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确立甲亢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①采用文献报道回顾性调查及临床实践前瞻性调查以确立甲亢的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确立内外合治的方药;②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内外合治组(甲亢方内服+甲亢平膏外敷组,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组,对照组),每组30例,内外合治组内服甲亢方,同时用甲亢平膏外敷甲状腺,每日1次,每次使用不超过10h;对照组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每日用量300~600 mg,分3~4次服用.4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①甲亢以气阴两虚、阴虚阳亢、痰瘀互结型为多见;②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3.3%,但内外合治组在临床控制率10%(3/30)和显效率73.3%(22/3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0(0/30)、30%(9/3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合治方法治疗甲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方林;刘鹏;樊孝廉;罗长青;易法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笔者从随意超大剂量、长期应用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忽略严格炮制、品种混乱不清、缺乏准确辨证、盲目擅自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其认识,强化宣传和大力普及药物常识,必须控制剂量,依法严密炮制,务要辨证施治,进行合理配伍等应对方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王发渭;郝爱真;邸玉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蜂毒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光镜下观察蜂毒素对正常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形态的影响,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检测蜂毒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光镜下可见经蜂毒素作用后,鸡胚绒毛尿囊膜微血管数目减少,管径变细,分布零乱.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蜂毒素浓度为:2.0、4.0、8.0 μg/mL时的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12.11%、29.85%和45.09%,血管数目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却多于沙利度胺组(P<0.01).结论:蜂毒素可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并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
作者:宋长城;吕祥;李柏;凌昌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病理反应过程.缺血性脑损伤后,活性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增加,通过坏死或凋亡的方式引起细胞死亡,还介导线粒体途径、核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间接导致细胞凋亡.近年来中药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作者:张春霞;胡利民;康立源;刘利萍;郭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二神丸、二神丸去姜枣和四神丸对脾虚泄泻作用机制的配伍组方差异性.方法:建立大黄致脾虚泄泻模型,设立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二神丸去姜枣、二神丸、四神丸和四神汤共7组.放免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分泌型IgA(SIgA)、白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各给药组的SIgA、IL-2含量均较模型组升高.结论:二神丸、二神丸去姜枣、四神丸(汤)均能通过升高SIgA分泌量和IL-2含量,共同恢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而起作用,在升高脾虚泄泻大鼠白介素-2含量方面,四神汤优,其次为二神丸组,二神丸去姜枣差;在升高SIgA含量方面,二神丸优,二神丸去姜枣差.其作用效果之差异性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在升高IL-2含量方面,二神丸与五味子散配伍后体现了佳的协同作用;内豆蔻、补骨脂与生姜、大枣配伍后亦体现了较好的协同作用;但单独应用补骨脂、肉豆蔻协同作用并不显著.(2)在升高SIgA含量方面,肉豆蔻、补骨脂与生姜、大枣具有协同作用.(3)在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全身免疫机能方面,生姜和大枣有重要的配伍作用.
作者:李冀;邹大威;杜雅薇;高长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西药常规加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组(加中药组)30例.疗程3个月,观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绞痛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加中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心绞痛发生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疗效明显,使用安全、可靠.
作者:柳士博;李京淑;张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总结整理沈敏鹤主任中医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从气机升降,天人相应;气机调畅,治之所求;后天之本,居中如枢;肺与大肠,表里互通;心肾失交,应调达等方面进行阐述,其这一思想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阮善明;沈敏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叶桂在继承《内经》和《难经》有关奇经的理论上,融汇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了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奇经辨证论治学说,不仅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更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陈林榕;吴焕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广金钱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芹菜素为对照品,测定波长272 nm.结果:芹菜素在2.144~10.72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5)回收率为97.3%,RSD为1.8%(n=5).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有助于广金钱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思妮;张振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证治疗中发现一些女性患者的心率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常在经期下降至低于正常水平,伴见面色(白光)白、头晕眠差、气短胸闷、乏力畏寒、血压偏低等,经用经方桂枝甘草汤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任利;张红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灸临床中采用温针治疗膝关节疼痛中医辨证分型为痛痹一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取血海、梁丘、阿是穴1~2个为主穴,采用温针灸治疗,取辅穴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单纯针刺留针,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计算.结果:温针治疗48例痛痹型膝关节痛的病例疗效明显,有效率达91.7%.结论:温针是治疗痹证膝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应在针灸临床中广泛开展.
