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神经生长因子研究态势

张兰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生长因子, 研究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DM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其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可达90%以上[1].关于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高血糖、山梨醇旁路、肌醇耗竭、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神经血流减少、缺氧等诸多因素[2].近年来由于注意到DPN易于受累的是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生物活性主要是维持感觉神经的生长发育及功能,因此,NGF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并正逐步得到证实[3].现就NGF与DPN的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康对高脂血症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影响

    中药冠心康可能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内源性TC的合成,从而增加LDLR数量、增强了LDLR与LDL-C的亲和力,即增强了受体本身的活性,调控了血脂水平.目的:观察中药冠心康对高脂血症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冠心康组、西药氟伐他汀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喂饲正常饲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30天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淋巴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LDLR的大结合力Bmax明显小于常组,kd值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而冠心康组与西药组大鼠血淋巴细胞LDLR的大结合力明显高于模型组,kd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冠心康能增加LDLR数量,增强LDLR与LDL-C的亲和力,即增强了受体本身的活性,调控了血脂水平.中药冠心康组大鼠淋巴细胞LDLR的大结合亦明显高于模型组,与西药氟伐他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者LDLR大结合的作用相近.

    作者:刘萍;张静生;汤理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身痛逐瘀汤治疗骨伤病120例

    历来医家认为,痹症是由风、寒、湿三气杂合乘虚侵袭肌表、筋膜、经络和骨节,影响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引起肌肉、关节疼痛,或筋肉拘挛疼痛,或兼发热、关节肿胀等疾患,主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治疗多用疏风、散寒、燥湿、清热等法.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多友性神经根炎、多发性硬皮症、坐骨神经痛、冻结肩、神经根型颈椎病、痛风等中医痹证范畴,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世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诃子醇提物抗HBV的体外实施研究

    目的:体外观察诃子抗HBV的作用.方法:以2.2.15细胞为靶细胞,实验共进行11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诃子对培养上清液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诃子醇提物浓度为6.25mg/ml地,对HBsAg、HBeAg抑制率分别为99.67%、71.40%.同一浓度下诃子对细胞的破坏率为30.65%.以HBsAg、HBeAg为指标,治疗指数分别为208.33、3.42.结论:在无毒浓度下,诃子醇提物在2.2.15细胞上有显著的体外抗HBV作用.

    作者:张燕明;刘妮;朱宇同;符林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禤国维教授论治皮肤病证治特色摭拾

    (礻四/羽)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补肾法的应用,认为补肾法是治疗疑难皮肤病的重要方法,不少结缔组织疾病与肾的关系密切,大多为肾阴虚或肾阳虚,如能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使沉疴得愈;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因素有所发展.提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过旺的痤疮发病机理,在临床运用中确有指导意义;国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强调内外合治,许多疑难皮肤病经其综合治疗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元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拟心肌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00例

    病毒性心肌炎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临床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作者:高俊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集要

    综述了中药复方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清泻有湿化寒痰、清化热痰、清热生津、祛痰止咳、解郁理气等法,补益有补脾益气、补肾、补肾健脾、温肾纳气、补益气血等法.指出,中药复方治疗哮喘是多靶点、多环节调节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治疗本病有潜在优势,为挖掘新药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韩晓伟;李建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类比思维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意义

    类比思维是中医学广泛使用的逻辑思维形式.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比类、类推、比附,三者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治则治法.中医对治则的确定多利用类比思维,取法自然之理,推入医学之中,成为医学之治则.古代医家往往善用类比思维,而能独辟路径.

