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斌;郑慷;应弋阳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122例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IU,对照组采取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常规预防方法.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无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15例出现,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INR、PLT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股静脉置管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荆山;董燕;胡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持续泵入等热量不同糖成分营养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6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肠内营养制剂组(30例)和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组(30例),在相等非蛋白热量(104.6 kJ/Kg·d) 摄入条件下,进行14天不同糖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2 周内每日平均血糖水平及每日平均胰岛素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8天生存率和改良Rankin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肠内泵入普通肠内营养制剂和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血糖影响差异不明显,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血糖患者可选择该制剂.
作者:黄建江;施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5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年龄38岁.所有患者均先试闭合复位内固定股骨颈,闭合复位失败再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采用前路或后路或联合入路先复位固定股骨颈骨折再复位固定髋臼骨折.术后按照Matta标准和Haidukewych标准分别评价髋臼复位和股骨颈复位.结果 术后随访18~74个月,平均35个月.髋臼骨折4例解剖复位,1例满意复位;股骨颈骨折均复位优,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2例患者伴脱位,进行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行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对功能满意,余3例患者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对术后功能满意.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恢复髋关节良好功能,髋臼的解剖复位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起很大作用.
作者:周明弟;茅国军;沈建明;汪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骨瓣开颅治疗.方法 分析4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 3例直接骨瓣开颅治疗,效果良好.1例因为手术方式改变,术后部分血肿残留,二次手术治疗,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1个月后积液吸收.结论 骨瓣开颅是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
作者:冯玛静;高树山;吕中华;陈江;刘新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中的使用情况.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102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术后病人,分别进行血管封堵器(VCD组)或人工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观察患者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和止血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对部分使用Angio-seal封堵器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观察有无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结果 VCD组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明显缩短,两组的止血成功率、血管并发症无差异.结论 使用Angio-seal封堵器可以大大缩短患者止血时间及平卧时间,Angio-seal封堵器在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有更强的适应征.
作者:陈献东;孙军;巴华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旨在探索儿童少年牙源性颏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保留患牙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X线下颌前部咬合片或牙片对病源牙及瘘道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行开髓扩根疏通、瘘管通过术、根管治疗术、瘘道搔刮术、颏部皮瘘切除缝合术等方法联合治疗颏瘘.结果 经过对23例患者保留患牙的个性化治疗,有22例痊愈,有1例半年后复发.复发者经过X线片检查发现,根管内充填不完全,作再治疗后痊愈.23例经过1.5~5年追踪观察,均无复发.结论 牙源性颏瘘多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恒前牙外伤所致,多有误诊误治史.对病源牙与瘘道的联合根治和严密完整的根管治疗是,保留患牙治愈牙源性颏瘘的关键.由于儿童、少年时期,身体各部还处在生长发育期,下颌骨还处在改建期,牙列和咬合关系尚处于动态调整期,拔牙后可影响颌面部、牙列、牙合关系的协调性,保存患牙对恒牙列的完整和正常牙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丙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琥珀酰明胶预注对直肠癌手术病人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ASAⅠ~Ⅱ级无心、肺、肝、肾及血压异常的择期直肠癌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Ⅱ组、Ⅲ组在T1、T2较Ⅰ组的MAP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琥珀酰明胶预注能有效地提高直肠癌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容量和灌注压,保持循环稳定,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作者:吴伟华;蓝建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开放性Pilon骨折均行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将伤口彻底清创后,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可直接固定;对不稳定骨端和粉碎骨块整复后先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不剥离骨膜,使分离的骨折端和骨块互相靠拢以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然后超关节外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4~27月,平均13月.36 例中31例伤口Ⅰ期愈合(83.7%);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个月.踝关节功能活动功能和骨折愈合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1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1.6%).12例(33.3%)发生针孔部位浅表感染;5 例(13.9%)出现针孔局部疼痛;1例(2.8%)因过度负重而引起固定针断裂;经相应处理均获得痊愈.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无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超关节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对骨生长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环境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朱慧华;毛兆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法治疗为主的梨状肌综合症患者19例资料.采用VAS评分,观察手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变化.结果 19例患者手法治疗前其VAS评分为>(7.02±0.83)分,手法治疗后VAS评分为 (1.86±1.07)分,手法治疗后疼痛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手法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症是一种安全、迅速、方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明途;杜光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在无痛人流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20例ASAⅠ~Ⅱ级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异丙酚)和帕瑞昔布钠组(帕瑞昔布钠复合异丙酚).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R)、心率(HR)、呼吸(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分别记录清醒后5分钟、0.5小时和6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AR、HR、RR的低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清醒后0.5小时和6小时两个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丙泊酚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不能即时产生充分的镇痛,但有良好的人工流产术术后镇痛作用,可安全用于人流术后镇痛.