作者:黄东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与血清IL-6的关系及抗血栓合剂2号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与血清IL-6的关系,抗血栓合剂2号颗粒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者血清IL-6水平明显较健康者高,神经功能重度缺损者升高明显,轻度缺损者相对较轻;急性脑梗塞者血清IL-6与梗塞灶体积有关,大梗塞灶者升高明显,小梗塞灶者相对较轻;抗血栓合剂2号颗粒在治疗2周和4周时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尼莫地平,在治疗1周和2周时对血清IL-6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6水平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治疗效果;益气活血复方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改善炎症免疫反应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包祖晓;刘素芝;张丽;张远怀;陈世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介绍骆仙芳老师临床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并阐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分析其主要病理因素、危险因素和辨证分型的特点,另举医案以验证.
作者:周忠辉;骆仙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例,探讨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的思路与方法.结论:表明通过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可以建立稳定、均一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作者:屈会化;赵琰;王庆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CF和TGEα含量影响.探讨该方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冷水-束缚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在预先给予疏肝和胃丸混悬液给动物灌胃7d后,观察胃黏膜组织及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变化.结果:疏肝和胃丸能显著提高大鼠胃黏膜及血清EGF、TGFα含量.结论:疏肝和胃丸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激发体内合成和释放内源性EGF、TGFα,促进胃黏膜的新生修复有关.
作者:林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乳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单纯化疗、化疗前中药和化疗后中药3组,用益气健脾法中药干预,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组化疗后脾虚积分均有升高,以单纯化疗组明显(P<0.05),中药干预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化疗组60%(6/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化疗后中药组10%(1/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而化疗后中药组未出现Ⅲ度血液毒性病例;T细胞亚群:化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CD4+)及CD4+/CD8+比值单纯化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干预两组反有上升(P<0.05).结论:抗肿瘤化疗药物可影响中医证侯,使肿瘤患者出现或加重脾虚证,益气健脾中药干预可减轻或改善患者脾虚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使CD4+/CD8+比值向CD4+方向漂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郭勇;姚庆华;杨维泓;罗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优选大黄溶剂提取工艺.方法: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大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以出膏率、大黄素、总蒽醌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大黄素及总蒽醌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佳提取条件为大化大黄用20倍量3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相对于药材中大黄素和总蒽醌的含量提取转移率约90%左右.
作者:徐晶;陈再兴;袁昌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血流动力学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了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检测血糖,尿微量白蛋白(UAIB),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肾皮质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基因水平.结果:DN大鼠血糖,UAIb及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下降及肾皮质PDGF-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用中药复方治疗后血糖,UAIb及TXB2下降,6-keto-PGF1α增高,下调PDGF-B基因的过度表达,并发现PDGF-B基因水平与UAIb、TXB2均呈正相关(r=0.5204,0.5011,P<0.01,<0.05).结论:中药复方有改善DN早期肾内微循环的作用,减轻DN早期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改善肾功能.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可能是中药复方防治DN早期作用机制之一.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肾脏内PDGF-B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关欣;郑红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利用现代化的视诱发电位检测方法来观察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患者给于滋补肝肾、利水渗湿、软坚散结为主要组方的中药治疗2个月,对照组25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患者用维生素治疗2个月,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进行图形P-VEP的检查,观察P-VEP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VEP的振幅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视诱发电位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型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灵萍;卢奕峰;李秀娟;李元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重型肝炎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于培龙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具有并发症多、证情兼夹多变、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以湿热蕴阳、气血瘀滞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大法为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基本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味.且在临证时,注重祛温化瘀这一关键环节,并处处顾护脾胃盛衰为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王玉忠;宋爱军;于睿;于培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