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226和1000Hz探测音鼓室图研究

李梦茵;郑芸;李刚;王恺

关键词:新生儿,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鼓室图, 中耳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探讨对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正确解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双耳通过DPOAE听力筛查、无2007年美国新生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任何一项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206例2~7 d龄[(3.92±1.24)d]的新生儿分别进行226、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408耳鼓室图测试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213耳(52.20%)、双峰型194耳(47.55%)、无峰型1耳(0.25%);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387耳(94.85%)、其他型21耳(5.15%).1000 Hz探测音单峰型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分别为:鼓室图峰压(33.24±44.37)dapa;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0.52±0.25)mmho;鼓室图宽度:左耳(121.38±28.79)dapa、右耳(108.63±26.00)da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226 Hz探测音测得的等效外耳道容积为:男(0.44±0.10) ml,女(0.43±0.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以双峰型与单峰型为主;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以单峰型为主,且较226 Hz探测音对新生儿中耳功能更为敏感,新生儿鼓室图测试宜使用1000 Hz探测音.本研究所获226、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可试用于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临床解释以评估其中耳功能,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0~1岁婴儿多频声导抗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0~1岁婴儿226、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特点.方法:用GSI tympstar中耳分析仪,150例0~1岁足月产婴儿分成5组,每组30例:新生儿期(0~28 d)、6周(±3d)、3个月(±6d)、6个月(±6d),7个月~1岁.150例(300耳)均行226、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分析不同年龄组婴儿、不同频率鼓室探测音声导抗的特点.结果:①226、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结果均正常的设为正常组,其比例分别是:76.7%、80.0%、86.7%、90.0%、93.3%.②226、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均不正常的为异常组,其在各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6%、8.3%、5.0%、3.3%、1.6%.③2组结果不一致的分为2个亚组:226 Hz正常,1000 Hz不正常的其在各组中的比例分别为6.7%、6.7%、5.0%、3.3%、1.6%;1 000 Hz正常,226 Hz不正常的其在各组中的比例分别为5.0%、5.0%、3.3%、3.3%、3.3%.结论:1 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对0~1岁婴儿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李琰;温瑞金;王小亚;罗仁忠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宁夏地区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变应性鼻炎(AR)和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相关性.方法:将2009年01-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AR、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AR伴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116例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组Ⅰ:(AR 46例)、实验组Ⅱ(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46例)、实验组Ⅲ(AR伴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24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31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浓度.结果:①特异性IgE分级主要集中在0、1、3级,以1级为主,各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率排序不尽相同.实验组Ⅰ、Ⅱ、Ⅲ的特异性IgE总计阳性率分别为83.3%、75.0%、87.5%.②实验组Ⅰ、Ⅱ、Ⅲ的特异性IgE浓度分别为(10.33±2.12)、(8.43±2.23)、(15.28±2.16)kU/L;对照组特异性IgE浓度为(1.03±3.96)kU/L;实验组Ⅲ的特异性IgE浓度高,实验组Ⅰ、Ⅱ、Ⅲ的特异性IgE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①本实验初步了解宁夏地区人R,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特异性IgE分级主要集中在0~3级,以1级(即低级)为主,表明在宁夏地区AR和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浓度不是太高.艾蒿、德国小蠊、屋尘螨、花粉Ⅳ组变应原反应程度相对较强,是宁夏地区重要的变应原,应引起足够重视.②宁夏地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伴AR的比例约为34.3%,当2种疾病同时存在时血清特异性IgE显著升高,AR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有明显影响.

    作者:马瑞霞;底玲玲;侯丽;赵迪;闫小会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改良乳突根治术在胆脂瘤型中耳炎中的应用

    我科2006-02-2009-03期间对15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行上鼓室重建,人工听骨植入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5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中,男90例,女6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岁;病程2~25年,平均7.8年.鼓膜松弛部穿孑孔 47例,中鼓室穿孔并肉芽形成者32例,紧张部边缘性穿孔25例,鼓膜松弛部内陷9例,鼓膜紧张部穿孔41例.病变局限于上鼓室者41例,中上鼓室及乳突者113例.

    作者:杨彩琴;张晓明;杨彩云;郑雪莉;尹国栋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鼓岬电刺激治疗重度耳鸣的研究(附12例报告)

    目的:评价鼓岬电刺激(EPS)治疗重度耳鸣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2例重度耳鸣患者进行EPS治疗,比较EPS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2例患者EPS治疗后,5例耳鸣消失,消失持续时间10 s~20 h;5例患者仅耳鸣响度减轻,减轻持续时间2~24 h;2例耳鸣无改变.3d后再次评价耳鸣严重程度,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EPS能有效抑制和消除耳鸣,但远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不佳,不推荐在临床上常规采用.

