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匮要略》浮脉及其兼脉的探析

赵云;袁清思

关键词:浮脉, 金匮要略
摘要:据脉论理、平脉辨证是<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下同)的一大特色,书中论述脉象的条文凡145条,其中,关于浮脉的有48条,约占1/3,而这之中,单论浮脉有19条,浮兼脉29条(其中,二兼脉11种,三兼脉3种).可见,浮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近5年中医复方配伍实验研究进展

    就近5年中医复方配伍的实验研究进展,从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内容两方面加以综述,并指出中医复方配伍的研究因拘泥于对古方合理性的探讨,缺乏创新,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聂建华;阮时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原理.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近10年来中、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等相关文献.结果:西医认为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异常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对川崎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可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其发病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外感温热邪毒有关,热毒血瘀交阻为主要病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确切,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作者:朱南方;陈兆鸿;李小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再思考

    中医学是整体观,可以容纳和吸收分析还原论的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是功能观,必须结合结构论的现代生命科学体系.多学科的共同促进可以使中医学现代化.从宏观上也可以证明基因组的整体性.基因组上的辨证可以使证候精确化、标准化.

    作者:刘家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分阶段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排便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泄泻,或便秘、泄泻交替等.本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肠功能失调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求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笔者选择2000年1月-2004年6月间门诊患者30例为治疗观察对象,分3个阶段组用中医五脏整体病理观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作者:刘穗宁;烟建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清热抗感冲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清热抗感冲剂对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治疗作用.方法:共观察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患者294例.治疗组154例,服用清热抗感冲剂;对照组140例,服用银翘解毒片.两组进行对照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133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9例,痊愈率为86.36%,总有效率94.16%;对照组痊愈93例,显效15例,有效1例,无效31例,痊愈率为66.43%,总有效率为77.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清热抗感冲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乔模;王笈;陈筱云;阎丽萍;李俊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刘友章教授外洗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对刘友章教授外洗法治疗内科杂病经验进行总结,旨在推广外治法在内科领域的应用,并对治验病案进行总结,加以分析,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并提供外治法临床新途径.

    作者:蓝海;周莲英;杨晓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潮红、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特征性的表现.对近10年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予以综述,从脏腑、营卫、气血、奇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作者:柳静;卢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川芎嗪联用维生素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LGT)联用维生素C(Vit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复制HIRI模型,随机将40只实验兔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A组)、肝缺血-再灌注+VitC治疗组(B组)、肝缺血-再灌注+VitC治疗组(C组)和肝缺血-再灌注+LGT+VitC治疗组(D组).在再灌注45min时,分别观察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及能荷(EC)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肝组织内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增高[ATP:为(0.98±0.25)μg/mg,B组为(2.84±0.77)μg/mg,C组为(2.14±0.75)μg/mg,D组为(3.58±0.93)μg/mg,均P<0.01;EC:为(0.34±0.05),B组为(0.61±0.07),C组为(0.53±0.08),D组为(0.64±0.05),均P<0.01],尤以D组为著.结论:LGT联用VitC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的能量代谢.

    作者:王万铁;邱晓晓;许益笑;倪世蓉;王卫;金可可;陈锡文;谢克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集粹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子宫增大和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生育期发病率为20%~30%,是子宫手术的主要病种之一.由于手术的创伤性和易复发性,特别是有手术禁忌症的子宫肌瘤患者、以及围绝经期妇女更倾向于选择一种创伤小、能有效改善症状、更经济的保守治疗方法,中医药恰符合了这一要求.应用中医药保守治疗子宫肌瘤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提高了患病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近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傅萍;马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蜂胶左金胃三联治疗HP感染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蜂胶左金胃丸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经胃镜证实的临床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丽珠胃三联)组.结果:蜂胶左金胃丸治疗H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平;楚更五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管见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损害性疾病引起肾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较棘手,一般认为其肾脏病变呈潜在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的,治疗效果很有限.往往运用中药也存在两难,一是水肿易消易聚,时起时伏,时轻时重,经年累月难以平伏;二是水肿虽消而尿蛋白之排泄难以控制.

    作者:栾蕾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紫花茉莉水提液大给药量实验

    NIH小鼠1次灌服35g(生药)/mL紫花茉莉水提液的大给药量是30mL/kg体重(1050.0g生药/kg体重),即LD50大于1050.0g生药/kg体重.为临床日用量(1.67g生药/kg体重)的628.74倍.结果提示,紫花茉莉水提液是一种口服安全中药制剂.

    作者:王峻;周玖瑶;崔学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柴胡陷胸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42例

    目的:观察以柴胡陷胸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反流性胸痛的疗效.方法:柴胡陷胸汤加味辛开苦降,理气宽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反流性胸痛42例(治疗组),与麝香保心丸治疗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为主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烧心、反酸、嗳气等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82%,对照组为38.10%;胃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总有效率治疗组57.00%,对照组为11.11%.以上3个方面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柴胡陷胸汤加味治疗GERD引起的反流性胸痛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徐光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述评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中医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本文总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情况并作简要述评.

    作者:郑守曾;王睿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验案举要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呕吐方剂别具匠心,笔者临证运用仲景方治疗呕吐屡获效验.兹举数例,介绍于下.

    作者:杨容青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溯本源流论围药

    箍围法是中医外科的一种独特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就其概念、历史沿革进行探索,以引起重视.

    作者:吴敏;霍晓玲;张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芪风固表颗粒止咳化痰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芪风固表颗粒的止咳化痰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气管酚红排泌量,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测定SO2刺激咳嗽的潜伏期.结果:芪风固表颗粒具有延长咳嗽潜伏期、增加酚红排泌量及减少病理改变的作用.结论:芪风固表颗粒具有止咳化痰缓解气管炎症的作用.

    作者:王伟明;张树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吴茱萸对小鼠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环磷酰胺所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模型来研究吴茱萸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与阳性对照药组四君子汤进行比较观察,来探讨吴茱萸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口服吴茱萸7天后对100mg/kg的环磷酰胺处理小鼠Payer's结的数目计分值、以及肠液中的S-IgA的含量.结果:吴茱萸可对抗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Payer's结数目、计分值及小肠液中S-IgA的减少,小鼠口服吴茱萸7天后Payer's结数量由病理模型组的(7.75±1.04)恢复至(9.00±1.55)(P<0.05),而Payer's结计分值由病理模型组的(7.00±1.00)恢复至(8.69±1.03)(P<0.05),小肠液中S-IgA的含量也由(73.4±21.5)上升至(92.5±32.5)(mg/L)(P<0.05),并与四君子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吴茱萸可对抗环磷硫胺诱导的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损伤,提示温里中药吴茱萸对肠道黏膜免疫具有改善作用,使肠道局部细胞免疫活性增强.

    作者:周莲娣;张起辉;李建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糖尿病从五脏辨治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糖尿病患者从肺、脾、肾、心、肝五脏辨证施治.应用中医药清热润肺、健脾益气、补肾固精、养心化瘀、舒肝解郁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作者:刘晓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用辩证法观认识医易关系

    论述了<周易>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典范,中医学是我国古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语言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名同义异.从三个方面对照说明:1、经<周易>的简介使人们明了阴阳八卦的实质是当时的占卜筮书;2、从<周易>的中心内容的概念、要素、观点来看,饱含古代的朴素唯物辩证法观;3、中医学在<周易>的渗透和影响之下,经过了借鉴、沿用的历程,终于跳出了阴阳八卦的圈子,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实、提高,使之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优势.

    作者:李永贵;聂伟;吴忠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