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智鸣
目的:观察隔姜灸的慢性腹泻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隔姜灸法,每天1次,12次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大便次数腹痛情况,根据疗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本疗法对慢性腹泻病人总有效率为90.8%,且简单易行,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作者:刘秀华;王保卫;张霞;杨洪;刘圣;徐桂菊;李志宇;陈以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伤口愈合一直是外科所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文章主要提出了难愈合性伤口采取健脾益气类中药为主的治疗观点,并根据此类中药对伤口肉芽组织生长中各个环节的作用,从而展开其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机理的探讨.
作者:冯靖禧;李丹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内经》对体质特征及分类的阐述内容丰富,涉及阴阳五行学说气血虚实、形体外貌及脏腑、形神相关状况、天人合一,以及对体质差异认识的目标所向临床实践,初步形成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中医体质分类方法的建构以重要启迪.
作者:钱会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用维生素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0 mg/天,加用口服维生素C0.3g,3次/天;对照组48例,单用葛根素,两组葛根素均静脉滴注,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UAER、BUN、SC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有较好的改善肾功能及降低尿蛋白排泄率的作用.葛根素注射液加用维生素C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单用葛根素好,两者有协同作用.
作者:何美英;李小白;尹书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痹证的中医治法及常用治痹中药的功效与运用比较.方法:①总结前人对痹证病因与治法的论述;②选择常用治痹中药32味,按祛风止痛、散寒止痛、胜湿止痛、舒经通络、养血活血、益肝柔筋、健脾补肾和补火助阳等不同功效分成12组进行比较.结果:治风痹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佐以养血活血;治寒痹以散寒为主,兼以疏风燥湿,佐以补火助阳;治湿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益气;治顽痹在祛风散寒除湿的基础上参以活血祛瘀,补肝益肾.结论:中医药治疗痹证颇具优势.
作者:柯年美;柯晖;王小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剂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作者:刘素芝;包祖晓;张锐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测定叶下珠中没食子酸的HPLC定量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SHIMADZUVP-ODS(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4:9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5 nm;结果:没食子酸在0.0214~0.2140 μg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74%.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叶下珠的含量测定法.
作者:邢俊波;曹红;王朝红;刘成红;陈玉敏;水彩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阐述痰与瘀的生成,痰瘀同病,心阳虚、心气虚是心衰的根本病机.表达心衰与血瘀、心衰与痰浊、心衰与水泛的相关性,提出痰瘀同治与温阳利水并治心衰,并举例说明.
作者:曹玉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节律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按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多角度因时治疗疾病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月经病等常见病,因时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根据季节、天气,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及八纲辨证,掌握疾病发生的时间规律,因时治病,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
作者:陈丽娟;李永堂;周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胰岛素抵抗(IR)可能是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脑血管意外等)的共同发病基础.近年来有关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发病机制、检测方法、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中药大黄及其复方可通过降低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游离脂肪酸、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水平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
作者:刘庆阳;于世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采用MMPI临床子量表对肝气郁结证患者进行心理测量,以发现肝气郁结证的个性特征.方法:20例肝气郁结证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性别配对,采用MMPI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得出两组28个临床子量表的得分并进行分析.结果:肝气郁结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1、D2、D3、D4、Hy3、Hy4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Sc1B、Sc2B、Sc3、Pd4B、Pa2、Sc1A、Sc2A也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肝气郁结证患者有对身体证状过分关注,社会适应力下降,抑郁紧张、孤独、淡漠、错觉幻觉和认知功能改变等个性特征.
作者:刘子旺;王玉来;滕晶;王爱成;秦绍林;赵永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瘀血和非瘀血2种状态的研究,为中医糖尿病辨证分型和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31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在体重指数、血压无差异的状态下,对其采血测定血常规、血糖各项、血脂各项、血流变等项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瘀血组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瘀血组;在全血黏度(高切,中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等项目比较中,瘀血组均高于非瘀血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P<0.01),但瘀血组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数则低于非瘀血组(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异常是造成瘀血的主要因素.
作者:闻智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口疮是以口腔局部出现小溃疡,灼热疼痛为特征的口腔黏膜病.目前,因口疮导致疼痛、饮食困难至医院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笔者意识到有必要使其引起重视.下面就对口疮的中医认识作一浅析.
作者:赵小青;罗云坚;邓芳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SGC-7901细胞和牛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不同浓度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SGC-7901细胞和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琼脂糖刮除法检测含药血清对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清热消积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及高剂量组的增值抑制率分别是7.4%、8.6%和16.3%,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并能抑制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低、中及高剂量组对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率分别为10.8%、11.2%、20.1%和15.5%、19.7%、30.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清热消积方抗肿瘤和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培丰;丁志山;黄仁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适逢岁末迎新之际,《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更名通报会在北京召开,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地欢迎!
作者:李俊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淡水珠蚌富含动物蛋白、多糖类及其它营养成分,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方面都发挥着排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
作者:张志澄;吴皓;狄留庆;陈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肾性高血压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就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实验研究作一阐述.
作者:王祥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而藏神.文章试图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探讨心气虚证,从而探讨心主血脉、藏神的实质.
作者:许丽梅;赖仁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升阳益胃汤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升阳益胃汤为主加减,配合腹部按摩,观察对胃下垂的改善.结果:联合方法治疗胃下垂疗效确切.结论:升阳益胃汤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晓;李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从可汗之病证、发汗之方剂、发汗之法度及汗法之活用四方面对张仲景汗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夏小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