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未来发展态势探析

王明辉;王风雷

关键词:哲学思想, 医学模型, 发展目标, 中医学
摘要:中医未来发展模式究以何种形式表达,笔者通过近50年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初步有如下几点体会.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龙头和核心,在学校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都必须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表明:一方面学科门类越分越细,学科的级别层次越来越清晰,表现为新兴学科的不断增加;一方面科学高度综合,一门科学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表现为各门科学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对学科定位,即对内涵与外延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作者:田振国;柳越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抗感止咳胶囊中绿原酸的HPLC法测定研究

    目的:建立抗感止咳胶囊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RP-HPLC法,采用依利特ODS柱(C18,4.6×250mm,5μm),用乙腈-0.4%磷酸(9∶9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绿原酸在0.126~0.630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98.4%,RSD=1.71%(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该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勇;刘婧;谢臻;辛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又主久痢.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圃于驱蛔、止痢.清代以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教授研究证明,乌梅丸对激素依赖型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在于乌梅丸有寒热并用、阴阳双调、清补兼顾、散收结合等特点,与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理相符,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有解痉、平喘作用[1].

    作者:杨硕;武维屏;崔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升降浮沉内涵及临床指导作用

    从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确立的依据以及升降浮沉的转化论述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基本内涵;从升降并用、浮沉并施、纯升无降、纯降无升论证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揭示了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科学性.

    作者:朱焕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苁蓉通便口服液中大黄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种可测定苁蓉通便口服液中大黄素含量的RP-HPLC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ODS C18(200mm×4.6mm 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mL/min;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法大黄素在6.92μg·mL-1~311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RSD 0.47%.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

    作者:周静安;徐玲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未来发展态势探析

    中医未来发展模式究以何种形式表达,笔者通过近50年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初步有如下几点体会.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感染乙肝病毒妇女孕产期气血失调与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患者晚孕期气血失调病机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晚孕期患者107名,结合中医气血辨证分型,分别在分娩前后一周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观测结果作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健康妇女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晚孕期及产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非孕期正常者(P<0.01),而IFN-γ水平产后下降(P<0.05).慢性乙肝患者晚孕期和产后表现有气虚、气滞、血虚等气血失调证候,在产后气虚和血虚的比例增加(P<0.05).其血清IL-12、IFN-γ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1),而IL-10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妇女,在晚孕期及产后,其气血阴阳动态变化是一与IL-12、IFN-γ/IL-10因子动态变化相关,且不同于非孕时的免疫生理、病理过程.

    作者:徐伟;徐陈槐;陈金如;郭兰萍;王家云;陈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根据Portera-sanchey改进记分法确诊并选择50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益智汤治疗组(30例)和脑复康对照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电子布告栏系统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对患者智力、生活力和记忆力进行全面的疗效评定.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浆东部时间-1、血清OxLDL进行测定,以探讨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疗效的生化机理.结果: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电子布告栏系统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中记忆商,无意义图形再认及人像特点联系回忆三指标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浆东部时间-1和血清OxLDL水平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二者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智汤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力、生活力和记忆力.益智汤对血管性痴呆良好的康复疗效,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浆东部时间-1和血清OxLDL水平、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阻止或逆转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者:冯月英;张健新;丁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以行气祛瘀清热为主的综合疗法对CPSI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行气祛瘀清热为主的综合疗法对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症状指数(CPSI)的影响.方法:将216例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110例,口服以行气祛瘀为主的通列舒胶囊治疗;对照组106例,口服以清热为主的前列通瘀胶囊治疗;两组均应用前列安栓,并进行有关的心理辅导等.主要观察对CPSI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或不适、生活质量影响、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为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排尿异常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行气祛瘀清热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CPS,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好效果.

    作者:王玺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现代化浅识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中医学的整体现念为基础,结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从而建立有整体特色的现代生命科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必须与现代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的结合,建立完善的从微观至宏观的整体生命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结合,可以解译生命乃至思维的本质所在,从而建立起真正结合现代科学的整体特色的生命科学体系.后面这一步相比第一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又一关键步骤.系统论认为三元素振荡可以进入混沌状态,笔者认为这三元素的内在的本质的有机结合可以建立完整的现代生命科学体系,不但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发展和完善的作用,而且对基因组学和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是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刘家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论证候学在循证中医药学中的作用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时也反应了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所以,它一直被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辨证依据,并且其转归也被认为是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这与循证医学中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临床措施和医疗决策都要以病人为中心,重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等是相一致的.说明在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把循证医学作为一个发展的平台,将循证医学方法运用到中医药学,可以使中医证候理论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

    作者:陈卫衡;刘道兵;周卫;张强;王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降糖、降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颗粒剂止消保肾宁系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包括中医症状、肾功能、血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与对照组61.7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血脂水平、肾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进喜;牟新;王世东;宋美铃;黄学民;于秀辰;肖永华;李靖;宋冰;冯兴忠;徐丽梅;杨君;姜淼;吕仁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杨积武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集要

    杨积武教授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首席主任医师,临证30载,对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见解.主要论述了杨师对心力衰竭-病所作的中医论述及潜心研制的强心宁煎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理学.

    作者:姜丹;杨积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研究揽要

    从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单方、复方、提取成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及其作用机理(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疗效方面),对10年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朱宗元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用药经验浅识

    朱宗元教授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笔者师从朱老出诊期间,知其用自创经验方治疗慢性咽炎屡用屡效介绍如下:慢性咽炎,属中医燥咳范畴,秋天易发,临床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伴咽干,咽痒,或声音嘶哑,或咽中有痰不易咳出,常因感冒而诱发加重,症状虽轻,却不易治疗.

    作者:杨巧芳;魏玉霞;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王冰以道释医以医述道学术思想特征诠释

    王冰<素问>注,是研读<素问>的楷本,其全面继承了道家的学术观点,将自己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与道家思想有机结合,使医学理论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冰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为唯物主义道气观;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观;辩证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方式.深入探讨王冰的道家医学学术思想,对正确理解王冰注文,把握<素问>精髓,提高对中医学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理军;张登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经》札记四则赏析

    作为三坟雄文之一的<内经>,内容宏富,文辞古奥,颇不易读.学习过程中,笔者每有所得,喜笔之于书.虽不敢云是,但也别有一番滋味.今择取四则,公诸同好.

    作者:朱鹏举;孙松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方与时方原来不相悖--重读吴瑭《温病条辨》

    以吴瑭的<温病条辨>为基础,从经方与时方、伤寒与温病、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联展开论述.列举了<温病条辨>对经方的运用和化裁,分析了<温病条辨>中其他主要方剂的构成和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温对立的由来.强调寒温在临床上实际上是统一的,尽管历史上医家为了纠偏会对某一方面有所强调,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理解,同时对<温病条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所起的作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张再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杨仁旭教授从痰湿论治临证经验浅识

    导师杨仁旭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呼吸病、老年病、杂病的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导师尤其擅长治疗痰湿之证,笔者随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导师治疗痰湿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刘艳玲;张旗;杨明高;杨仁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针关节松动术并用治疗肩周炎36例

    1临床资料本组肩周炎患者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9例发生在伤后,其余均无明显诱因.均符合1991年全国第2届肩周炎学术研讨会的标推.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和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配合关节松动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大年龄69岁,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程长1年,短2周,平均病程3个月.

    作者:王景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