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关节松动术并用治疗肩周炎36例

王景明

关键词:肩周炎, 针刺, 关节松动术
摘要: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9例发生在伤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的标推.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和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大年龄69岁,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程长1年,短2周,平均病程3个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病体重及血瘦素的影响

    目的:探索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体重及血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BMI)25~44kg/m2的单纯性肥胖病患者,采用针刺、埋线、游罐的方法治疗,系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血瘦素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病患者经该针疗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血瘦素均明显下降.结论:针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体重、血瘦素均有良好调整作用.

    作者:袁婉丽;涂玲;朱德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又主久痢.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圃于驱蛔、止痢.清代以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教授研究证明,乌梅丸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在于乌梅丸有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等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理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有解痉、平喘作用[1].

    作者:杨硕;武维屏;崔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风病的微观辨证研究集粹

    对近年来有关中风病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中风病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微观物质基础,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中风的宏观辨证中有必要引入微观辨证.

    作者:卢爱丽;黄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研究揽要

    从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单方、复方、提取成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及其作用机理(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疗效方面),对10年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白鲜皮复方临床应用集萃

    概述含有白鲜皮的复方在皮肤科、妇科、儿科方面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并总结白鲜皮的临床作用,为皮肤科常用药白鲜皮的使用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作者:郭静;张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讨

    1 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我国不仅有以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为主的普通专业教育,还开展了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各种类型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高等函授、自学考试教育以及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中医药职业教育.

    作者:裘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COPD合并周围性水肿的中医辨证特点探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晚期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病率高、周围性水肿出现早、病情进展快,故立题就其病机、治法及方药进行研究.现将其中医辨证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李军茹;谢毅强;顾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杨仁旭教授从痰湿论治临证经验浅识

    导师杨仁旭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呼吸病、老年病、杂病的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导师尤其擅长治疗痰湿之证,笔者随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导师治疗痰湿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刘艳玲;张旗;杨明高;杨仁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

    考证了中医五脏概念演变的过程,并从解剖实体、系统整体和概念泛化三个方面解读<内经>五脏概念的内涵,提出气化五脏、四时五脏、官能五脏和神志五脏四个方面及五脏精气神三个层次的论点,后探索了功能结构调控模式、生命基本韵动模式及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的五脏本质.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把48例 哮喘儿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吸入疗法,治疗组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日间症状得分、夜间症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者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缓解哮喘症状,达到防治哮喘的效果.

    作者:莫珊;邓丽莎;曾莺;李伟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论证候学在循证中医药学中的作用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时也反应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所以,它一直被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辨证依据,并且其转归也被认为是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这与循证医学中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等是相一致的.说明在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把循证医学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将循证医学方法运用到中医药学,可以使中医证候理论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

    作者:陈卫衡;刘道兵;周卫;张强;王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药延缓脑老化研究新释

    中药延缓脑老化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中药可以通过对体内自由基氧化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神经递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调整而达到延缓脑老化的目的.

    作者:陈士玉;孙松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

    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八个证型,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作者:袁立霞;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升降浮沉内涵及临床指导作用

    从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确立的依据以及升降浮沉的转化论述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基本内涵;从升降并用、浮沉并施、纯升无降、纯降无升论证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揭示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科学性.

    作者:朱焕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加减皱肺汤治疗2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析

    目的:观察加减皱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病情分级为Ⅰ~ⅡA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共两组.对照组于稳定期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组服加减皱肺汤,3日1剂;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对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FEV1、FEV1%临床观察前后及其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从绝对值看,治疗组FEV1 6个月平均下降约10mL,FEV1%下降约0.1%;对照组则分别下降约60mL及1%.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自汗、易感冒、气短)和体征(哮鸣音)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减皱肺汤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趋势;改善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

    作者:房莉萍;刘小虹;魏立平;冯璐;丛鹏;陈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针关节松动术并用治疗肩周炎36例

    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9例发生在伤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的标推.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和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大年龄69岁,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程长1年,短2周,平均病程3个月.

    作者:王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泻白散加减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高热58例分析

    目的:观察泻白散加减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高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8例,予中药泻白散加减,水煎,日1剂,煎2次,共服3d;对照组41例,利巴韦林针0.5和头孢他啶1.5加入补液中静脉注射,治疗共3d.结果:中药组有明显优势(P<0.01).结论:中药泻白散加减治疗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高热疗效显著.

    作者:刘荣东;黄如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感染乙肝病毒妇女孕产期气血失调与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患者晚孕期气血失调病机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晚孕期患者107名,结合中医气血辨证分型,分别在分娩前后一周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观测结果作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健康妇女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晚孕期及产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非孕期正常者(P<0.01),而IFN-γ水平产后下降(P<0.05).慢性乙肝患者晚孕期和产后表现有气虚、气滞、血虚等气血失调证候,在产后气虚和血虚的比例增加(P<0.05).其血清IL-12、IFN-γ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1),而IL-10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妇女,在晚孕期及产后,其气血阴阳动态变化是一与IL-12、IFN-γ/IL-10因子动态变化相关,且不同于非孕时的免疫生理、病理过程.

    作者:徐伟;徐陈槐;陈金如;郭兰萍;王家云;陈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对大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bFGF EGF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复黄膏)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修复的机制.方法:用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成SD大鼠背部慢性体表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黄膏治疗组(复1组)、小剂量复黄膏治疗对照组(复2组)、生肌白玉膏(白玉膏)治疗对照组(白玉组)和模型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创面组织中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创面组织细胞DNA周期.结果:复黄1组创面组织中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白玉组、复2组相比呈明显上调,P<0.05,复1组S期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复黄膏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作用与上调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林扬;高尚璞;刘晓鸫;唐汉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药对组合的临床应用意义探要

    药对是组方之基础,为祖国医药学方剂配伍中的精华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医疗处方用药总结创造出的一种制方之法,药对不是随意的两药凑合,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作者:顾维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