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芎嗪联用维生素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王万铁;邱晓晓;许益笑;倪世蓉;王卫;金可可;陈锡文;谢克俭

关键词:肝脏, 再灌注损伤, 能量代谢, 川芎嗪, 维生素C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LGT)联用维生素C(Vit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复制HIRI模型,随机将40只实验兔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A组)、肝缺血-再灌注+VitC治疗组(B组)、肝缺血-再灌注+VitC治疗组(C组)和肝缺血-再灌注+LGT+VitC治疗组(D组).在再灌注45min时,分别观察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及能荷(EC)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肝组织内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增高[ATP:为(0.98±0.25)μg/mg,B组为(2.84±0.77)μg/mg,C组为(2.14±0.75)μg/mg,D组为(3.58±0.93)μg/mg,均P<0.01;EC:为(0.34±0.05),B组为(0.61±0.07),C组为(0.53±0.08),D组为(0.64±0.05),均P<0.01],尤以D组为著.结论:LGT联用VitC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的能量代谢.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发展至肝硬化的中间环节,是各种慢性肝病(包括病毒性、酒精性、血吸虫性、中毒性等)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中医在认识、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方面有着自身的独道之处,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成为医疗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此,特别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指导临床.这些研究日趋活跃,成果可观.

    作者:李洪;卢良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补肺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肺口服液(Bufei Oral Liquor,BFOL)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氢化可的松造成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观察BFOL对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用碳粒廓清法观察BFOL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影响;用简单形态学方法测定C3b受体花环率(RC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观察BFOL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BFOL能明显增加小鼠胸腺、脾脏重量,改善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胸腺、脾脏萎缩;能明显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论:BFOL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作者:陈立军;刘继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参芪通络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钙含量及血CK-BB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参芪通络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钙含量及血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功酶(CK-BB)的影响.方法:采用4血管法造成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参芪通络及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对脑组织钙含量及血CK-BB的影响.结果:高剂量参芪通络注射液对脑组织钙含量和血CK-BB有显著降低作用,与复方丹参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芪通络注射液有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作用.

    作者:金杰;陈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吴茱萸对小鼠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环磷酰胺所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模型来研究吴茱萸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与阳性对照药组四君子汤进行比较观察,来探讨吴茱萸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口服吴茱萸7天后对100mg/kg的环磷酰胺处理小鼠Payer's结的数目计分值、以及肠液中的S-IgA的含量.结果:吴茱萸可对抗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Payer's结数目、计分值及小肠液中S-IgA的减少,小鼠口服吴茱萸7天后Payer's结数量由病理模型组的(7.75±1.04)恢复至(9.00±1.55)(P<0.05),而Payer's结计分值由病理模型组的(7.00±1.00)恢复至(8.69±1.03)(P<0.05),小肠液中S-IgA的含量也由(73.4±21.5)上升至(92.5±32.5)(mg/L)(P<0.05),并与四君子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吴茱萸可对抗环磷硫胺诱导的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提示温里中药吴茱萸对肠道黏膜免疫具有改善作用,使肠道局部细胞免疫活性增强.

    作者:周莲娣;张起辉;李建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刘友章教授外洗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对刘友章教授外洗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进行总结,旨在推广外治法在内科领域的应用,并对治验病案进行总结,加以分析,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并提供外治法临床新途径.

    作者:蓝海;周莲英;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

    从黄连配补骨脂、黄连配香附、黄连配藿香、黄连配苏梗等四方面介绍了徐景藩教授运用黄连的独特配伍经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徐景藩教授用药治病的特色,对临证运用黄连有所帮助.

    作者:陆为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金匮要略》浮脉及其兼脉的探析

    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赵云;袁清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管见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损害性疾病引起肾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较棘手,一般认为其肾脏病变呈潜在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的,治疗效果很有限.往往运用中药也存在两难,一是水肿易消易聚,时起时伏,时轻时重,经年累月难以平伏;二是水肿虽消而尿蛋白之排泄难以控制.

    作者:栾蕾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张学文教授脑病验方集锦

    70华诞的博导张学文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是张氏世医的第三代传人,在至今55年的行医和45年的执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治疗温病和脑病.笔者有幸成为他的75名弟子之一,学习中医脑病,所获颇丰.现将老师的传世验方总结如下.

    作者:邵文彬;朱丽红;张学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潮红、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特征性的表现.对近10年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予以综述,从脏腑、营卫、气血、奇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作者:柳静;卢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二至丸加味西药配合治疗IgA肾病84例

    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药二至丸加味配合西药治疗IgA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2000年9月-2003年9月经治的84例患者作以下报道.

    作者:张灵;余慧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论心脑同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作者:庄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验案举要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呕吐方剂别具匠心,笔者临证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屡获效验.兹举数例,介绍于下.

    作者:杨容青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清热抗感冲剂对小鼠IL-2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清热抗感冲剂对实验性免疫低下小鼠及正常小鼠血清IL-2水平的影响,探讨该冲剂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昆明种小鼠100只,雌雄各半,其中50只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mg/0.2mL/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7天,造成免疫低下小鼠,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对照组(银翘解毒片组)、西药对照组(γ-干扰素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其余50只随机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上述各组连续用药3天后,处死,采血,离心取血清,采用放免γ测量仪检测IL-2含量.结果:清热抗感冲剂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和注射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L-2生成水平(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清热抗感冲剂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作者:王笈;乔模;阎丽萍;马彦平;王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医药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述评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脑水肿是脑出血的重要并发症,其产生和发展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有效地防治脑水肿是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的关键.有关脑出血实验研究表明,脑水肿为血管源性与细胞毒性之混合性脑水肿.大量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1~4].笔者兹就近年来中医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秋娟;周爽;汪涛;徐敏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一次性塑料输液器对盐酸川芎嗪的吸附考察

    目的:考察输液过程中,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的吸附程度.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模拟输液过程中川芎嗪的含量变化.结果:输液过程中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开始时吸附率大于5%,然后吸附渐饱和,总吸附率随输液时间增加而增加,4h可达6%以上.结论:临床输液应注意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的吸附作用.

    作者:王丽;姚丽伶;孙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气和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气和汤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肺功能、血气分析等的变化.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随机分为气和汤治疗组和氨茶碱对照组各30例.结果:气和汤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90.00%和63.33%;氨茶碱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86.67%和66.67%.研究表明,气和汤不仅具有抑制哮喘速发相反应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抗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哮喘迟发相反应的作用.

    作者:刘汉东;赵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医药抗肿瘤转移机理的研究进展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160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1位,90%的肿瘤病人死于转移.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成功与否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因此对于抗恶性肿瘤转移机理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而中医药在控制肿瘤转移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作者:刘云霞;金亚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肺脾气虚是小儿肾病综合征发病的内因,其病位在肾,其标在水湿,气虚湿盛是本病主要的病机特点,益气利湿法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作者:王世君;李枫;聂长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发挥中医在糖尿病中的优势

    糖尿病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危害性大,是人民健康的公敌.一旦患病,终身缠绵难愈.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在与糖尿病(DM)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具中医特色的有效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历史发展到今天,实践在反复证明一个真理,中医药在防治DM及其并发症中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邹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