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索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龙头和核心,在学校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一方面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学科的级别层次越来越清晰,表现为新兴学科的不断增加;一方面科学高度综合,一门科学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表现为各门科学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对学科定位,即对内涵与外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作者:田振国;柳越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为三坟雄文之一的<内经>,内容宏富,文辞古奥,颇不易读.学习过程中,笔者每有所得,喜笔之于书.虽不敢云是,但也别有一番滋味.今择取四则,公诸同好.
作者:朱鹏举;孙松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小儿营养不良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胃肠功能虚弱,吸收消化不良所致,病久患儿免疫状态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从与消化吸收有关的胃肠及肝脏的局部免疫状态入手,探讨了胃肠道局部和肝脏免疫功能对营养不良患儿的影响,并总结了针灸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夏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加减皱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病情分级为Ⅰ~ⅡA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共两组.对照组于稳定期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组服加减皱肺汤,3日1剂;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对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FEV1、FEV1%临床观察前后及其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从绝对值看,治疗组FEV1 6个月平均下降约10mL,FEV1%下降约0.1%;对照组则分别下降约60mL及1%.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自汗、易感冒、气短)和体征(哮鸣音)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减皱肺汤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趋势;改善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
作者:房莉萍;刘小虹;魏立平;冯璐;丛鹏;陈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晚期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病率高、周围性水肿出现早、病情进展快,故立题就其病机、治法及方药进行研究.现将其中医辨证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李军茹;谢毅强;顾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地龙降压颗粒(以下简称DLG)对高血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正常血压SD大鼠饲喂高糖饮食(25%蔗糖)6周,造成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DLG大、中、小剂量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压(BP)、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的变化.结果:①DLG可降低模型大鼠血压水平.②DLG有一定降糖效应,可降低FINS、FPG,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③DLG可明显降低CHO、TG.结论:DLG可降低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大鼠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和FINS,改善IR.
作者:曹兰秀;肖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患者晚孕期气血失调病机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晚孕期患者107名,结合中医气血辨证分型,分别在分娩前后一周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观测结果作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健康妇女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晚孕期及产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非孕期正常者(P<0.01),而IFN-γ水平产后下降(P<0.05).慢性乙肝患者晚孕期和产后表现有气虚、气滞、血虚等气血失调证候,在产后气虚和血虚的比例增加(P<0.05).其血清IL-12、IFN-γ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1),而IL-10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妇女,在晚孕期及产后,其气血阴阳动态变化是一与IL-12、IFN-γ/IL-10因子动态变化相关,且不同于非孕时的免疫生理、病理过程.
作者:徐伟;徐陈槐;陈金如;郭兰萍;王家云;陈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各自的特点,直接入药或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后再入药,这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中药生用和熟用提出了很多规律,并就中药的炮制品规范使用提出了一些见解.
作者:朱敏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王冰<素问>注,是研读<素问>的楷本,其全面继承了道家的学术观点,将自己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与道家思想有机结合,使医学理论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冰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为唯物主义道气观;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观;辩证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方式.深入探讨王冰的道家医学学术思想,对正确理解王冰注文,把握<素问>精髓,提高对中医学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理军;张登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八个证型,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作者:袁立霞;刘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又主久痢.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圃于驱蛔、止痢.清代以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教授研究证明,乌梅丸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在于乌梅丸有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等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理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有解痉、平喘作用[1].
作者:杨硕;武维屏;崔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确立的依据以及升降浮沉的转化论述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基本内涵;从升降并用、浮沉并施、纯升无降、纯降无升论证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揭示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科学性.
作者:朱焕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天津市在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更好地促进科研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搭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平台,探索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作者:汪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时也反应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所以,它一直被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辨证依据,并且其转归也被认为是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这与循证医学中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等是相一致的.说明在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把循证医学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将循证医学方法运用到中医药学,可以使中医证候理论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
作者:陈卫衡;刘道兵;周卫;张强;王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近年来有关中风病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中风病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微观物质基础,证候与微观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中风的宏观辨证中有必要引入微观辨证.
作者:卢爱丽;黄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考证了中医五脏概念演变的过程,并从解剖实体、系统整体和概念泛化三个方面解读<内经>五脏概念的内涵,提出气化五脏、四时五脏、官能五脏和神志五脏四个方面及五脏精气神三个层次的论点,后探索了功能结构调控模式、生命基本韵动模式及非特异物质时空分布的五脏本质.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蒲郁胶囊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失眠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蒲郁胶囊3粒,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安定5mg,晚1次睡前口服,两组均治疗20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1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率6.67%,总有效率83.33%,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蒲郁胶囊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和依赖性,是治疗失眠症有效而无副作用的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失眠常用药.
作者:关晓清;许红力;于秀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中医学的整体现念为基础,结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从而建立有整体特色的现代生命科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必须与现代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的结合,建立完善的从微观至宏观的整体生命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结合,可以解译生命乃至思维的本质所在,从而建立起真正结合现代科学的整体特色的生命科学体系.后面这一步相比第一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又一关键步骤.系统论认为三元素振荡可以进入混沌状态,笔者认为这三元素的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结合可以建立完整的现代生命科学体系,不但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发展和完善的作用,而且对基因组学和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是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刘家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9例发生在伤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的标推.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和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大年龄69岁,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程长1年,短2周,平均病程3个月.
作者:王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导师杨仁旭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呼吸病、老年病、杂病的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导师尤其擅长治疗痰湿之证,笔者随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导师治疗痰湿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刘艳玲;张旗;杨明高;杨仁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