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白洋参的生药学研究

胡本祥;李华

关键词:太白洋参, 生药学
摘要:太白洋参为一名贵中草药,主产于陕西的太白、四川、云南等省区,具有类似人参的功效,民间广为使用.然而其生药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对二种太白洋参从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23139例调研分析研究

    1 目的与方法本次文献调研的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近10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诊治水平;了解对该病的辨病辨证、中医药治疗及防护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尤其要重点掌握该病的基本病机及内部转化规律,以及对主要证型的初步确立,结合对本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疗方案打下初步基础.

    作者:陈大舜;葛金文;周德生;易蔚;曲晓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血瘀的致病特点及其证候特征浅析

    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近20多年来,深入研究血瘀理论一直是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瘀理论肇始于<内经>,散见于书中多篇,后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使血瘀理论得以深化, 但其内容仍显支离.尽管血瘀病证范围较广,变证百出,但血瘀为患,必有其内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因而必然具备许多共同的且主要的临床特征.本文将以<内经>血瘀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治验,尝试从血瘀的致病特点与证候特征方面,探讨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丰富血瘀理论,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施治、发展转归及改善预后等提供借鉴.

    作者:王均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热瘀相搏是重型肝炎病理变化的关键探析

    重型肝炎病情重、预后差,发病机理错综复杂,治疗十分困难,国内外近年来报导的病死率大多在60%~80%之间[1].对本病发病机理及提高其存活率的研究,历时半个多世纪,迄今仍是肝病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对于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若能穷源竟委,既识得全局之常,又晓其中之变,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的提高,兹就此作一探析.

    作者:陈卫平;刘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胃动灵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92例分析

    观察胃动灵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将92例FD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用胃动灵及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胃动灵可明显改善FD临床症状,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胃肠排空功能有关.

    作者:刘延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疏血通治疗非Q波性心肌梗死60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通常是由某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而引起,即斑块破裂处迅速形成血小板血栓使血流减少,但通常不完全阻断血流.目的:探讨疏血通对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例60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血通对非Q波性心肌梗死有显著疗效并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才晓君;梁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电针百会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3种亚型NOS表达及NO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百会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NO含量及3种亚型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灰质3种亚型NOS(nNOS、iNOS、eNOS)的表达 ,观察脊髓损伤后3种亚型NOS表达.结果:电针百会能减少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O含量,与损伤组比较P<0.01;电针百会组脊髓灰质nNOS、iNOS表达显著低于损伤组( P<0.01),电针百会组脊髓灰质eNOS表达显著高于损伤组(P<0.01).结论: 电针百会能上调脊髓灰质eNOS表达,同时下调脊髓损伤所致nNOS、iNOS的异常表达,从而减少总NO的生成量,降低损伤引起的毒性作用,对脊髓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晓军;李伊为;陈东风;杜少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垂盆草苷的含量测定与药理研究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新鲜或干燥全草,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民间用于治疗各种肝炎、咽喉肿痛、水火烫伤、蛇虫咬伤.临床应用表明, 垂盆草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1979年方圣鼎等从水溶性部位分离到一种氰苷类成分: 2-氰基-4-O-β-D-葡萄糖反丁烯-2-醇,命名为垂盆草苷(sarmentosin),并指出其为抗肝炎活性成分[1].为使大家对该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药理活性有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垂盆草苷的化学、药理等进行综述.

    作者:赖荣胜;潘金火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邢向晖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三则分析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以局部肌肉抽搐为主症的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疾病.本症多见于学龄儿童,男女比例约为4:1,其病程长,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学习及生活.西药氟哌啶醇等虽可有效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但其远期疗效差,副作用明显.导师邢向晖通过总结多年的治疗经验,临床将其分为3型,据情加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结合医案,整理如下:

    作者:李东;隋宏;王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唐宗海治血理脾胃学术思想特色探微

    唐氏总括了中焦脾胃在气、血、水、火诸血证病机中 ,有间运上下的作用.据此提出(1)治血凉血,独取阳明.应以泻胃夺实,清泻阳明为法;( 2)治血摄血,首理脾土.因血运上下,全赖脾气统摄;(3)治血复正,重视中焦.因血生于脾胃,复正必壮化源,精微才能上输心肺而化血.观其施方用药,皆以调理脾胃为基础,可谓治血独具匠心.

