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

吴圣润;黄永;王剑平;黄其方;吴奇剑;孔晖;缪必成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 骨折, 治疗, 骨折固定术, 手术期间, 老年人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处理的内容和方法.方法 110例60~97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合并症、术前准备、手术适应征、内固定的选择以及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21例,Ⅱ型26例,Ⅲ型45例,Ⅳ型9例,Ⅴ型9例.患有不同程度并存症58例.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参照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85例,良25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准确的术前全身情况评估、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和术式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合理的用药和功能锻炼,是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处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规器械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通过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探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脐旁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138例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用普通直行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8例)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脐单孔腹腔镜组63例成功完成单孔手术,时间35~90分钟,平均47分钟.5例因暴露困难或术中出血,转为两孔法或三孔法完成手术.术后随访脐部瘢痕不明显,疼痛程度减轻.传统腹腔镜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间15~62分钟,平均31分钟.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普通直行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完全是安全有效的,虽然手术时间略有延长,但手术创伤更小,美容效果更佳.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注意手术技巧的掌握.

    作者:方海星;李国伟;汪春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28例

    目的 探讨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92.8%.结论 T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特别是对移位明显的MasonⅡ型及MasonⅢ、Ⅳ型,疗效满意.

    作者:卢焕兴;章银灿;王乃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非气腹腹腔镜在儿童剖腹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目的 报道临床应用非气腹腹腔镜在儿童剖腹术后并发症诊治中的体会.方法 本院2008年8月至2012年1月应用非气腹腹腔镜诊断和治疗30例儿童剖腹术后并发症病例.结果 30例按手术设计完成诊治,阴性探查2例,术后无1例并发症.结论 非气腹腹腔镜在治疗儿童剖腹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具有积极、微创、准确、安全、少并发症、患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詹汉柽;沈方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探头,对2007年11月至2011年5月间因已婚不孕、反复习惯性流产的子宫发育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发现纵隔子宫124例,双子宫16例,双角子宫11例,单角子宫15例,残角子宫9例,弓形子宫2例.结论 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畸形快速、简便、明确、重复性好、无射线.尤其是纵隔子宫更具有特征性的三维声像特点,是诊断子宫畸形并且区分畸形种类的佳检查方法,可替代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宫腔镜检查等有创手段,值得在子宫畸形者中应用,有利于优生优育,减少流产儿的发生.

    作者:解左平;金社红;王敏;袁华;周佳梅;刘继荣;钟汉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 对2005年至2010年的23例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病人,采用输尿管镜下留置双J管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23例病人中22例病人成功留置双J管,术后3~14天后症状都消失.双J管拔出后随访6~12个月,影像学上未见明显肾积水或者输尿管狭窄征象.结论 输尿管镜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减轻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王旭亮;于志坚;廖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122例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IU,对照组采取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常规预防方法.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无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15例出现,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INR、PLT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股静脉置管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荆山;董燕;胡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创伤致急性肺栓塞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创伤致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明确诊断的27例创伤后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 27例创伤后急性肺栓塞患者占总患者的0.8%,经过治疗后死亡6例,占22%.结论 年龄大于50岁,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病史,创伤合并骨折与肺栓塞发病相关;D-二聚体检查可以作为肺栓塞的筛选检查,增强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作者:王雪峰;张楼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五常法区域化管理在神经外科病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五常法区域化管理在神经外科病区中的作用.方法 对开展五常法区域化管理活动前后8个月科室五常法检查的平均优秀达标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患者对病区环境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与开展五常法活动前相比,科室五常法检查的平均优秀达标率54%上升至75%(P<0.0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从13件减少至5件(P<0.05)、患者对病区环境满意度评分从平均住院满意度(21.5±6.5)分上升至平均分数(26.4±2.6)分(P<0.05).结论 开展五常法区域化管理能美化工作环境,护士可控区域改善明显,能加强护士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医护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促使护理管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公平化,杜绝差错.

    作者:徐苏芹;沈爱芝;陈金芳;祁海琴;张丽;宋大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应用.方法 从2003年8月至2011年4月,笔者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8人30例.结果 3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个月~4年,平均1年3个月.皮瓣外观、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蒂皮瓣,术式操作方便,适宜修复拇指软组织在2.5cm×1.5cm大小的缺损,对于刚开始开展这类手术的医务人员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容易掌握,适合推广.