    作者:王艺;李明;张剑宁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突发性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为突发性聋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3例突发性聋住院患者的资料,比较其性别、耳侧、不同年龄段、伴发耳鸣眩晕情况、听力损失程度以及疗效在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分布特点.结果:突发性聋患者以平坦型居多(27.24%),峰谷型少(5.94%);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3:1.0,其中上升型女性比率较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多(P<0.01).耳侧分布:平坦型双耳发病者较上升型多(P<0.01).年龄分布:平坦型在≥60岁年龄段的分布显著高于上升型(P<0.01).全聋型与其他各型、下降型与上升型相比,眩晕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峰谷型的耳鸣发生率高于平坦型(P<0.01).听力损失程度分布:全聋型在极重度聋的分布显著高于其它各型(P<0.01),平坦型在重度聋的分布明显高于其它各型(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51.01%,上升型、峰谷形的总有效率较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好(P<0.01);全聋型的总有效率较其他各型差(P<0.01).结论:突发性聋患者不同听力曲线的特征及疗效各不相同,其中平坦型多,峰谷型少;疗效以上升型和峰谷型好,全聋型差,听力损失程度及有否伴发眩晕和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陈平;唐安洲;郑明华;黄东红;吴正规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IVAS)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将只有前庭水管扩大畸形,不伴有其他内耳发育异常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异常,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

    作者:阿布利克木·依明;唐亮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新生儿226和1000Hz探测音鼓室图研究

    目的:研究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探讨对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正确解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双耳通过DPOAE听力筛查、无2007年美国新生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任何一项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206例2~7 d龄[(3.92±1.24)d]的新生儿分别进行226、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408耳鼓室图测试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213耳(52.20%)、双峰型194耳(47.55%)、无峰型1耳(0.25%);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387耳(94.85%)、其他型21耳(5.15%).1000 Hz探测音单峰型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分别为:鼓室图峰压(33.24±44.37)dapa;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0.52±0.25)mmho;鼓室图宽度:左耳(121.38±28.79)dapa、右耳(108.63±26.00)da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226 Hz探测音测得的等效外耳道容积为:男(0.44±0.10) ml,女(0.43±0.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以双峰型与单峰型为主;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以单峰型为主,且较226 Hz探测音对新生儿中耳功能更为敏感,新生儿鼓室图测试宜使用1000 Hz探测音.本研究所获226、1000 Hz探测音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可试用于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临床解释以评估其中耳功能,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作者:李梦茵;郑芸;李刚;王恺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钛质听骨在完壁式鼓室成形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钛质听小骨假体在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ICWT)后的疗效.方法:对31例使用钛质听小骨假体进行ICWT的患者进行评估,按听骨类型分为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组和全听骨赝复物(TORP)组,对2组患者术后1年的听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总有效率为(气骨导差≤20 dB)87.1%,术后平均增益PROP组为(19.38±10.08)dB,TORP组为(15.15±10.15)dB;术后气骨导差PROP组为(12.29±4.40)dB,TORP组为(15.48±6.26)dB;2组术后气骨导差及气导增益表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低频区(0.5 kHz)气骨导差存在统计学差异;未见听骨排出发生.结论:钛质听小骨在ICWT能够取得满意的听力结果,成功率高于其他综合文献的报告.但2种类型听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待长期的随访.

    作者:仇弋戈;何蓉;陈永国;麻宁;郭欣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不同年龄腭裂患儿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腭裂患儿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恢复的影响.方法:不同年龄伴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儿同时进行腭裂整复术及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半年进行鼓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并对年龄构成相匹配,只行腭裂整复术的患儿术后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同时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的患儿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指标与只行腭裂整复术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行鼓膜切开置管术患儿年龄较小组术后分泌性中耳炎指标与较大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鼓膜切开置管术对腭裂患儿的中耳功能恢复起着积极的意义,且手术年龄越小,中耳功能恢复程度越好.伴分泌性中耳炎的腭裂患儿应在早期行腭裂整复术的同时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术.

    作者:黄敏;赵斯君;李赟;彭湘粤;匡玉婷;龙松良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不同刺激部位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分析

    目的:应用神经反应遥测(NRT)技术测试,探讨刺激耳蜗不同部位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CAP)的特点.方法:应用NRT软件对27例Nucleus CI24R(CA)儿童植入者进行术中记录,分别测试每一位患者的第1、4、8、11、17、22号电极,幅值增长函数进行线性拟合,确定ECAP阈值、幅值及幅值增长曲线斜率,比较耳蜗顶部、中部、底部不同刺激部位之间ECAP的差异.结果:ECAP阈值自蜗底至蜗顶呈下降趋势,反应幅值自蜗底至蜗顶呈上升趋势,幅值增长曲线斜率自蜗底至蜗顶呈上升趋势.结论:刺激耳蜗不同部位ECAP阈值、幅值及幅值增长曲线斜率显著不同.

