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鼻窦炎病原学变迁的研究

邓群;彭平

关键词:鼻窦炎, 病原学, 变迁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鼻窦炎病原学分布的变迁.方法:术中收集2010年全年111例(实验组)上颌窦或筛窦脓性分泌物,分别进行需氧菌和真菌培养,同时以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其培养结果与2005年的各种数据比较,分析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变化.结果:实验组共培养出15种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甲型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需氧菌和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1.8%,其中革兰阳性菌37.8%,革兰阴性菌54.4%,各种真菌7.8%;对照组检测出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9,P<0.01);与2005年数据(革兰阳性菌56.3%,革兰阴性菌43.7%,真菌阳性率1.4%)比较,其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细菌感染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分布结构从原来的革兰阳性菌变成现在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也不容忽视.应用抗生素治疗宜先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核磁共振与内镜检查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颅底重建术后管理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与内镜检查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骨膜瓣颅底修复术后管理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应用带血管蒂的鼻中隔黏骨膜瓣内镜下修复颅底硬膜缺损的资料.其中7例术后(术后5~7 d)和近期随访(术后3~7个月)MR和内镜检查资料完整,1例因金属植入物而行CT和内镜检查.2种检查方法配合应用,掌握与颅底重建成败相关的信息,包括术后颅内及颅底修复局部、组织瓣供区和鼻腔鼻窦黏膜术后转归状况,以掌握愈合规律,提高重建成功率.结果:MR结合内镜检查可以准确获取带血管蒂鼻中隔瓣重建颅底术后颅内和修复局部的关键信息.MR可以排除术后常见的颅内并发症如颅内血肿、脑水肿或气颅,显示颅底缺损的位置及大致范围,提示组织瓣的位置及其与硬膜缺损边缘之间的重叠覆盖状态,定位术后脑脊液漏口.在术后和近期随访加强MR中,中隔瓣在颅底大致呈“C”形,7例中隔瓣均匀强化明显,提示血供佳.术后内镜检查证明7例中隔瓣无缺血坏死.6例组织瓣同颅底骨质愈合佳,1例内镜检查发现MR提示的脑脊液漏口并处理.中隔瓣在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水肿和充血,近期随访时消失,组织瓣有缩小、变薄的征象,1例行CT和内镜检查者,中隔瓣发生坏死,因内衬人工硬膜完好,颅底一期愈合.内镜随访鼻腔鼻窦黏膜水肿在术后近期随访时明显减轻或消失,中隔瓣供区处裸露的中隔软骨在2个月左右被黏膜覆盖.结论:MR结合内镜检查可获取血管化中隔瓣重建颅底术后颅内外关键信息.排除术后并发症,掌握与修复成败密切相关的信息如组织瓣位置,血供及缺损处愈合情况,定位术后脑脊液漏的位置等,为及时处理并发症提供准确信息.所得结果可以提高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对中隔瓣修复颅底缺损术后康复过程的认识,提高对修复失败情况的辨识和处理能力.

    作者:张维天;庄奇新;殷善开;程付伟;郭金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儿气管狭窄误诊2例

    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是一组气管和支气管先天发育不良所致的疾病,易误诊为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炎.我们于2007年以来收治小儿气管狭窄患儿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王富华;黄海;王心涛;罗冬;蔡庄兰;刘遗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9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8例行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7例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结果:术后随访0.5~3.3年.4例行单纯鼓膜置管术的患儿中,2例术后复发;8例行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的患者中,3例术后复发;7例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的患者无一例复发.在目前情况良好的14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听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初发、病变范围局限的青少年患者,术前应完善检查以排除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因素,可选择单纯鼓膜置管术,术后定期观察;对症状反复发作、单纯置管或完壁式乳突切除+后鼓室切开+鼓膜置管术无效、病程较长或病变范围广泛的患者,应选择做保留鼓室完整性的开放式乳突切除+鼓膜置管术.

