颈源性、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进行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评估.采用前庭康复治疗,疗程2个月,根据VEMP结果分为不伴耳石器功能损伤组(A组)和伴耳石器功能损伤组(B组)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估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及Berg平衡量表(BBS).结果:冷热试验和摇头试验共阳性33例(86.5%),两者均出现阳性结果23例(65.7%),A组22例(59.5%),B组15例(40.5%).治疗前VSI中的平衡、头晕症状评分B组高于A组,BBS评分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前庭康复治疗后V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BB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性AVS遗留慢性姿势症状患者均伴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动态前庭功能损伤,伴耳石器功能损害者平衡功能更差,但通过前庭康复治疗均能获得明显改善.
作者:区永康;黄秋红;郑亿庆;钟俊伟;陈玲;李湘辉;唐小武;刘鹏;许耀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分析食管异物致穿孔并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6例食管异物致食管穿孔并颈部脓肿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镜检异物取出术.结果:经食管镜取出异物24例,2例未见异物.治愈25例,转胸外科1例.结论:对于食管异物致食管穿孔及颈部脓肿患者,术前应常规完善CT扫描,及时取出异物;同时放置鼻饲管,使食管旷置,以免食物经穿孔处溢出而加重感染;足量抗生素和加强营养支持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彭利;欧阳晖;黄河;程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李东杰;祝威;高圣锐;尹万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鼻内镜手术以其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是由于鼻内镜手术位置深、不易止血等原因,术后常需填塞止血,术后创面以及鼻腔填塞所引发的疼痛和不适常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因此鼻内镜手术后需要实施良好的镇痛.有学者提出多模式镇痛能够更有效地阻滞伤害性刺激而取得更佳的镇痛效果[1].本研究旨在观察鼻内镜手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王鹏;李庆丰;林红;黄庆先;杨德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述存在睡眠问题的头晕患者75例.根据PSG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OSAHS(AHI≥15)组和非OSAHS(AHI< 15)组;根据头晕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头晕(0<DHI≤30)组、中度头晕(30<DHI≤60)组和重度头晕(60<DHI≤100)组;根据CPAP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0~<3月组、3~<6月组、6~12月组;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0岁)、年轻老年组(60~<75岁)和老年组(≥75岁).所有患者均在CPAP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实施PSG、匹兹堡睡眠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头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定.结果:①75例患者经CPAP治疗后头晕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②CPAP可以改善OSAHS组的头晕症状与睡眠状况,但头晕症状改善与非OSAH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轻度、中度、重度头晕组经CPAP治疗后头晕症状的有效率亦无组间差异,睡眠状况的改善功效则随着头晕程度的加重而降低;④CPAP治疗3个月患者的头晕症状即获得明显改善(P<0.01);⑤年轻老年组和老年组经CPAP治疗后头晕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仅年轻老年组自觉睡眠状况得到改善.结论:单纯使用CPAP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伴有睡眠不良的头晕患者的头晕症状.
作者:王晶;李晓燕;吴飞凤;中山明峰;刘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眩晕以及临床表现不符合已知疾病谱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可能病因,探讨预防漏诊或误诊的筛查方法,拓宽少见病因的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学阳性的4例眩晕症患者以及2例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6例均采用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2400万U/d),分次给药,疗程14d.结果:梅毒感染者的眩晕及听力损失等临床表现、听功能、前庭功能及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经规范的驱梅治疗,5例临床症状改善满意,1例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仍然反复波动.结论:梅毒感染后可通过颞骨骨炎、内淋巴囊周围纤维化导致迷路积水或神经梅毒侵犯第Ⅷ脑神经而导致眩晕及听力损失.对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眩晕及临床表现不符合已知疾病谱的单耳或双耳快速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建议做梅毒血清学筛查及验证以防漏诊或误诊.
作者:曾祥丽;岑锦添;黎志成;张姝琪;顾晶;袁涛;尹根蒂;王志远;吴喜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在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的129例耳源性眩晕患者进行VAT及冷热试验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AT检查结果异常者89例(69.0%),冷热试验检查结果异常者56例(43.4%).两项对比试验中,单独结果异常VAT为47例(36.4%),冷热试验为14例(10.9%);两者均异常42例(32.6%),两者总异常103例(79.8%).经统计学分析VAT异常的检出率高于冷热试验,总异常的检出率高于任何单一试验异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0,P<0.05).结论:耳源性眩晕患者中VAT异常的检出率高于冷热试验.VAT与冷热试验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半规管功能,为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杨爱萍;张道宫;吕亚峰;李亚伟;徐继良;刘贤峰;李远令;樊兆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黄满华;黄劲柏;胡新杰;冉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吴海燕;陈金湘;朱海;周宁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