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霞;金亚城
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药二至丸加味配合西药治疗IgA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2000年9月-2003年9月经治的84例患者作以下报道.
作者:张灵;余慧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补肺口服液(Bufei Oral Liquor,BFOL)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氢化可的松造成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观察BFOL对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用碳粒廓清法观察BFOL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影响;用简单形态学方法测定C3b受体花环率(RC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观察BFOL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BFOL能明显增加小鼠胸腺、脾脏重量,改善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胸腺、脾脏萎缩;能明显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论:BFOL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作者:陈立军;刘继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髎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作者:赵艳玲;常小荣;严洁;何军锋;李江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中医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本文总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情况并作简要述评.
作者:郑守曾;王睿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NIH小鼠1次灌服35g(生药)/mL紫花茉莉水提液的大给药量是30mL/kg体重(1050.0g生药/kg体重),即LD50大于1050.0g生药/kg体重.为临床日用量(1.67g生药/kg体重)的628.74倍.结果提示,紫花茉莉水提液是一种口服安全中药制剂.
作者:王峻;周玖瑶;崔学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参芪通络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钙含量及血肌酸磷酸激酶脑型同功酶(CK-BB)的影响.方法:采用4血管法造成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参芪通络及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对脑组织钙含量及血CK-BB的影响.结果:高剂量参芪通络注射液对脑组织钙含量和血CK-BB有显著降低作用,与复方丹参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芪通络注射液有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作用.
作者:金杰;陈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就近5年中医复方配伍的实验研究进展,从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内容两方面加以综述,并指出中医复方配伍的研究因拘泥于对古方合理性的探讨,缺乏创新,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聂建华;阮时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昆明山海棠胶囊的生殖系统毒性.方法: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进行该制剂的特殊毒理实验研究.结果:显性致死试验阳性;雌鼠均不能受孕;精子畸形率显著增高,随剂量增加而精子畸形率增高;对孕鼠重量、活胎重量及平均胎仔数等各项指标均无影响.结论:昆明山海棠胶囊具有低-中度的遗传毒性和一般生殖毒性,而无胚胎毒性.
作者:唐瑛;蒋雯;邱炜;杨李;左娟;梁翠微;郑有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概述学科内涵与外延界定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中医儿科学作为一个多义术语,应从不同层次确定其内涵和外延,即科学知识体系层次、教学的科目层次及学科建设层次来认识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中医儿科资源,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分化,加强中医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建设,将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雪峰;王文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从黄连配补骨脂、黄连配香附、黄连配藿香、黄连配苏梗等四方面介绍了徐景藩教授运用黄连的独特配伍经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徐景藩教授用药治病的特色,对临证运用黄连有所帮助.
作者:陆为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医是一门科学,但它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有着被公认的科学检验标准和研究程序,它的科学性更多地体现在辨证思维方式上.中医学就是站在独特的角度上,以独特的观点和方式来科学地看待和阐述人与自然及人体本身内部的变化关系,故亦有一种说法称中医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模式之外的第3种模式.
作者:孙云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考察输液过程中,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的吸附程度.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模拟输液过程中川芎嗪的含量变化.结果:输液过程中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开始时吸附率大于5%,然后吸附渐饱和,总吸附率随输液时间增加而增加,4h可达6%以上.结论:临床输液应注意塑料输液器对川芎嗪的吸附作用.
作者:王丽;姚丽伶;孙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脂肝消丸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脂肪肝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脂肝消丸,对照组服用绞股蓝总苷片、维生素E,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ALT、AST和GGT均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TCh、TG及L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HD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TCh、TG明显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脂肝消丸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作者:彭立生;贺劲松;周大桥;高辉;童光东;陈亮;张剑勇;卢延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继发性糖尿病(Secondary Diabetes Mellitus)是指由已知的原发疾病所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是这些原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1].除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及某些特殊类型如MODY、线粒体糖尿病以外,有多种因素和疾病可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其中包括胰腺疾病、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激素异常、药物与化学物质以及先天性或遗传性综合征等[2].对于继发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相关文献论述较少,仝小林教授认为,由于继发性糖尿病在病因上与原发性糖尿病有很大的不同,证候表现也较前者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治病求本为原则,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本文总结了全小林教授对几种临床常见继发性糖尿病的治疗经验,兹介绍如下.
作者:王霞;赵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对治疗SARS的主要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其总体疗效.方法:采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配合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形式.结果:得出了7个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价排序以及SARS主要治法和方药.结论:综合评价是对多指标多属性进行评价的理想方法,中医药在SARS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志国;曹洪欣;王永炎;翁维良;谢雁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发展至肝硬化的中间环节,是各种慢性肝病(包括病毒性、酒精性、血吸虫性、中毒性等)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中医在认识、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方面有着自身的独道之处,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成为医疗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此,特别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指导临床.这些研究日趋活跃,成果可观.
作者:李洪;卢良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160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1位,90%的肿瘤病人死于转移.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成功与否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因此对于抗恶性肿瘤转移机理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而中医药在控制肿瘤转移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作者:刘云霞;金亚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以开通玄府、利水解毒法组方的利开灵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脑水肿的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肝素尾状核注射法制备脑出血脑水肿模型.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脑系数、脑含水量及脑组织Na+、K+、Ca2+的含量变化.结果:利开灵能有效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水肿的程度,降低不同时相的脑血管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调整Na+、K+、Ca2+含量.与模型组、单纯利水解毒法组方的利开组及醒脑开窍组方的安宫牛黄丸组比较,在不同时相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以开通玄府、利水解毒法组方的利开灵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有可靠干预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常富业;王永炎;高颖;李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葡萄膜炎中医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3例78只眼,按中医证候分类分为肝经风热、阴虚火旺、湿热上扰、正虚邪留四型进行辨证施治.疗程1~3个月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愈38只眼,有效33只眼,总有效率91.03%.结论:以中药为主辨证分型治疗葡萄膜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可逐渐减少或替代激素全身用药治疗.
作者:黄剑虹;张斌;杨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脑水肿是脑出血的重要并发症,其产生和发展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有效地防治脑水肿是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的关键.有关脑出血实验研究表明,脑水肿为血管源性与细胞毒性之混合性脑水肿.大量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1~4].笔者兹就近年来中医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秋娟;周爽;汪涛;徐敏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