    作者:侯炜;郭继鹏;肖红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进路行额窦底壁切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底壁鼻中隔正中进路的可行性.方法:①对6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CT重建.②取30例尸头紧贴一侧鼻中隔沿矢状线锯开,对重要解剖标志进行相关解剖学观测.③结合CT和解剖学数据,在30例尸头上,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入路额窦模拟手术.记录模拟手术时间、手术步骤、手术过程中手术标记的寻找、鼻内镜度数的视野影响、视野中额窦各壁的可视度、手术器械的影响、鼻中隔以及嗅丝的损伤程度等等.结果:①额窦底后缘均在中鼻甲根部的前端,中鼻甲根部均附着于筛顶与筛板交界处.②中鼻甲垂直部与水平部交接点与鼻中隔相对应的点称为M点,M点到鼻骨的水平距离为(20.07±6.21)mm,M点到第一对嗅丝距离为(24.38±7.68)mm,第一对嗅丝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9.57±2.73)mm,中鼻甲根部附着缘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5.38±1.23)mm,额窦底壁前后径为(7.62±2.45)mm,额窦底壁左右径为(9.41±3.37)mm,额窦间隔上下径为(16.97±3.23)mm,额窦间隔前后径为(12.34±2.23)mm.③结合CT和解剖学测量,在鼻内镜下完成鼻中隔正中入路的额窦手术,模拟手术平均时间为1 h 45 min.鼻内镜0°镜下的视野可以观察到部分额窦内侧壁、后壁和顶壁,30°镜下完成鼻中隔切除,0°镜下暴露额窦底壁并将其切除,70°镜下3例不能观测到额窦外侧壁,30例均能观测到部分额窦顶壁、内侧壁、前壁以及后壁,鼻中隔损伤范围约为2.23 cm×2.59 cm,嗅丝未见损伤.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径路容易寻找额窦,以此进路进行额窦底壁切除是可行的.

    作者:马俊伟;刘婷婷;李薇;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张念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关系

    1978年美国Gruileminault首次提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概念,现更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

    作者:邵剑波;余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和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于头颈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头颈部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样本的中位年龄为54岁;常见的原发部位为扁桃体29例(27.10%),其次为鼻腔28例(26.17%);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6例(42.99%),其次为NK/T淋巴瘤24例(22.43%).化疗联合应用美罗华可以有效提高生存率;IPI和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且IPI是比组织学类型影响更强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于头颈部的NH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其在发病年龄、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存在一定特征.

    作者:王俊;蔡昌枰;何士方;王士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舌骨综合征外科诊治分析

    舌骨综合征系指患者吞咽时,一侧颈部疼痛,可放射到耳部、颈部、下颌等处,亦可于咽部有疼痛或其他不适感,并于舌骨大角区域有明显触痛[1].对由舌骨病变所致颈部疼痛、吞咽痛、咽喉部异物感等症状,易被多数临床医师所忽视,为引起同道对本病的关注,提高诊治率,现将我科诊治的7例舌骨综合征报告如下.

    作者:张健;康文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鼻窦炎病原学变迁的研究

    目的:了解慢性鼻窦炎病原学分布的变迁.方法:术中收集2010年全年111例(实验组)上颌窦或筛窦脓性分泌物,分别进行需氧菌和真菌培养,同时以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其培养结果与2005年的各种数据比较,分析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变化.结果:实验组共培养出15种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甲型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需氧菌和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1.8%,其中革兰阳性菌37.8%,革兰阴性菌54.4%,各种真菌7.8%;对照组检测出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卡他布兰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09,P<0.01);与2005年数据(革兰阳性菌56.3%,革兰阴性菌43.7%,真菌阳性率1.4%)比较,其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细菌感染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分布结构从原来的革兰阳性菌变成现在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也不容忽视.应用抗生素治疗宜先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作者:邓群;彭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间并未分化癌患者的诊疗纪实及思考

    1病例报告患者,女,75岁.2010年10月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间并未分化癌.患者在确诊前因声嘶在本地区几大医院就诊2年,后因出现轻微的呼吸和进食困难行颈、胸部CT检查而发现甲状腺肿块,并发现部分气管和食管受侵于肿块,再行喉镜检查发现左侧声带麻痹.至此诊断基本成立,即甲 状腺癌侵犯喉返神经、喉和上端气管以及食管.

