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妇宁康片中淫羊藿苷的含量

王景涛;李可强;张振秋

关键词:妇宁康片, 淫羊藿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建立妇宁康片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甲醇-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22:9:69)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nm.结果:淫羊藿苷进样量在0.1622~0.81121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RSD=1.8%,n=5).结论:本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精密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妇宁康片的质量控制.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张艳教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撷菁

    张艳教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运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为主,在临床治疗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硕;张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葎草花粉的生药学研究

    目的:对葎草花粉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显微摄影、光谱及色谱等方法,对花粉进行定性鉴别与定量分析.结果:葎草花粉粒经分解后花粉粒显微结构清晰;4种溶剂的紫外光谱、粉末红外光谱、SDS-PAGE及HPLC图谱特征明显;分别以标准蛋白和木犀草素对照,测得其9个蛋白质组分的分子量及木犀草素的含量.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葎草花粉的生药鉴定,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李峰;魏庆宇;李正言;俞牡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固表解毒合剂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并比较固表解毒合剂等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方法:大鼠皮下注射15%干酵母悬液10mL/kg后立即以固表解毒合剂灌胃给药,同时以不同中药及阿司匹林为对照,于给药后1、2、4、6、8h测体温,求出各测定时刻体温相对于正常体温的变化值.结果:固表解毒合剂在给药后的1h体温升高不明显,且在4、8h可显著降低体温的升高(P<0.05~P<0.01).结论:固表解毒合剂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扶正固本的作用有关.

    作者:李灿东;王瑞国;杜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其中证候要素的提取是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关键.病机是证候及证候要素产生的根源.文章通过对中风病传统与现代病机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中风病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为建立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推进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聪;高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查玉明学术思想纂要

    查老平生精于攻读,勤于临证,深悟古典医籍之精髓,通晓临订辩证之精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医人才培养工作近60个春秋,坚持勤求古训,师古不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持偏执,敢于创新的治学理念,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上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学术思想.

    作者:徐月英;尹远平;查杰;姜春梅;江红;查玉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药抗癌的分子药效探讨

    通过查阅分析近5年肿瘤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中药的抗癌效应目前存在2种情况,即存在剂量-时间效应,存在适剂量等.同时,中药抗癌也涉及较多的分子靶点,如调控细胞周期、细胞调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抗癌途径,因此中药抗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杨杰;高锋;孙洋;丁维俊;王米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气学说是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核

    通过所述中医8项理论体系的形成支柱、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3项防治模式、推进中医药学术催生现代医学等三方面实践进展而有力地证实:气学说是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核.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风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张志远学术经验系列(八)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特点属风病,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主要为心络阻滞和心络痉挛.风药主要的治疗学机制为:祛除致病因素,急则治标、速止疼痛,活血通络,直接治血,宣畅气机,宣通阳气,风药调肝,风药治脾,但多为协同综合性治疗作用.并介绍验效方羌威合剂的应用经验及其现代药理学机制.

    作者:王艳;郑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情绪与健康

    许多心理疾病是由于人们情志不调引起的,正确认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是保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牛腊红;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从肠易激综合征释析中医心身整体观

    中医形神学说认为形俱神藏、形神相即及形神合一.通过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治疗来释析中医心身整体观.

    作者:杨银芳;张建英;楚更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穴位贴敷法防治哮喘88例

    运用穴位贴敷疗法防治88例哮喘患者,取得较好的结果,并根据中医理论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了治疗机理.

    作者:张舒雁;马泽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鲜明特点之一,本文就脏腑生理、病理的整体联系以及五脏与自然界的整体性,阐述了<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思想.

    作者:方迪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药指纹图谱的不同方法特点及应用

    中药指纹图谱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手段更加成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药的鉴定与质量控制,就近年来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的光谱、色谱及DNA等不同方法做一简要论述.

    作者:赵德玉;毕桂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五汁饮对温病高热伤阴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五汁饮对温病高热伤阴动物模型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建立家兔温病高热伤阴的动物模型,模型组和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五汁饮组灌服五汁饮,以体温、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等作为相关性指标来观察五汁饮的养阴清热作用.结果:五汁饮组发热高峰和发热持续时间均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模型组造模3h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与造模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24h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下降明显,与造模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汁饮对家兔温病高热伤阴动物模型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并提示五汁饮的养阴清热作用可能与细胞保护有关.

    作者:江凌圳;徐珊;王英;王绪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儿肺咳颗粒中陈皮的薄层鉴别方法改进研究

    按照颁布标准和中国药典方法鉴剐小儿肺咳颗粒中的辛弗林,斑点不清,分离度差,文章对样品的提取方法和薄层鉴别条件都作以改动,取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项海芝;桑育黎;郝延军;张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柴胡汤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PHGPX的影响

    探讨大柴胡汤对高胆固醇饲喂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及其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的影响.实验结束后测定血脂、PHGPX、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并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大柴胡汤组血脂水平、PHGPX、Cu-Zn-SOD、LPO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与AS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大柴胡汤具有抗AS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王凤荣;杨关林;刘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杨之藻主任医师治疗小儿紫癜肾经验

    杨之藻主任医师认为,小儿紫癜肾初期以实证为主,后期多为虚实互见.实证治法强调疏风清热和活血化瘀,坚持辨证论治,倡导中西医结合.对过敏原的检测、过敏性紫癜病人的饮食安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王林;杨之藻;孟牛安;卢书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消渴病因病机探析及调治

    肾的精气血虚衰,是万病之源.消渴,不论是燥热还是阴火,不论是血虚还是气虚,不论是内损还是瘀血,不论是胰腺分泌失调还是胰岛素抵抗性,不论是浊毒还是酮体阳性等所致的消渴,都是因肾的精气血虚衰所致.认为肾的精气血虚衰不但是万病之源,而且是导致胰腺分泌排放等功能失调的根本因素.家传治疗上消、中消、下消的各秘方和食疗方,都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潘相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针刺联合红藤败酱合剂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红藤败酱合剂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同时对治疗组的不同中医分型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对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联合红藤败酱合剂热敷治疗与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法(针刺方法同治疗组)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为91.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不同中医分型的对比分析,发现湿热瘀滞型与冲任虚寒型的有效率高于其他两型,但无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针刺联合红藤败酱合剂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谢文霞;柳献云;董海欣;胡燕;江照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