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经》体质理论对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建构的启迪

钱会南

关键词:内经, 体质理论, 分类方法
摘要:《内经》对体质特征及分类的阐述内容丰富,涉及阴阳五行学说气血虚实、形体外貌及脏腑、形神相关状况、天人合一,以及对体质差异认识的目标所向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的建构以重要启迪.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举隅

    从状态论治是姜良铎教授提出的临床新理论,是对辨证论治的深化和精细化,使治疗措施与病情能够丝丝入扣,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出从状态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区别和联系.

    作者:刘承;张晓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MDA含量端粒长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MDA含量、端粒长度变化,探讨脾阴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病理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复合因素塑造大鼠脾阴虚证模型,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和Southern-blot法测定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MDA含量、端粒长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阴虚证大鼠肝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多、端粒长度显著缩短.结论:在脾阴虚状态下,机体内自由基蓄积损伤端粒,其损伤可能导致肝组织端粒长度缩短.

    作者:柳承希;王彩霞;崔家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动物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述评

    从7个方面对近年来动物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提出了目前动物类药材质量控制研究的问题和以后的趋势.

    作者:刘宇文;熊耀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内经》体质理论对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建构的启迪

    《内经》对体质特征及分类的阐述内容丰富,涉及阴阳五行学说气血虚实、形体外貌及脏腑、形神相关状况、天人合一,以及对体质差异认识的目标所向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的建构以重要启迪.

    作者:钱会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肿瘤靶向治疗探析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多数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而且多数化疗药物都存在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靶向治疗的出现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前景,这种治疗方法可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下面笔者就微球、脂质体、磁性药物、单克隆抗体及靶向基因对肿瘤的治疗作以简要探讨,并试图探求一种类似靶向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成泽东;陈以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 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温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疾病本质.

    作者:李志更;王天芳;赵燕;于春光;万霞;任婕;王庆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中医现代文献检索、古籍原文的浏览与检索、不同疾病的辨证研究、针灸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药和方剂的检索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通过对目前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情况加以回顾分析,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分析其不足,对中医药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提出建议.

    作者:张林;许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黄及其复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IR)可能是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血管意外等)的共同发病基础.近年来有关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发病机制、检测方法、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中药大黄及其复方可通过降低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水平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

    作者:刘庆阳;于世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难愈合性伤口及其机理的探讨

    伤口愈合一直是外科所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文章主要提出了难愈合性伤口采取健脾益气类中药为主的治疗观点,并根据此类中药对伤口肉芽组织生长中各个环节的作用,从而展开其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机理的探讨.

    作者:冯靖禧;李丹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学用理血方剂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瘀血病证尽管有许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瘀血热证、瘀血寒证、瘀血气虚证、瘀血气郁证、瘀血痰湿证、瘀血水结证6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活血散寒、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祛痰湿、活血利水.出血病证尽管有很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血热出血证、阳虚出血证、瘀血出血证、气虚出血证、阴虚出血证5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凉血止血、温阳摄血、化瘀止血、益气止血和滋阴止血.

    作者:王付;叶剑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实验研究

    肾性高血压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就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实验研究作一阐述.

    作者:王祥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组织腺苷酸的方法和意义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情况,以腺苷酸(ATP、ADP、AMP)含量的变化判断心肌的缺血程度.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且所需组织样品较小,是动态观察心肌缺血损害时能量代谢变化的理想方法.

    作者:田岳凤;吴富东;王道东;单秋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开设中药专业综合性设计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介绍中药专业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实施步骤,结合带教体会,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需要注意的环节.

    作者:龚慕辛;关怀;王地;郁崴岳;张红月;李朝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NO和CK-MB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当归、红芪及当归红芪合剂(当归∶红芪=1∶5)超滤膜提取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下同)、肌酸激酶同功酶(creatine kinase-MB,CK-MB,下同)的影响,探讨当归、红芪及其合剂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32只大鼠随机分为1、3、7、14天组,每组8只;采用拉丁方设计实验方法并对动物进行用药;用酶还原法测定血清NO含量;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CK-MB含量.结果:血清NO含量与血清CK-MB含量在不同时间组大鼠之间和不同药物组大鼠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当归、红芪及其合剂超滤膜提取物具有降低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含量和降低血清CK-MB活性的作用,且与用药时间有关.中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用药时间有关.

    作者:万生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淡水珠蚌类的研究进展

    淡水珠蚌富含动物蛋白、多糖类及其它营养成分,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方面都发挥着排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

    作者:张志澄;吴皓;狄留庆;陈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糖尿病中医瘀血证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瘀血和非瘀血2种状态的研究,为中医糖尿病辨证分型和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31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在体重指数、血压无差异的状态下,对其采血测定血常规、血糖各项、血脂各项、血流变等项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瘀血组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瘀血组;在全血黏度(高切,中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等项目比较中,瘀血组均高于非瘀血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P<0.01),但瘀血组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数则低于非瘀血组(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异常是造成瘀血的主要因素.

    作者:闻智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类离不开中医——祝贺中华中医药学刊更名顺利成功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医易同源,医食同源.医以文载道,民以食为天.医文历史悠久,医文典籍浩繁,代有传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巍然屹立于东方,遍及全球,历5000年灿烂文明而不衰,龙飞环宇,它和人类与生俱来,相依为命,未尝须臾相离也.中医它是苍生司命,生命科学的始源,国之瑰宝.

    作者:郭振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张琪教授治疗甲状腺病经验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性脑病、桥本氏病(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经验,并附验案举证.

    作者:孙元莹;吴深涛;姜德友;王暴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升阳益胃汤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44例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汤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升阳益胃汤为主加减,配合腹部按摩,观察对胃下垂的改善.结果:联合方法治疗胃下垂疗效确切.结论:升阳益胃汤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晓;李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痹证的中医治法及常用治痹中药的功效与运用比较

    目的:探讨痹证的中医治法及常用治痹中药的功效与运用比较.方法:①总结前人对痹证病因与治法的论述;②选择常用治痹中药32味,按祛风止痛、散寒止痛、胜湿止痛、舒经通络、养血活血、益肝柔筋、健脾补肾和补火助阳等不同功效分成12组进行比较.结果:治风痹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佐以养血活血;治寒痹以散寒为主,兼以疏风燥湿,佐以补火助阳;治湿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益气;治顽痹在祛风散寒除湿的基础上参以活血祛瘀,补肝益肾.结论:中医药治疗痹证颇具优势.

    作者:柯年美;柯晖;王小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