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社区内进行中医心理干预的探讨

虢周科;孔繁鑫;富文俊;李晋芳

关键词:社区, 中医心理学, 心理干预
摘要:通过探讨在社区内进行中医心理干预,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中医心理干预网络的可行性,达到提高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知晓率,降低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降低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终提高居民生存质量的目的.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神经肽SP VIP 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观察海珠益肝胶囊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神经肽SP、VIP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离小鼠淋巴细胞,经佛波醇乙酯(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刺激培养6h后,收获细胞,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比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和脑垂体中SP、VIP含量.结果:在模型组,外周血和脑垂体中SP含量较正常组逐渐增加,VIP含量较正常组逐渐降低,第18天、25天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h1细胞的百分率逐渐升高,Th2细胞的百分率逐渐降低,Th1/Th2的比值增大,与肝组织损害程度呈现正相关:海珠益肝胶囊能够降低外周血和脑垂体中SP含量,增加VIP含量,与模型组第25天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能够恢复SP与VIP的平衡;降低Th1细胞的百分率,恢复Th1/Th2的比例,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P<0.05).结论: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过程中,存在SP与VIP的分泌紊乱及Th1/Th2细胞失衡,海珠益肝胶囊能够恢复SP/VIP、Th1/Th2细胞的平衡,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利改善作用,可能是其免疫约理机制之一.

    作者:黄育华;晏雪生;彭亚琴;明安萍;盛国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中应用也较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柴可夫;黄晓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益气活血排石饮防治大鼠肾结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排石饮对肾结石大鼠血清Ca2+、Mg2+、P3+、尿酸及肾组织草酸以及尿Ca2+、Mg2+、P3+与尿尿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排石冲剂对照组和益气活血排石饮组,除正常对照组外,以1.25%乙二醇合1%氯化铵灌胃制作大鼠草酸钙肾结石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血清Ca2+、Mg2+、P3+、尿酸及肾组织草酸以及尿Ca2+、Mg2+、P3+与尿尿酸的含量.结果:排石冲剂对照组和益气活血排石饮组均能显著降低肾结石大鼠血清Ca2+、Mg2+、P3+、尿酸及肾组织草酸以及增加尿Ca2+、Mg2+、P3+与尿尿酸排泄含量,且以益气活血排石饮组疗效为好.结论:益气活血排石饮对1.25%乙二醇合1%氯化铵灌胃制作草酸钙结石大鼠模型有肯定的疗效,通过降低血清Ca2+、Mg2+、P3+、尿酸及肾组织草酸的含量以及增加尿Ca2+、Mg2+、P3+与尿尿酸的排泄,发挥该方的治疗作用.

    作者:宋秀英;赵宗江;于波;张学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银荆感冒颗粒抗甲型流感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银荆感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接种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于狗肾细胞(MDCK),观察银荆感冒颗粒体外抗病毒作用;体内实验(1):以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小鼠,观察14天,计算小鼠存活率及存活天数;体内实验(2):以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小鼠,观察肺指数,病理改变等.结果:银荆感冒颗粒体外抗甲型流感毒EC50为3.24mg/mL.银荆感冒颗粒10g/kg和20g/kg剂量组可明显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降低死亡率;银荆感冒颗粒10g/kg和20g/kg剂量组可明显抑制肺指数值,抑制率分别为31.4%和29.1%.结论:银荆感冒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邱召娟;朱萱萱;倪文澎;严士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从咽论治小儿炎症性斜颈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从咽论治小儿炎症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炎症性斜颈患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加味消瘰汤治疗,对照组应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7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明应用中药加味二陈消瘰汤加减从咽论治小儿炎症性斜颈疗效优于应用西药抗生素.

    作者:钟艳萍;李伟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芩葫品种选育与开发-芩葫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芩葫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病毒性心肌炎12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芩葫胶囊口服,同时应用西药极化液、能量合剂;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极化液、能量合剂.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等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心电图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芩葫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可靠疗效.

    作者:王翠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双黄连鼻喷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双黄连鼻喷剂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经鼻腔给药的一种新剂型.该剂型避免了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给药剂量小,奏效迅速,使用方便,适合大量生产.

    作者:王选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探讨

    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用药规律.主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应采用宣肃肺气司其升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酸甘缓急祛风止痉、运脾祛痰绝病之源、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的组方用药原则.

    作者:龙惠珍;夏永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状况.方法:对近10年(1994-2006年)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结论: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种重要问题的阐明,而针灸学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恩华;吴焕淦;刘慧荣;赵天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包括量化诊断标准和程度分级标准).方法:根据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筛选症状,确定症状对证候的贡献分值,以ROC曲线分析确定证候诊断阈值.结果:建立了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量化诊断标准,并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检验,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后建立了程度分级标准.结论: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可以用于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研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作者:高怀林;吴以岭;贾振华;陈静;西广成;谷春华;陈建新;袁国强;吴相春;魏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复方黄根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复方黄根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复方黄根对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匀浆SOD、MDA、GSH-PX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复方黄根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同时能减少肝匀浆MDA含量,并能使降低的肝匀浆SOD、GSH-PX活性升高.结论:复方黄根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其保肝作用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邓家刚;郑作文;王勤;秦华珍;王硕;周小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在社区内进行中医心理干预的探讨

    通过探讨在社区内进行中医心理干预,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中医心理干预网络的可行性,达到提高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知晓率,降低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降低社区居民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终提高居民生存质量的目的.

