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里
目的:对泰山白首乌药材进行动物抑瘤实验.方法:按常规方法接种小鼠S-180及艾氏腹水瘤,24h后按2~8g干药材·kg-1/d剂量范围内,连续灌胃7d,计算其抑瘤率及观察生命延长率.结果:泰山白首乌对小鼠S-180抑瘤率为33.3%~46.3%之间,生命延长率分别为94.4%、74.4%、119.7%.结论:抑瘤实验表明,泰山白首乌对小鼠S-180及艾氏腹水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
作者:徐凌川;梁传东;唐棣;薛玲;张惠云;朱武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探讨了中医体质与证的历史源流、内涵、分类及其特点,以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并指出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体质学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体质是证的前提和灵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中医体质学说真正融入于辨证论治的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龚海洋;张惠敏;高京宏;刘保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实验材料痛经灵及宫血安:由本院制剂提供浸膏粉,使用时用0.5%CMC-Na配成一定浓度混悬液.
作者:刘方洲;王希浩;何美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脑由颅骨裹盖,位处高巅,为人身脏腑之极顶,故脑的位置决定了其病机及证治有其特殊的特点.
作者:张思超;王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暑温气分阶段及秋燥初、中、末三期治疗大法之具体内容,历版<温病学>教材及参考书均未予阐释.历版<温病学>教材及参考书对暑温气分阶段及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具体内容多不予阐释,或略作解释,但亦失之于偏颇.今笔者据历代医家论述作一剖析,以纠其偏.
作者:月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猝死.
作者:姜树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5例,采用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对照组予克罗米芬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痊愈23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痰祛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机能的细胞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一氧化氮(NO)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NF-α和NO含量的影响来研究针刺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和化学比色的方法分别测定缺血及缺血加针刺后不同时段大鼠脑组织TNF-α和NO含量.结果:脑缺血3h、12h、24h、72h后TNF-α和NO含量均有所升高,且TNF-α以12h升高为明显,NO以24h升高为明显,之后两者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电针治疗后各个时段的TNF-α和NO含量均有所下降.结论:TNF-α和NO含量升高可能在急性脑缺血损伤中起到一定作用,而针刺可以降低脑缺血损伤中TNF-α和NO含量,这可能是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家康;何伟;刘又香;陈墩寿;张茂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垂体前叶分泌的两种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它们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索,雌、孕激素除了作用于子宫及乳腺等组织外,还对下丘脑、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分泌、释放具有正,负反馈性调节作用.本文就1984年以来针刺对女性生殖轴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果;许晓英;杨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壳聚糖(Chitosan,CS)是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被溶菌酶等降解并代谢,且其分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无害.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壳聚糖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型辅料.用壳聚糖制备的靶向制剂具有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加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提高药物稳定性,改变给药途径等特点,因此,壳聚糖在靶向给药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溶解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查阅近几年有关壳聚在被动靶向制剂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壳聚糖在微囊、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中的应用.
作者:姚金成;李万忠;胡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强直性脊柱炎(AS)又称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病.虽然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但如何从根本上治愈本病还亟待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较之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因此我们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揭示本病的辨治规律,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学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采用骨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配合灵鹿接骨丹口服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1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文海;闻辉;黄丹奇;李新建;沙里泉;李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五脏相关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在长期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学说.目的:探讨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学说临床基础.方法:随机抽样调研1200例住院病案资料,分析中医诊断病名证型与脏腑相关联系、西医诊断与中医脏腑证候相关联系、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相关联系、诊疗计划中医治法相关联系、诊疗经过与转归相关联系.结果:中医病名证型涉及二至四个脏腑所占的比例为1108例92.33%;西医诊断涉及中医两个脏腑以上所占比例为1191例99.25%;临床综合使用两种以上辨证方法782例占65.17%;诊疗计划中医治法两项以上的病案为1109例占92.42%;转归第一诊断治愈、好转1104例92%.结论:五脏相关是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解释疾病相关联系现象并用以指导临证诊疗的理论学说.
作者:刘小斌;刘友章;王清海;刘泽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传统的细胞培养是在方瓶和多孔板中进行的,而这种器皿所提供的环境与体内环境相去甚远.方瓶和多孔板,仅可以维持温度,PH值与容氧水平,而瓶内培养液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即这是一个封闭体系.实际上体内细胞却可以和胞外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种体内环境和培养环境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药细胞作用研究中常出现伪结果的重要原因.[2~4]而且,传统的培养方式需要人不断地干预,既辛苦又不方便控制,使得在这一步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作者:梁宁;罗国安;王义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大孔吸附树脂是国内外新发展起来的处理技术.就其在近年来皂苷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推动其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完善.
作者:王艳宏;李永吉;冯彩丽;李秋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HBV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成人、儿童、幼儿感染HBV后分别有5%、30%、95%的患者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方法,大的优势是中医的辨证结合西医的辨病,以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医药治疗乙肝的机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限于简单的药物联合应用,尚未发挥出潜在的优势.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田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纤维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5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为氧化苦参碱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PCⅢ、Ⅳ.C、LN).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HA、PCⅢ、Ⅳ.C、LN分别为92.43±23.18ng/ml、109.55±34.77ug/L、59.13±21.23ug/L、89.54±24.06ng/m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殷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内经>对消渴病的论述虽未设专篇,但在<素问>、<灵枢>约10余篇章中,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问题均有论述,有些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从中医学角度研究消渴病仍很有启迪.就<内经>对消渴病发病理论论述作一探讨.
作者:沈浪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防治目前尚属困难.通过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新防治策略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对于指导用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衡先培;陈兴炎;陈爱钦;翁苓;吴立凤;杨鸿;杨柳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