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刘涛
笔者就<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作者:吴启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有学血循环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良,导致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组病理生理改变,其主要临床特点为血压下降,收缩压10.61KPa(80mmHg)以下 , 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心排血量降低、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而数、全身无力、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中医学的厥脱.
作者:周仲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几年来采用心舒口服液治疗冠心病131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兆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验证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对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确诊为小儿合胞病毒肺炎患儿65例,随机分为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36例 ,西药治疗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宣肺解毒汤每日1剂,滴注复方毛冬青注射液 (1.5-2ml/kg/日,大1号10%葡萄糖液,浓度不超过10%),生脉注射液(5ml/人/日,加入10% 葡萄糖60~100ml);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西药对症治疗(剂量按药典执行).结果: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88.89%,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率17.24%,总有效率51.7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咳嗽、罗音消退时间及住院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气促消退时间比较有显著性.临床观察中, 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赵春玲;李蔷华;朱南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世纪之初呈现出一个较新的面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各门学科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内容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文明,发展自己,更重要的是它应做为一块肥沃的土壤,其它各科从此汲取养分而使中医事业具有发展的后劲.笔者不揣浅陋,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供编者参考.
作者:林俊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经络学说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反应及其特殊联系规律的总结.经络系统是古代医家或学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人体某些现象(包括生理及病理变化及人体特定部位之间联系)的一种解释和总结.经络实质研究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中争论为激烈,而且又受重视的一个课题.就目前经络实质研究中选用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提出了今后经络实质研究可能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张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主要与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胃排空功能障碍有关.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与胃排空功能障碍即中医所说的胃失和降密切相关的症候群.西医治疗该病亦无特效方法.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则疗效显著,笔者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如下:
作者:陈福如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叶案>原出自叶氏门人周仲升所抄录 ,距叶氏卒年未久.内容未经选择修饰,深朴可珍、案语虽简率,处方却精细,药味虽不多 ,而选药至谨严,运用多古法,而变化尤奇妙.
作者:李秉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三焦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是中医脏象学说研究的疑难之处,自<难经>开始即对此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研究,众说纷纭,悬而未解.由于三焦学说对中医论治起着很大作用并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因此研究三焦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研习古今文献 , 结合现代医学重大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新的内分泌器官这一新理论,重新认识三焦,并在此与同道探讨.
作者:王智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们,无不关心中医的前途与命运,有人认为中医已走向衰落,一百年后还有中医吗?有人认为中医要发展得走中西医结合之道路,也有人认为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等等,可谓众说纷纭.那么中医到底如何发展,恐怕大家都希望她蓬勃盎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然而,这一良好的愿望实现 , 必须建立于对其合理的继承和深入研究与提高的基础上.在中医学中值得继承的东西很多, 如中医的思想(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知识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和丰富而有效的临床治病方法.发展才是硬道理,本文想着重讨论中医诊断工具的使用与发展.
作者:严惠芳;刘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肝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亦应强调辨证施治,重点应把握五个主证的治疗,即利胆退黄,改善肝功;利尿除胀,消退腹水;利便泻热,苏醒神志; 凉血祛瘀,防止出血;清热解毒,控制感染.强调要掌握主证的缓急轻重,以便用药有所侧重.
作者:罗国钧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泰方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模型.利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TXB2、6-Keto-PG1a及其血清TNF-2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TXB2、及其血清TNF-a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 而6-Keto-PG1a含量则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脑泰方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脑组织TXB2及其血清TNF-a的含量(P<0.05或P<0.01),并能显著升高脑组织6-Ke to-PG1a含量(P<0.05),且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脑泰方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TXA2与PGI2的相对平衡以增加脑血流量和减少TNF-α的生成,减轻TNF-α激活的炎性介质的致炎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脑泰方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与其调节TXA2与PGI2的相对平衡和抑制TNF-a的分泌有关.
作者:贺运河;张凤娥;胡彬文;葛金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工作学习繁重,失眠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人群中失眠发病率为32%~35%,英国为10%~14%,日本为20%.国内目前尚缺乏社区人群的大样本调查,对失眠的发病率缺乏确切的数据,但根据临床医生估计至少大于10%,于守臣等通过对黑龙江省6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11432人睡眠障碍的流行学调查,发现睡眠障碍以失眠症为主要类型,占97.5%.笔者使用主题词法分阶段检索CBM1979~2001年国内有关失眠的科研文献,发现近年来失眠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不管是整个医学界还是中医学界,1995年到2001年所发表的失眠研究文献均占22 年来同类文献总数的80%以上.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对失眠的辨治历代源流和现状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理论体系.笔者有幸跟随颜老学习,现将颜老辨治失眠的心得简要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杨志敏;老膺荣;汤湘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观察胃动灵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将92例FD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用胃动灵及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胃动灵可明显改善FD临床症状,作用可能与其促进胃肠排空功能有关.
作者:刘延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寒热药配伍是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作者:李淑彦;李大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介绍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治学活用、科研创新,用药甘平醇正的孟河医学思想特色.单教授多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脾胃病现代实验研究,相继创制了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仁术健胃颗粒冲剂,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和胃胶囊 ,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舒合剂,治疗急症胃痛的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后虚损的参芪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成药方剂,有的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脾胃病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吴连恩;杨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周炎的针灸疗法通过临床分析,涉及针灸、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耳针、手针、蜂针、腕踝针、眼针、头针、火针及综合疗法等,资料显示[1]以针灸为主, 约占68.37%,穴位注射、综合疗法为次,分别占11.28%和11.22%.
作者:郭尧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面神经麻痹是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采用针刺并配合 TDP灯照射,及推拿治疗30例,取得较好疗效,可能是上述三种方法发挥综合作用的缘故.治疗着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水肿消退,炎症吸收,从而使其功能恢复.
作者:张万方;连至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近20多年来,深入研究血瘀理论一直是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瘀理论肇始于<内经>,散见于书中多篇,后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使血瘀理论得以深化, 但其内容仍显支离.尽管血瘀病证范围较广,变证百出,但血瘀为患,必有其内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因而必然具备许多共同的且主要的临床特征.本文将以<内经>血瘀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治验,尝试从血瘀的致病特点与证候特征方面,探讨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丰富血瘀理论,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施治、发展转归及改善预后等提供借鉴.
作者:王均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宁血益肾颗粒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病有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利用该药治疗以系膜增生为核心病理环节的多种肾脏疾病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方法进行体外研究,用不同剂量的宁血益肾颗粒刺激4~6代系膜细胞16小时,MTT法测定系膜细胞增殖指数;TUNEL法定量观察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结果:加入宁血益肾颗粒16小时后,系膜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征象 ,诸如细胞内深棕色颗粒形成、核固缩、碎裂等;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同时血尿停各组bax、bcl-2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其对凋亡、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为中医治疗以系膜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多种肾脏疾病(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病、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病等)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结论:宁血益肾颗粒可能通过调控bax和bcl-2基因表达诱导系膜细胞凋亡,促进肾小球增殖性病变消散.
作者:耑冰;俞洋;卢惠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