作者:林佩君;徐韶怡;柯建韩;林江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方法 上肢前臂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A组(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B组(单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C组(单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各3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3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两对照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地减少上肢止血带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肢前臂手术麻醉方法.
作者:黄任水;周建辉;陈仁云;李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体会.方法 通过分析26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26例均获随访,时间6~21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5~5.5月.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差0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腕舟骨骨折治疗效果良好,且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腕关节损伤小,是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茅国军;朱少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9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肋骨钉在全麻下行手术内固定,随访评价效果.结果 96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7(1~15)个月.骨折于3~6月内均获骨性愈合.2例胸廓稍有不对称,其余均未发现有胸廓塌陷或畸形,胸部无明显疼痛,恢复良好.90例恢复受伤前体力劳动,余6例可生活自理.结论 对于多发性肋骨骨折可考虑行内固定治疗;采用可吸收肋骨钉进行复位固定,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王欢;陈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摘要:总结2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护理.护理重点在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ARDS,一旦并发ARDS要做好良好的气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维持恰当输液量,同时应用机械辅助通气,防止进展为晚期,才能提高救治率及预后.
作者:吴丽萍;朱建英;郑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确诊为EP 的符合保守疗法的30例患者采用氨甲喋呤配伍中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现象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7例,占90.0% ;失败3例;出现副反应现象7例.结论 用氨甲喋呤配伍中药治疗EP,方法简便,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等相关变化,需定期检查.
作者:陈志进;阮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00年3月至2007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7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78例TNB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1岁(32~73岁),发病年龄≤35岁者9例(11.5%);绝经前患者47例(60.3%);有乳腺癌家族史(≥1个Ⅰ级亲属患乳腺癌)6例(7.7%),淋巴结阳性患者49例(62.8%),肿瘤大径≥5cm者12例(15.4%),浸润性导管癌66例(85%);病理分级Ⅰ级12例(15.4%),Ⅱ级48例(61.5%),Ⅲ级18例(23.15%);病理分期Ⅰ期11例(14.1%),Ⅱ期40例(51.3%),Ⅲ期22例(28.2%),Ⅳ期5例(6.4%).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者37例(78.7%),3年总生存率69.4%,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48.6%.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确诊时原发肿瘤较大、病理分期较晚、病理分级较高、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率较高等特征,淋巴结转移数目是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任伟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老年人脑对冲伤致急性脑肿胀的预后不良因素.方法 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挫伤并发急性脑肿胀手术病人51例中的老年16例作为分析对象,了解处理与预后的关系,并将GOS作为生存指标与35例非老年人比较.结果 Ⅰ~Ⅲ级为预后不佳,Ⅳ~Ⅴ级为治疗有效,将其进行组间比较,老年人与17~40岁预后比价χ2=4.69,P<0.05,有显著差异;40~60岁与17~40岁比较χ2=3.38,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 老年人脑挫伤致急性脑肿胀手术后患者死亡率高,预后不佳,临床上应早期观察、早期治疗,手术后处理全面及时,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贾丛林;张斌;管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闭合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非手术治疗30例闭合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非手术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治愈率93.33%,其中2例并发肝脓肿.经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冲洗,治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6.67%.中转手术2例,中转率6.67%.结论 在严密监测及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但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陈军强;厉学民;毛根军;郑樟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3例髌骨横行骨折随访12个月以上,予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均不用石膏及支具外固定止动.定期行影像学及功能随访,评价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用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横行骨折,愈合时间9~14个月,疗效优的19例,占82.6%,良3例,占13.0%,可1例,占4.3%,差0例,愈合优良率达95.6%.22例术后9~14个月行内固定拆除.1例术后1个月时发现空心钉偏长,钢丝在髌骨下端空心钉头处断裂,但未出现骨折移位.结论 髌骨横行骨折用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方法治疗,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该术式不推荐应用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作者:潘家平;朱秀宝;郑业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额骨瓣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共3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的患者,采用全额瓣开颅和大脑臁下切开清除对侧脑内血肿的术式,并随访6个月~9年(平均56个月).结果 28例恢复良好且无精神及行为异常,2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 对于双侧额叶挫裂伤合并血肿病人选择全额骨瓣开颅和大脑臁下切开等改良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威;周跃;潘旭炎;邱晟;王建华;李晓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