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杨洁;陈刚;黄海健;巴莺乔
目的:建立一种可测定苁蓉通便口服液中大黄素含量的RP-HPLC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ODS C18(200mm×4.6mm 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mL/min;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法大黄素在6.92μg·mL-1~311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RSD 0.47%.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
作者:周静安;徐玲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9例发生在伤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的标推.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和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大年龄69岁,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程长1年,短2周,平均病程3个月.
作者:王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根据Portera-sanchey改进记分法确诊并选择5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汤治疗组(30例)和脑复康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电子布告栏系统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对患者智力、生活力和记忆力进行全面的疗效评定.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浆东部时间-1、血清OxLDL进行测定,以探讨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疗效的生化机理.结果: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电子布告栏系统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中记忆商,无意义图形再认及人像特点联系回忆三指标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浆东部时间-1和血清OxLDL水平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二者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智汤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力、生活力和记忆力.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良好的康复疗效,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浆东部时间-1和血清OxLDL水平、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阻止或逆转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者:冯月英;张健新;丁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天津市在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更好地促进科研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搭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平台,探索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作者:汪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反映朱丹溪学术思想的著作,认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发展和完善中医心理病机;六郁学说开郁证专题研究先河;运用中医心理疗法;注重中医心理卫生.
作者:郭倩;杨洁;陈刚;黄海健;巴莺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初步将冠心病心绞痛分为气滞血瘀、阴虚、阳虚、阴阳俱虚、气郁痰湿等型,并采用针灸治疗,缓解症状近期疗效较好.现举隅如下.
作者:李永堂;周志华;李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模型为对象,观察益气活血方黄芪通脉合剂对鹌鹑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用药后黄芪通脉合剂组与模型组比血浆TC、TG含量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血浆ET、TXB2含量降低显著(P<0.01).血浆NO、6-keto-PGF1α含量有升高趋势(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有调节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止ASO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周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八个证型,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作者:袁立霞;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王冰<素问>注,是研读<素问>的楷本,其全面继承了道家的学术观点,将自己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与道家思想有机结合,使医学理论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冰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为唯物主义道气观;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观;辩证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方式.深入探讨王冰的道家医学学术思想,对正确理解王冰注文,把握<素问>精髓,提高对中医学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理军;张登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近年来有关中风病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中风病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微观物质基础,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中风的宏观辨证中有必要引入微观辨证.
作者:卢爱丽;黄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周学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行医近40余春秋,一直在教学、科研、临床一线工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治疗体系,并在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胃食管反流病以及肝胆病等内科疑难病、常见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白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确立的依据以及升降浮沉的转化论述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基本内涵;从升降并用、浮沉并施、纯升无降、纯降无升论证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揭示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科学性.
作者:朱焕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蒲郁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失眠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蒲郁胶囊3粒,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安定5mg,晚1次睡前口服,两组均治疗20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1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率6.67%,总有效率83.33%,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蒲郁胶囊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和依赖性,是治疗失眠症有效而无副作用的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失眠常用药.
作者:关晓清;许红力;于秀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杨积武教授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首席主任医师,临证30载,对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见解.主要论述了杨师对心力衰竭-病所作的中医论述及潜心研制的强心宁煎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理学.
作者:姜丹;杨积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采用自然免疫平衡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62例,能很快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白蛋白,消除或减轻蛋白尿,增强机体免疫力.
作者:丛日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又主久痢.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圃于驱蛔、止痢.清代以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教授研究证明,乌梅丸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在于乌梅丸有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等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理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有解痉、平喘作用[1].
作者:杨硕;武维屏;崔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把48例 哮喘儿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吸入疗法,治疗组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日间症状得分、夜间症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者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缓解哮喘症状,达到防治哮喘的效果.
作者:莫珊;邓丽莎;曾莺;李伟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考证了中医五脏概念演变的过程,并从解剖实体、系统整体和概念泛化三个方面解读<内经>五脏概念的内涵,提出气化五脏、四时五脏、官能五脏和神志五脏四个方面及五脏精气神三个层次的论点,后探索了功能结构调控模式、生命基本韵动模式及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的五脏本质.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为三坟雄文之一的<内经>,内容宏富,文辞古奥,颇不易读.学习过程中,笔者每有所得,喜笔之于书.虽不敢云是,但也别有一番滋味.今择取四则,公诸同好.
作者:朱鹏举;孙松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是由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正气不足,邪毒乘虚入侵肺卫,使肺失宣肃而致.常见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及口腔感染,病情严重者还易患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本文试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析消渴病合并风温肺热病时的证治特点.
作者:李春颖;李光善;李春妍;姜良铎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