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黄少祥
总结古代医籍对玄府内涵的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玄府实质的成果,对玄府的理论探讨进行初步小结.
作者:汪峰;胡建芳;尤劲松;付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张之文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疾病注重标证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特色.提出慢性肾病的标常表现为瘀血、痰浊、水气和外邪,是导致疾病迁延,不断加重的根本.治疗以治标为先.传统的四诊必须借助于现代检查结果,注重微观辨证,病证结合.总结了相关治疗的用药经验.并举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作者:冯全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蜂毒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光镜下观察蜂毒素对正常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形态的影响,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检测蜂毒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光镜下可见经蜂毒素作用后,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数目减少,管径变细,分布零乱.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蜂毒素浓度为:2.0、4.0、8.0 μg/mL时的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12.11%、29.85%和45.09%,血管数目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却多于沙利度胺组(P<0.01).结论:蜂毒素可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并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
作者:宋长城;吕祥;李柏;凌昌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针与传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组与传统针灸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症状进行积分评估,疗效的对比,在不同时间点(针灸5次后与针灸10次后)进行不同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腹针组的有效率高于传统针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的积分的改善情况的对比,P<0.01,腹针组症状改善优于传统针灸组;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率看,眩晕症状的改善,腹针组快于传统针灸组,而后伸不适却是传统针灸组改善快于腹针组.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同样有效,腹针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传统针灸组.
作者:谢文霞;董海欣;叶天申;张劲军;夏君慧;黄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丹参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丹参注射液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并计凋亡细胞率及活细胞率.结果:丹参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凋亡率升高及活细胞细胞率降低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但当丹参浓度及作用时间达到一定域值后,细胞凋亡率及活细胞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丹参可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凋亡,且有剂量、时间依赖性.
作者:邹萍;盛薇;李惠林;张志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芪藤通络饮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diabetic perineuralpathies,DPN)的可能防治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给予中药汤剂灌胃治疗,连续8周,观测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坐骨神经中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中药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比模型组轻,轴突变性萎缩、髓鞘脱落较少,IGF-1在坐骨神经中的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本中药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IGF-1蛋白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作者:于洋;齐素萍;张红;吴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衰老发生的早迟息息相关,且贯穿于整个衰老的过程,肾虚与衰老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所论述.不仅从古代文献中进行引证,也从肾虚致衰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加以证明,认为人体衰老的根本是肾中精气发生了变化,只有补肾固精,扶其根本才能大限度地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以至渐臻天年.
作者:邓洋洋;郑洪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葛根注射液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犬冠脉前降支主干中下1/3交界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股静脉给药,观察葛根注射液对犬心率、心肌耗氧量、心外膜电图、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葛根注射液可减慢缺血所致心率加快,明显减轻犬急性心肌缺血程度(Σ-ST)和缺血范围(N-ST),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LDH、CK、CKMB、AST释放.结论:葛根注射液对冠脉结扎致犬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蔡小军;许惠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整理沈敏鹤主任中医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从气机升降,天人相应;气机调畅,治之所求;后天之本,居中如枢;肺与大肠,表里互通;心肾失交,应调达等方面进行阐述,其这一思想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阮善明;沈敏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平行针行针透穴药线植入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先将医用羊肠线用中药特殊处理后,用平行针透穴法把药线植入胃俞、脾俞、下脘、上脘等穴.结果:100例中,治愈98例,好转2例.治愈率为98%,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平行针透穴药线植入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安全特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文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洋参御糖丸的水提工艺进行筛选研究,以芍药中芍药苷的提取率作为考查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佳工艺为A3B1C3,所得提取液中芍药苷含量高.
作者:谢宁;关慧波;侯淑峰;吴颂;王小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调查鼻咽癌癌变过程舌象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中山,对201例慢性鼻咽炎、61例鼻咽癌前病变、10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舌象观察.调查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淡白舌以鼻咽癌前病变者及鼻咽炎患者为多见,分别占55.7%及44.8%,初诊鼻咽癌患者只占26.1%;红舌者以初诊鼻咽癌为多见,约占21.5%,而鼻咽癌前病变者及鼻咽炎患者较少见,分别仅占1.6%及9.5%,P<0.01.青紫色及淡红舌(正常舌色)在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初诊鼻咽癌中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20.4%、21.3%、26.2%;及25.4%、21.3%、26.2%;P>0.05.黄苔、腻苔及少苔等病理性舌苔在三类疾病中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鼻咽癌变过程存在一定的舌象变化特征.
作者:周小军;王士贞;阮岩;刘蓬;邱宝珊;邹晓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有许多医家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并形成了很多学说.本文旨在从传统中医角度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气虚、血瘀、水停三方面对慢性心衰的实质,病因以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分析.
作者:解海宁;张艳;胡晓虹;董波;宋婷婷;王艳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比浮线推拿疗法对网球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线治疗组32例,推拿组28例,浮线治疗组选取阳性反应点周围进行埋线操作,推拿组用滚法、揉法、点按法等常规手法在曲池穴周围进行治疗,治疗20天统计疗效.结果:浮线治疗组32例病人首次用浮线治疗后,全部病人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推拿组28例病人首次治疗后,10例疼痛略有减轻,其余患者1次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浮线治疗组32例全部治愈,推拿组为12例.结论:浮线对网球肘的首次镇痛效应和治愈率均显著高于推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王廷臣;姬长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叶桂在继承《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的理论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了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不仅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更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陈林榕;吴焕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清代名医何梦瑶论治中风病别具特色,其特点有六:病因内风为主,摒弃单纯外风立论;诊断以详察脉理见长,善别疑似、吉凶;急救闭证以祛痰、吐痰为先,脱证灸、药、熏并用;内伤兼外风论治重病位,推崇黄芪、防风药对;内风发挥三家之说,辨治急症、后遗症内外结合;规避禁忌,养生防病.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离和鉴定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并比较疾病相关蛋白,以进一步阐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二维蛋白电泳技术分离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凝胶经银染显色后,Bio-Rad凝胶扫描仪扫描,Imagemaster图像软件分析,差异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两级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双向电泳,建立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重症肌无力组血清双向电泳图谱可见678个蛋白点,而正常对照组可见702个蛋白点.选取9个具有明显差异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共鉴定出5种蛋白质.结论: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该类蛋白为一些与机体免疫应答、信息调控相关的蛋白质.
作者:刘萍;丁旭峰;章怡祎;乔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防己茯苓汤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镇痛实验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棉球肉芽肿、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等炎症模型,研究防已茯苓汤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动物实验表明防己茯苓汤对二甲苯、蛋清所致急性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能降低大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棉球肉芽肿增生,提高小鼠痛阈值,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并能显著降低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论:将防己茯苓汤用于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发现其确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显著降低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
作者:田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中药新药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根据病情给予控制感染、脱水及降压降糖等对症处理,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灯盏细辛酚,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有16例显效,8例进步,1例无变化,无1例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为96%.结论:注射用灯盏细辛酚治疗脑梗死脑络瘀阻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有必要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杨秋汇;韩舰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例,探讨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的思路与方法.结论:表明通过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可以建立稳定、均一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屈会化;赵琰;王庆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