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春;林功标;何理盛;易自翔
目的:调查武汉市青山地区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吸人和食物性变应原种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青山地区63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和63例下呼吸道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疾病组)进行7种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中致敏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阳性率排在前7位的吸人性变应原分别为尘螨(47%)、杂草(19.7%)、树(18%)、动物毛屑(8.5%)、屋尘(6.5%)、真菌(4.9%)及蒿草(3%),2种主要致敏原的检出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下呼吸道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螨、杂草花粉及木本植物花粉是青山地区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王鹏;李伟;赵平;娄佑云;高起学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调查变应性鼻炎(AR)在浙江宁波市与湖南永州市两地城乡的流行情况.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6月随机抽取2市15个调查点(村或居民小区以及2个医院体检中心),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现况研究方法,现场发送自填问卷与面访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结果:①抽取4 294户(11 231人),实际调查3 803户(9 969人),AR患病人数303人;②2市AR患病率:宁波市4.10%,永州市1.65%(经性别校正后分别是4.10%、1.64%,经年龄校正后分别是4.33%、1.58%),海岛居民患病率低0.73%;③AR并发哮喘8%;有家族史12%.结论:AR患病率宁波市高于永州市(均P<0.05);城市高于农村;以青少年(36岁以下)患病率为高.AR患者有可能并发哮喘和受遗传因素影响.AR有治愈的可能.
作者:唐世雄;康厚墉;朱玲英;陈星;李吉;陆徐;张建华;乐凌;邬佩云;付金妹;唐金勇;陈月红;夏贵华 刊期: 2008年第14期
鼻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在变应性鼻炎(AR)治疗中起核心作用[1],然而,在临床实际中,有些AR患者存在CS依赖,也有相当一部分AR患者应用CS不能有效地缓解症状,对吸入CS无反应,从广义来讲可称之为类固醇抵抗性AR.
作者:罗鸿;刘胜武;龚树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局部麻醉曾经是鼻内镜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但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和麻醉安全性较差等缺陷,采用率逐渐减少,但鼻内镜手术的局部麻醉方法仍然可以改良,我们应用丁卡因胶浆作为局部麻醉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斌;马艳利;郭永清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后组筛窦的后鼻孔息肉(CP)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1例后组筛窦的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鼻腔及鼻窦内病变情况、鼻内镜手术方法及注意要点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1例均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中见11例CP根部均来自后组筛窦开口处.后组筛窦内3例(27.3%)伴有囊肿,5例(45.4%)窦内有明显息肉,3例(27.3%)表现为窦内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术中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无息肉复发者.结论:后组筛窦的CP多来自后筛窦口,可能由窦内囊肿演变而成.鼻内镜下切除息肉同时需开放后组筛窦清除窦内病变,彻底清除病变后不易复发.
作者:陈峰;高下;俞晨杰;戴艳红;陈杰;覃道芬 刊期: 2008年第14期
功能性鼻内镜(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术腔的转归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水肿、囊泡、肉芽、结缔组织增生,妨碍了术腔上皮化进程.
作者:姜振东;张学渊;钟诚;魏运军;袁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检测先天免疫分子Toll-Like-Receptor-9(TLR-9)蛋白在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中的存在及表达,以期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功能.方法:取鼻窦内镜下摘除的鼻息肉标本10例(鼻息肉组),鼻中隔偏曲和鼻外伤等手术切除的下鼻甲标本10例作对照组,消化法行原代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双抗纯化上皮细胞和检测上皮细胞中TLR-9蛋白含量.结果:①消化法培养人鼻黏膜原代细胞中上皮占98%;②鼻息肉组和对照组上皮细胞均有TLR-9表达,但鼻息肉组的TLR-9表达(11%~15%)显著低于对照组(49%~60%).结论:TLR-9存在于正常和鼻息肉的黏膜上皮中,但鼻息肉组水平下降,推测先天免疫分子TLR-9可以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夏忠芳;孔维佳;乐建新;王彦君;吴丽莎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提高对鼻MALT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年来我科收治的11例鼻MALTL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11例随访6个月~3年.4例死亡,7例完全缓解.结论:鼻MALTL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易误诊或误治.鼻内镜检查发现可疑者应尽早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鼻MALT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亚型,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慢,晚期患者治愈率低.