    作者:虢周科;孔繁鑫;富文俊;李晋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证的药理研究探讨

    治疗高血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天然药材的独特优势,以理论与临床为依据,从中药的性能和药理分析着手,对治疗高血压痛进行阐述,沿着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中药的有效成份对治疗高血压各类症型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学术问题,其主要作用机理对患者的康复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课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

    作者:朱辰龙;蒋关富;陈海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经穴输氧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超氧化物岐化酶丙二醛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穴输氧治疗大鼠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损伤对照组、电针组(取百会、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电针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仙台合剂4.17L/g)、经穴输氧组(将氧气按0.1L/min输入穴位)5组.后3组大鼠制备脑损伤模型.各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进行对应治疗7天后活杀动物取双侧脑组织,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丙二醛含量变化,并进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各治疗组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穴输氧组高于各治疗组(P均<0.05);经穴输氧组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各治疗组(P均<0.05).治疗前创伤各组双侧半球不对称,伤侧半球明显肿胀,挫伤中心区有出血、神经细胞坏死,挫伤周边神经组织水肿、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塌陷、有血管外出血;治疗后各组均为正常脑表现.结论:经穴输氧对治疗脑损伤后遗症有效,可以改善脑部血供,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具有对抗自由基损害的而起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杨华锋;杨喜民;王晓峰;李栓德;李晓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治疗白癜风外用中药对大鼠皮肤微环境的影响

    目的:从调节局部免疫、影响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迁移3个方面研究外用中药对大鼠皮肤的作用.方法:用中药乙醇提取液外涂大鼠背部皮肤,3周后活检取材,用半定量RT-PCR检测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c-KIT)、白介素-2(interleukine-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的含量.结果:中药3、5、6、7外用后,大鼠皮肤中SCF mRNA表达显著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59倍、5.82倍、2.60倍和3.74倍(P<0.01);中药1、2、4使IL-2 mRNA表达水平降至对照组的42.9%、50.5%和68%(P<0.01或P<0.05);而中药1、2、3、4、7外用后,大鼠皮肤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也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25.7%、22.8%、51.7%、53.4%和51.5%(P<0.01或P<0.05);中药5还明显上调TYR mRNA的表达为对照组的2.41倍(P<0.01).结论:外用中药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制可能与调节皮肤局部微环境有关.

    作者:张迪敏;许爱娥;常淑彪;李永伟;尉晓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配方颗粒剂优势的开发与利用

    中药配方颗粒剂是高质量大规模、集约化产品,质量可控可测,在临床使用中,具有用量小、使用方便、效果好的特点.并在中药鲜药,中药急诊用药,中药调剂机械化等诸方面具有优势.逐渐认识、接受中药配方颗粒剂,使之与中药饮片优势互补、发挥各自长处.

    作者:芦柏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胰岛素瘦素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肥胖对高血压大鼠血清胰岛素、瘦素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两组(普通饲料组和营养饲料组),再从营养饲料组肥胖大鼠中随机挑选两组,即模型组和空白组(继续喂养30天),观察普通饲料组(非肥胖大鼠)、模型组和空白组三组间Lee's指数、血脂、血糖、胰岛素、瘦素、内皮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普食组血糖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和空白组(P<0.01);普食组血清胰岛素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1),而ISI则显著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1);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普食组(P<0.01),空白组血清瘦素水平较模型组升高明显;内皮素方面,空白组较普食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肥胖可以诱导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后者通过影响血脂代谢以及瘦素、内皮素的分泌,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石占利;方堃;程志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从高脂血症的辨证治疗、辨证分型的实验研究及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加以分析,提出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客观化的辨证体系是今后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发展方向.

    作者:范丽丽;龚一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4种中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霉菌(酵母菌)计数的方法验证

    按中国药典[1]2005版有关规定,通过测定试验菌回收率建立4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经试验发现4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确定4种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检测,霉菌、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即可.

    作者:阚秀燕;李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阳和平喘颗粒对豚鼠哮喘模型炎症介质和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时炎症及组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机理.方法:采用卵蛋白成功诱发豚鼠哮喘后用阳和平喘颗粒进行治疗,ELISA法检测豚鼠血浆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白介素-6(IL-6)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并采用光镜和电镜法观察其对肺组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血浆中sIL-2R、IL-6和ET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肺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显示:模型组动物的肺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Ⅱ型细胞部分线粒体脊突消失、膨胀,板层小体减少,有较多排空现象.肺组织光镜观察显示:血管腔狭窄,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核浓缩,胞浆内可见到髓样小体(细胞器变性),基底膜结构不清.阳和平喘颗粒高剂量可明显降低上述炎症介质,并可抑制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阳和平喘颗粒可能通过抗炎而达到抗实验性哮喘作用.

    作者:李泽庚;王成阳;李晓民;彭波;胡国俊;张念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