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平;雷志君;周日宝;贺又舜;伍参荣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5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为氧化苦参碱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PCⅢ、Ⅳ.C、LN).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HA、PCⅢ、Ⅳ.C、LN分别为92.43±23.18ng/ml、109.55±34.77ug/L、59.13±21.23ug/L、89.54±24.06ng/m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殷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文献.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主要分为瘀血说、气阴两虚说、阴虚寒凝说及痰瘀痹阻说,其中血瘀是本病的要点和主要病机.治疗上主要从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化瘀祛痰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及采用针灸、中药外洗等外治疗法.而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展望: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制定严格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该病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作者:谢湘春;李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综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有关研究状况.反流性食管炎是一个较多发的疾病,是由于机体保护性和损害性因素失衡的结果.其临床症状表现各异,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诊断不难,但隐性GERD诊断不易,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4h食管内PH监测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诊断多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证实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证实有食管炎.内科治疗的原则是:(1)减少胃食管反流;(2)减低反流物的酸度;(3)增强泵食管的作用;(4)保护食管粘膜.药物治疗多采用制酸药、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等,如奥美拉唑红霉素、思密达等.
作者:郑国静;齐达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近年有关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贫血、治疗白细胞减少、抗溃疡、抗肝损伤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田生望;肖乾秀;季业伟;张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针灸治疗时,在选穴用穴、针刺手法选用等方面均必须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这是针灸时间治疗学的理论核心.目的:研究六阴经原穴伏安特性的昼夜节律特征.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对20名正常大学生六阴经原穴进行48h连续检测,同步测试体温节律,并对所测数据进行余弦分析.结果:所测试6个穴位中,太渊、大陵、神门、太冲4个穴位惯性面积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其峰值相位对应于体温节律谷值相位.结论:人体部分穴位惯性面积具有昼夜节律性;人体机能较旺盛时穴位惯性面积较小,这可能与穴位惯性面积代表脏腑-体表之间信息传递的缓冲程度有关.
作者:魏建子;周钰;华连明;沈雪勇;王彩虹;周玉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欣舒注射液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日本雄性大耳白兔30只,用球囊导管剥脱腹主动脉内皮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7d耳缘静脉采血测定血浆GMP-140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术后血浆GMP-¨0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中药组可显著降低血浆GMP-140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欣舒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动脉损伤后血小板的活化,从而抑制动脉成形术后血栓的形成,达到防治再狭窄的作用.
作者:王承龙;杨积武;林钟香;邵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是常见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成年盲人中致盲的重要原因[1],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DR发病率在视网膜血管病中已居首位[2],早期发现、及早防治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刘万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脏象学说中,总体上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然而,就五脏而言,同样可区分为阴脏阳脏.这种区分形式不仅在理论上表明脏腑特性之不同,而且对临床五脏病的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此予以阐述.
作者:吴成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采用骨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配合灵鹿接骨丹口服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1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文海;闻辉;黄丹奇;李新建;沙里泉;李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周海平教授在长期治疗糖尿病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基础上针对该病的病机特点创制了葛根饮-2号方,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儒平;周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防治目前尚属困难.通过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新防治策略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对于指导用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衡先培;陈兴炎;陈爱钦;翁苓;吴立凤;杨鸿;杨柳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5例,采用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对照组予克罗米芬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痊愈23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7味药组成,是和解少阳之代表方剂.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组合巧妙,应用广泛,近年来,备受重视.将小柴胡汤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结果作了报道.
作者:张丰华;黄秀深;牛朝阳;张培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BTT739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①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0.2ml一次;②四君子汤组:每日一次四君子汤灌胃0.2ml;③MMC组每日一次腹腔给药1mg/kg;应用电镜,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测定四君子汤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荷瘤生存时间,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结果:四君子汤组小鼠肿瘤组织电镜下可见特征性凋亡细胞的出现,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在G1期前出现凋亡峰;四君子汤组小鼠的抑瘤率为32%,荷瘤生存时间为33.3天,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为32%.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四君子汤可以直接抑制小鼠膀胱肿瘤生长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证明四君子汤配伍三氧化二砷治疗小鼠膀胱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并且四君子汤可以提高荷瘤小鼠的抗氧化能力[2,3],但其抗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作者:李传刚;李墨林;舒晓宏;刘用楫;贺瑞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近十年来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黄芪对其水平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表明NO是NOS将L-精氨酸转变为L-胍氨酸过程中的氧化产物,故其表达增加提示NO产生增加,而黄芪治疗可使糖尿病(DM)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因表达下调,同时减轻DM时肾脏系统所受NO的损伤;从而认为黄芪在改善DN中的NO损害方面有很大作用,研究重点应放在黄芪对iNOS基因表达的研究上.
作者:晁梁;金智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强直性脊柱炎(AS)又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病.虽然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但如何从根本上治愈本病还亟待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较之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因此我们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揭示本病的辨治规律,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学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气平悬饮治疗肺癌性胸水的局部免疫学机理.方法:采集病人胸水,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搜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自体肿瘤细胞(ATC),培养液中培养,效靶比为40:1,加含益气平悬饮培养液中混合培养2、7、14、21d,MTT比色法,计算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益气平悬饮组第7d、14d、21dTIL杀伤活性分别达(46.62±0.36)%、(58.87±0.42)%、(59.10±1.09)%,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平悬饮能明显提高TIL杀伤ATC的活性.
作者:黄立中;伍参荣;王云启;王平辉;肖雅;何欣;唐小梅;王大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机能的细胞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一氧化氮(NO)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NF-α和NO含量的影响来研究针刺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和化学比色的方法分别测定缺血及缺血加针刺后不同时段大鼠脑组织TNF-α和NO含量.结果:脑缺血3h、12h、24h、72h后TNF-α和NO含量均有所升高,且TNF-α以12h升高为明显,NO以24h升高为明显,之后两者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电针治疗后各个时段的TNF-α和NO含量均有所下降.结论:TNF-α和NO含量升高可能在急性脑缺血损伤中起到一定作用,而针刺可以降低脑缺血损伤中TNF-α和NO含量,这可能是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家康;何伟;刘又香;陈墩寿;张茂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暑温气分阶段及秋燥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之具体内容,历版<温病学>教材及参考书均未予阐释.历版<温病学>教材及参考书对暑温气分阶段及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具体内容多不予阐释,或略作解释,但亦失之于偏颇.今笔者据历代医家论述作一剖析,以纠其偏.
作者:月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传统的细胞培养是在方瓶和多孔板中进行的,而这种器皿所提供的环境与体内环境相去甚远.方瓶和多孔板,仅可以维持温度,PH值与容氧水平,而瓶内培养液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即这是一个封闭体系.实际上体内细胞却可以和胞外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种体内环境和培养环境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药细胞作用研究中常出现伪结果的重要原因.[2~4]而且,传统的培养方式需要人不断地干预,既辛苦又不方便控制,使得在这一步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作者:梁宁;罗国安;王义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