    作者:田颖;李巍;王铮;杨宁;惠莲;姜学钧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高危新生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追踪

    目的:通过对高危新生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NSD)的诊断及追踪,更进一步了解婴幼儿的ANSD临床特点.方法:2007-08-2011-01期间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行AABR及TEOAE联合筛查,经复筛AABR仍未通过者,3个月龄时行 ABR、DPOAE和(或)微音电位(CMs)以及高频声导抗的听力检测.ANSD诊断的标准为ABR严重异常而DPOAE和(或)CM 正常.诊断为ANSD的患儿,在6~8个月龄进行追踪复查上述检查,8~12个月行为测听检测.结果:①3个月龄有18例患儿符合听神经病的诊断,14例双耳,1例单耳.6~8个月龄时,9例(18耳)ABR恢复或反应阈降低,符合ANSD的11例,6例双耳,5例单耳.②ABR严重异常表现为大输出强度97 dB nHL时无波形引出,或是仅在很高强度才引出有可重复的、宽大扁平的V波.③所有耳在3个月龄及6个月龄均可记录CM.而有4耳在3个月龄时DPOAE未被引出.④行为听力结果有轻度到极重度的听力损失.结论:本研究高危新生儿中排查出的ANSD,具有不确定性,有暂时性ANSD;客观听力测试不能预估行为听力.所以对这类患儿后续的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慎重,长期的听力追踪至少到3岁.

    作者:魏幼华;王智楠;徐忠强;陈平;李隽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左耳颞部小汗腺腺瘤1例

    患者,女,18岁.因左耳前肿物渐大约2年,表面溃烂流水3个多月就诊.患者约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前长一坚实的小肿物,开始如绿豆大小,无任何不适,肿物逐渐增大至现大小,约于3个月前肿物表面无明显诱因溃烂流脓水,量少,时有痒胀,无明显疼痛,未曾治疗.既往局部无外伤及创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作者:李株坚;陈灵侃;廖兰芳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广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变应原谱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变应原分布,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儿童AR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0种标准化常见吸入变应原,选取2009-01—2011-12期间在我科门诊拟诊为AR的广州地区626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计算各种变应原阳性率,并结合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哮喘史、湿疹史、家族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变应原SPT阳性率为84.82%(531/626),以粉尘螨、屋尘螨阳性率高,分别是76.36%和72.84%,其次依次为狗毛11.98%、猫毛7.03%、德国小蠊4.31%等.变应原阳性率高低与家族史、湿疹史、是否伴哮喘显著相关,与性别、居住环境无关.而阳性率强弱与性别无显著关系,与其他因素显著相关.不同年龄段的SPT阳性率不同,>10~14岁高(SPT为93.8%),>7~10岁、4~7岁分别为86%、78.6%,3组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72,P<0.05).在螨类过敏阳性率、猫毛与狗毛阳性率,>10~14岁组的点刺阳性率高,4~7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017、48.254,P<0.05),而3组在蟑螂类、真菌类及树草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儿童AR主要变应原是尘螨,其次是狗毛、猫毛、蟑螂等.儿童期AR的发病与发展和多种因素相关,研究不同年龄、居住环境、家族史、湿疹史、是否伴哮喘的AR患儿的变应原特征,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作者:王洁;周丽枫;陈彦球;罗仁忠;陶佳;刘碧霞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

    人工耳蜗是帮助成人及儿童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或重新获得听觉的电子装置,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用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细胞产生听觉[1].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已有30余年的历史,接受人工耳蜗植入者已逾10万人[2].音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个重要角色,它具有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作用.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而言,目前的结果显示,在安静环境下他们的言语感知能力已经获得明显提高,但是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和音乐感知能力仍与理想水平相差甚远[3-4].

    作者:刘子夜;刘博;王硕;亓贝尔 刊期: 2012年第22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到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面神经缺损的研究

    目的: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到可降解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神经导管修复大鼠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进行右侧面神经损伤手术,分别移植PLGA导管(A组)或含有神经干细胞的PLGA管(B组).术后4、12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检测、轴突形态学检测等方法来评估面神经的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周和12周,B组在神经动作电位的振幅分别为(27.53±7.48)、(141.23±21.18)μV,轴突的面积为(10539.48±3 605.35)、(30 076.22±7 614.05)μm2,都高于A组[术后4周和12周,动作电位振幅为(13.03±11.38)、(118.50±22.70) μV;轴突面积为(6 633.20±3 759.30)、(20 772.53±10 903.65)μm2](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会促进面神经的再生.

    作者:施勇;周梁;田洁;汪洋 刊期: 2012年第22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