    作者:赵文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医诊断工具的发展沿革与改进设想

    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们,无不关心中医的前途与命运,有人认为中医已走向衰落,一百年后还有中医吗?有人认为中医要发展得走中西医结合之道路,也有人认为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等等,可谓众说纷纭.那么中医到底如何发展,恐怕大家都希望她蓬勃盎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然而,这一良好的愿望实现 , 必须建立于对其合理的继承和深入研究与提高的基础上.在中医学中值得继承的东西很多, 如中医的思想(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知识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和丰富而有效的临床治病方法.发展才是硬道理,本文想着重讨论中医诊断工具的使用与发展.

    作者:严惠芳;刘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太白洋参的生药学研究

    太白洋参为一名贵中草药,主产于陕西的太白、四川、云南等省区,具有类似人参的功效,民间广为使用.然而其生药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对二种太白洋参从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胡本祥;李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0例疗效分析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环节,绝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部疼痛起病,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自拟胃溃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发现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修复胃粘膜、复发率小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磊;王立颖;刘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态势评析

    中药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公元前二世纪的<内经*素问>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1]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黑膏药的制法、条件、用具都有详细的记载.此外,我国还有两部论述外治法的历史专著<集救广生集>和< 理论骈文>.[2]进入20世纪后,随着美国Alza公司东莨菪碱贴片(Transderm- Scop)1981年的成功上市,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赵全忠;史小月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未刻本叶氏医案》制方用药特色探微

    <叶案>原出自叶氏门人周仲升所抄录 ,距叶氏卒年未久.内容未经选择修饰,深朴可珍、案语虽简率,处方却精细,药味虽不多 ,而选药至谨严,运用多古法,而变化尤奇妙.

    作者:李秉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喉咳宁对小鼠浓氨水引咳延长潜伏期及减少咳嗽次数的药效学研究

    对喉咳宁的药效学研究表明,喉咳宁对小鼠浓氨水引咳有明显延长引咳潜伏期并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的作用;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小鼠因热刺激所致的疼痛有明显减轻作用;对小鼠棉球肉芽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郑作文;邓家刚;周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入药部位不同的同种植物功效区别辨析

    1 麻黄、麻黄根两者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前者以草质茎入药;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前者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功效则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

    作者:谭学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黄芪口服液制备工艺的改进研究

    目前地方药品标准收载的制备方法均为水醇法,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生产周期长.因此,笔者对其工艺进行了改革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适宜工业化生产采用.目的:研究黄芪口服液的佳生产工艺.方法:以黄芪甲苷、黄芪多糖含量为指标,比较了水醇法和高速离心法两种制备方法的差异。结果:高速离心法制备的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黄芪多糖含量均较水醇法高,且生产工艺简便。结论:高速离心法制备黄芪口服液值得推广。

    作者:马涵涛;谢秀娟;王颖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探要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周炎的针灸疗法通过临床分析,涉及针灸、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耳针、手针、蜂针、腕踝针、眼针、头针、火针及综合疗法等,资料显示[1]以针灸为主, 约占68.37%,穴位注射、综合疗法为次,分别占11.28%和11.22%.

    作者:郭尧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针刺TDP灯照射配合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分析

    面神经麻痹是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采用针刺并配合 TDP灯照射,及推拿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可能是上述三种方法发挥综合作用的缘故.治疗着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水肿消退,炎症吸收,从而使其功能恢复.

    作者:张万方;连至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探析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药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刘宗文;谢华;张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