    作者:孙雨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安宁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分析

    心安宁胶囊是镇江中药厂对心安宁片改变剂型而研制成的一种中药四类新药胶囊剂,自2000年7月起,笔者对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娄彬;王德春;韩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护心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6例

    护心康片系医院制剂,该方对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率达89.5%,显效率51.2%,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Ridit分析,u=2.41,P<0.05),对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达58.1%、显效率3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经Ridit分析,u=1.98,P<0.05)护心康片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全血粘度、RBC电泳时间、RBC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果提示:护心康片有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是治疗痰瘀阻络型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蔡光先;胡学军;郑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针灸穴位注射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目的:从针灸、穴注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影响的角度探讨针灸、穴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秋水仙碱为对照,观察针灸、穴注对大鼠肝组织胶原成分、FN、LN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穴注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含量、FN、LN明显减少.结论:针灸、穴注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与针灸、穴注减少胶原FN、LN等ECM沉积有关.

    作者:陈旭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神经生长因子研究态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DM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其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可达90%以上[1].关于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高血糖、山梨醇旁路、肌醇耗竭、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神经血流减少、缺氧等诸多因素[2].近年来由于注意到DPN易于受累的是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生物活性主要是维持感觉神经的生长发育及功能,因此,NGF在D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并正逐步得到证实[3].现就NGF与DPN的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张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匮要略》的多维教学札记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作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杂病诊疗学专著,千余年来一直倍受众医家重视.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中医院校虽一直将<金匮>作为必修课,但却多停留于课堂灌输式教育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如何使<金匮>教学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必须从建立多维教学体系入手.

    作者:张苏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结构性质及药理研究评析

    从四个方面,即: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结构、木瓜凝乳蛋白的性质研究、木瓜凝蛋白酶的药物作用研究及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开发前景.对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结构性质及药理进行研究.认为,可用于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于输血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纯化骨髓瘤细胞及加速儿科烧伤愈合.

    作者:蔡小玲;郭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分析

    目的:研究单用尿激酶UK早期静脉溶栓及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活血方、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补肾活血方组与UK组各30例,60例均经临床及CT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及加用自拟补肾活血方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15天后,作CT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出疗效评价.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多系老年人罹患.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亏虚,髓海失养,气血瘀滞是脑梗塞的病机.因此拟定了补肾活血方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方中川芎、地龙、丹参活血化瘀,熟地、黄精、枸杞补肾益精,石菖蒲、冰片化痰、开窍、醒神,全方共奏补肾活血开窍之功.结果:补肾活血方组临床有效率96%,UK组临床有效率7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活血方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方法.早期静脉溶栓联用中药及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其相关酶的基因表达研究概况

    研究探明中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和保护作用,如中药对ET和NO相关酶的研究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将使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更为深刻明了,从而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发挥其临床价值.

    作者:宫丽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分型例析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作者:江泳;李洁;陈建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脉象冠心病概率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冠心病概率诊断法是一种诊断冠心病的新方法,该法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随访,由于冠心病隐性期可分为心肌缺血前期和缺血期两个亚期,而冠心病概率诊断法则有可能在心肌缺血前期就有所提示,使隐性冠心病可能早期发现,从而可能预防其进入缺血期,甚至预防其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目的:探讨了冠心病概率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对冠心病概率与血脂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概率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概率测定对有血脂异常者调整血脂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冠心病进程.

    作者:杨天权;张曼韵;陈丽英;孙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阳和汤治疗男性病五则举隅

    阳和汤方出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等七味药物组成,是治疗阴疽的著名方剂.其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散寒化痰除湿,临床适应证用于肾阳虚损,精血不足,阴寒痰湿而致各种男科病证,常有佳效.精不液化,治宜温补命门,散寒解凝;阳痿,治宜温阳散寒,补血益精;不射精,温肾助阳;前列腺肥大,化痰活瘀,通利水道;急性睾丸炎,治宜温阳散寒,消肿散结,理气止痛,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

    作者:何思卿;彭世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研究集粹

    从六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作了综合,即: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乳腺癌的辨证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并发症治疗、放疗、化疗副作用的中医药治疗、外治法、精神疗法.指出,早期应以手术为主,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可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防止术后转移.还应注意应用外治和精神疗法.

    作者:姜开运;马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44例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将瘀胆型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4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佳.

    作者:孙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