    作者:占进文;袁西儿;周强;章大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或曲马多术后镇痛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评价自控静脉舒芬太尼或曲马多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的影响,探讨不同种类镇痛药物对术后早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LC术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患者为术后自控静脉舒芬太尼镇痛;B组患者为术后自控静脉曲马多镇痛.观察麻醉前30分钟、手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T细胞总数、NK细胞、CD4+及CD8+细胞的水平,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小时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各时点A组、B组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除术毕即刻T细胞总数较麻醉前基础值升高外(均P<0.05),余时间段T细胞总数、NK细胞、CD4+及CD8+细胞的变化与基础值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小时血浆IL-2水平与麻醉前值比较均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与麻醉前值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0.05),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小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小时两组患者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结论 舒芬太尼和曲马多对LC患者术后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并且两者的免疫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

    作者:胡崇辉;胡桂英;傅理;徐军;陈元良;吴俊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扁桃体剥离术后应用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全麻下扁桃体剥离术后应用对疼痛减轻及创面恢复的疗效.方法 分析本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全麻下扁桃体剥离术后病例13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术后予人表皮生长因子局部涂抹,1次/天,共3天,对照组60例术后6小时予朵贝氏液含漱,3次/天,共3天.结果 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创面显效率为87.5%,疼痛消失率为72.2%;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56.7%,疼痛消失率为33.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功能,可减轻患者扁桃体剥离术后的痛苦,加快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国庆;边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治疗200例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例成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等手术治疗后,采取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结果 早期系统合理的康复治疗使住院期间60%~75%下肢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出院后继续进行院外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后期锻炼,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下肢骨折病人内固定术后应早期合理积极康复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和复诊,避免错过康复时间,从而使患肢获得大程度的恢复.

    作者:张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氨甲喋呤在治疗异位妊娠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确诊为EP 的符合保守疗法的30例患者采用氨甲喋呤配伍中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现象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7例,占90.0% ;失败3例;出现副反应现象7例.结论 用氨甲喋呤配伍中药治疗EP,方法简便,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体征等相关变化,需定期检查.

    作者:陈志进;阮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例钝性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钝性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例高处坠落伤致主动脉瓣撕裂、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主动脉瓣左冠瓣叶撕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予以剪除瓣叶,置换Carbomedics机械瓣膜.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钝性胸部创伤致主动脉瓣膜撕裂非常罕见,需要积极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对于严重的瓣膜撕裂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作者:雷伟;李伟栋;马量;倪一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对孕妇不同妊娠时期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测定,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第5代循环酶法定量检测150例健康未孕妇女(对照组)和450例不同妊娠期正常孕妇血清TBA浓度.结果 血清TBA浓度:对照组(3.6±1.6)μmol/L,妊娠早孕组(4.2±1.9)μmol/L,妊娠中孕组(5.6±2.3)μmol/L,妊娠晚孕组(7.5±2.7)μmol/L.各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例不同妊娠期正常孕妇中有35例TBA浓度大于正常值,异常率为7.8%.结论 妊娠过程中血清TBA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在妊娠期间定期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有利于早期发现妊娠性肝内胆汁瘀积症(ICP),对减少围产儿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晓岚;马红松;潘辉;范淑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可吸收肋骨钉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96例

    目的 总结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9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肋骨钉在全麻下行手术内固定,随访评价效果.结果 96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7(1~15)个月.骨折于3~6月内均获骨性愈合.2例胸廓稍有不对称,其余均未发现有胸廓塌陷或畸形,胸部无明显疼痛,恢复良好.90例恢复受伤前体力劳动,余6例可生活自理.结论 对于多发性肋骨骨折可考虑行内固定治疗;采用可吸收肋骨钉进行复位固定,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作者:王欢;陈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B型超声诊断肾结核与X线肾造影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B型超声诊断肾结核与X线肾造影对比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肾结核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分别通过B型超声、X线肾造影检查.结果 B型超声诊断肾结核符合率稍高于X线肾造影诊断符合率,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肾结核患者B型超声与X线肾造影诊断分型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综合B型超声与X线肾造影及手术病理各自特点进行联合诊断,提高符合率,为治疗肾结核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爱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损伤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治疗体会.方法 对收治的11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质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0例,治愈率90.91%,术后并发症1例9.09%,无死亡.结论 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术中探查的确诊率,根据伤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建立有效的十二指肠引流减压及术后足量抗酸药物及生长抑素的应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彭小根;王晓年;邹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干预措施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实效研究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实效.方法 建立住院患者防跌工作计划,成立院防跌管理小组,分层次施行防跌工作知识培训,实施规范防跌护理程序,防跌干预措施启用和评定标准及指标以达到干预措施防跌的实效.结果 全院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7.55 /万人下降到2.82/万人,严重伤害率由82.98%下降到63.42%;患者由宣教前平均掌握人次8.1%提高到76.6%,未掌握人次由51.9%下降到6.5%.护理人员能掌握相关知识由培训前30%提高到培训后82%,未掌握下降到0,陪护人员掌握防跌相关知识与年龄无关,但与学历和工龄有关联,培训前后有明显关联.结论 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防跌采用干预措施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严重伤害率,宣教和指导是住院患者防跌回报率高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防跌意识和技能是降低跌倒发生率的关键,加强陪护人员教育培训和管理是住院患者防跌的保证.

    作者:王谊;林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原发性结肠癌的彩色多普勒诊断分型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结肠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超声诊断结肠癌47例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特征,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超声诊断误诊1例,共46例彩色多普勒诊断结肠癌与结肠镜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约90%以上.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肠癌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还能了解病变浸润的深度及远处转移情况.

    作者:徐顺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