作者:李友忠;卢永德;葛圣雷;曾益慈;杨新明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表达与鼻腔鼻窦癌发生及侵袭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鼻腔鼻窦癌患者标本中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COX-2在鼻腔鼻窦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2%、42.31%和3.33%.癌组织和非典型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均P<0.01),而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又显著高于非典型性增生组织(P<0.05);从正常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到癌组织,COX-2的表达率呈逐渐升高趋势;COX-2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癌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COX-2可能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癌变和浸润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崔德威;谢福权;张祥宝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制备豚鼠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通过干预性处理研究内源性硫化氢(H2S)及其限速酶胱硫醚-γ-裂解酶(CSE)在AR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4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卵清蛋白致敏豚鼠变应性动物模型组(致敏组)、NaHS处理组及CSE抑制剂炔丙基甘氨(PPG)干预组(PPG组),同时以生理盐水处理豚鼠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鼻腔灌洗液eotaxin、血浆H2S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鼻黏膜中CSE的表达.结果:豚鼠致敏后eotaxin含量明显增加,而血浆H2S浓度及鼻黏膜CSE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处理的NaHS组与致敏组相比,eotaxin相应减少(P<0.05),而H2S浓度及CSE的表达量增加(P<0.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经PGG干预处理后,eotaxin含量则增加,而H2S浓度及CSE的表达量降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2S含量与CSE的表达呈线相关.结论:内源性H2S参与AR的炎症过程,其含量主要受限速酶CSE的调控.
作者:余少卿;章如新;陈英剑;陈剑秋;吴革平;贡振扬;唐江凤;李跟红;朱春生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调查武汉市气传花粉的种类及飘散规律,探讨其与花粉症的关系.方法: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武汉市3个城区选点4处.同时进行气传花粉的调查,并对1 200例花粉症患者进行花粉变应原皮肤试验及发病季节分析,对其中352例蒿属花粉过敏患者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并分析其与花粉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全年观察到花粉种类47种,收集花粉75 525粒.气传花粉飘散高峰集中在春季的3~4月和秋季的8~10月.花粉症患者的发病季节与气传花粉高峰期相吻合,反映气道反应性的PD20值(使1 s用力呼气容积降低20%所需乙酰甲胆碱的累计量)与气传花粉浓度呈负相关.结论:本调查为武汉市气传花粉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对本地区与花粉相关的变应性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祝戎飞;李文静;王忠喜;陈欢;张威;刘光辉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诊治率.方法:收集我科18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LELC,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18例腮腺LELC患者中,均为单侧腺体发病;除2例未做EB病毒血清学检查外,其余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EBV-VCA-IGA阳性率为93%(15/16);EBV-EA-IGA阳性率为75%(12/16);EBV-DNA酶阳性率为63%(10/16).18例均接受原发灶切除及同侧颈淋巴清扫术.其中腮腺全叶加面神经切除2例,其余均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6例;腮腺大部分切除术5例;腮腺全切除术5例;颈上、中部淋巴颈清扫术14例;根治性淋巴清扫术4例,颈淋巴结转移率67%(12/18).所有患者接受术后放疗50~70 Gy.全组病例1年以上随访,术后2~4年4例局部复发而行再次手术,1、3、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4%(17/18)、72%(13/18)、50%(9/18);死亡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结论:腮腺LELC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可能有密切关系,组织病理学表现酷似未分化型鼻咽癌,确诊前需常规行鼻咽活检以排除转移病灶,腮腺LELC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局部侵袭强,治疗上除行局部广泛切除外还应作颈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作者:肖平;黄健男;张学辉;邹苑斌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41例上颌窦息肉、囊肿、曲菌病、内翻性乳头状瘤等良性病变,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清除病灶,其中30例经扩大的上颌窭自然开121径路;4例经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7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腔外侧壁切除双径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39例,2例复发,治愈率95.1%.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忠;张明洁;詹晓东;王伟;江涛 刊期: 2008年第14期
鼻后滴漏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作者:邓燕飞;郭永清;杨海斌 刊期: 2008年第14期
萎缩性鼻炎在药物治疗疗效不好的情况下,可采用手术治疗,目的是缩小鼻腔减少鼻腔过度通气,减少鼻腔水分蒸发.我科从2004年1月~2006年11月采用缩窄鼻内孔和缩窄鼻腔治疗30例原发性萎缩性鼻炎,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少容;朱新华;刘月辉 刊期: 2008年第14期
目的:总结8例向颅内扩展的巨型鼻咽血管纤维瘤(JNA)患者手术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围手术期处理应注意的事项.方法:8例男性患者,均为分别侵入前和(或)中颅窝的巨型JNA,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参与肿瘤供血者4例,复发再次手术3例.术前均酌情选用CT、CT血管造影、MRI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进行影像学评估;DSA技术检测肿瘤供血范围.并超选择性栓塞瘤体供血.8例均采取颅面联合入路的方法.结果:5例完整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未能全切的原因为:2例因早期未行DSA技术血管栓塞,术中出血过多而失败,1例因错估影像学检查而遗漏对侧蝶窦的肿瘤分叶.结论:得当的以手术为中心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中出血、彻底切除肿瘤,避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志春;林功标;何理盛;易自翔 刊期: 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