    作者:高志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治疗进展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及其第一鳃沟的发育异常引起的外、中耳畸形,其中60.4%伴有其他畸形[1],是继唇、腭裂之后为常见的面部畸形,临床特征涉及耳廓、外耳道和中耳,但内耳往往不受累及,中耳发育障碍同外耳畸形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先天性小耳畸形需进行耳廓部分或全部再造.耳廓再造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手术,目前仅能做到使耳廓的形状与正常耳大致相似,还不能使其各细微结构和软骨的弹性与正常耳完全一样.但随着医学的进步,耳廓畸形手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董洪松;聂国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甲状腺钙化性结节病灶21例分析

    甲状腺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均可发生,甲状腺癌钙化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本文分析了钙化甲状腺疾病21例的术前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术后病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宝东;陈剑秋;贡振扬;李跟红;侯晓智;林家峰;权源;朱春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喉全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狭窄的预防及处理

    喉全切除术是治疗晚期喉癌、喉咽癌的常规手术,术后出现气管造瘘口狭窄是其严重并发症,狭窄的气管瘘口阻碍分泌物的排除,气管内痂皮堵塞可引起窒息.我科于2007-02-2009 -06对12例喉全切除术患者采取保留上一环气管软骨环完整的方法行气管造瘘,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麻宁;陈付华;郭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上海地区8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890例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对13种吸入变应原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对吸入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在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中,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是屋尘螨(91.24%)、粉尘螨(86.58%)、热带螨(51.98%);其次是狗毛(15.96%),并且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下降趋势,男女性别组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屋尘螨、粉尘螨是上海地区变应性鼻炎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点刺试验有助于发现变应原,从而为脱敏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丁俊杰;张建华;许芳;徐颖;朱华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在喉癌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SOCS1沉默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机制,并探讨RNAi技术在喉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DC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特征;构建RNAi载体转染DC,Western blot检测SOCS1的表达情况,筛选抑制SOCS1表达的有效靶序列;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3、CD86和HLA-DR 的表达;ELISA法分析上清中1FN-γ的含量;MTT法评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设计的RNAi载体经测序验证无误.干扰序列5可显著下调SOCS1表达水平;SOCS1沉默联合喉癌Hep-2抗原致敏的DC可显著上调表面分子标志CD83(85.61士0.96)%、CD86(96.86±1.20)%和HLA-DR(98.02±0.94)%的表达;该组DC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增加IFN-γ的分泌量,终增强CTL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效靶比为50:1时其杀伤活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CS1沉默并负载喉癌Hep-2抗原的DC疫苗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喉癌免疫应答.

    作者:远洋;王雪峰;张扬;王家玉;栾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两种硬化剂混合注射法治疗咽喉部血管瘤

    硬化剂注射法以其微创、效优、并发症少等特点已成为口腔颌面部及咽喉部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该疗法通常仅用单一硬化剂,使用多的是平阳霉素,其次为鱼肝油酸钠、环磷酰胺等,近来亦有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报道[1 ].我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用2种硬化剂混合注射法治疗耳鼻咽喉科表浅血管瘤,在确认安全有效的基础上逐渐向咽、喉部、大体积血管瘤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慧;徐建乐;岳丽艳;吕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尤以儿童的发病率较高.腺样体肥大、慢性腺样体炎一直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既往对无明显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仅行鼓膜置管术,术后具有复发率高的弊端,我们采用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路婷;曹桂芳;郭爱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甲状腺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手段综合诊断及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结果:随访2~7年,失访3例,死亡1例,存活4例,2年生存率为85.1%,5年生存率为76.3%.结论:多种手段综合诊断及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原发性甲状腺B细胞淋巴瘤,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提高疗效.

    作者:邹辉文;余济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