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刚
刘胜伟教授,从医数十年,对治疗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肿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刘教授,现将刘老师的经验简介于下:
作者:白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风眩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尽明了,笔者以为常系在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后天饮食不节,起居失调,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长期渐积而成.
作者:王行宽;范金茹;戴小良;刘小雨;李国菁;陈劲云;陈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就通下逐邪法的适用病证,运用要点,应用时机,使用注意事项及在温病中的配合运用作了初步论述,并介绍了通下逐邪法的常用药物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通下逐邪法以逐邪为目的,通下为手段,在温病临床的应用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作者:卢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诊籍所载的治病方法有针灸、药物、食疗等,涉及的方药有下气汤、火齐(剂)汤、苦参汤、莨菪药、消石、芫花、米汁、药酒、柔肠、窜药、丸药、半夏丸等,尽管有些方药的记载不具体,但法理自通,且有创新.
作者:尚学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化妆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近年来有关化妆品致皮肤损害的报导愈来愈多,临床表现在多样化,但以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为多.是因为外感毒邪,又因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密,毒热蕴于肌肤而发病.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表层出现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目的:对采用中药冷喷治疗化妆品皮炎78例.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黄连膏薄薄涂在面部皮损部位,然后用负离子冷喷机对患处喷雾20分钟,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患处,每日2次.观察治疗后第3天、第5天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8%,经统计学处理X 2=14.17, P <0.01;治疗后第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X 2=8.4, P <0.01.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史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笔者自1997年3月~2001年12月,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654-2配合针刺扶突穴,治疗各种癌症引起的顽固性呃逆48例,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作者:孙六合;蒋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包括在毛细管中进行的自由溶液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等速电泳(Capillary Isotachophoresis;CITP)、等速电泳凝胶电泳(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CGE),等电聚焦电泳(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CIEF)以及电泳与色谱法相结合的毛细管胶束电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MEKC0和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
作者:隋宏;王芳;李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缩阳证应属性医学范围,男女都可发生.其发病机理,虽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但主要由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进而阐明了本病两个主要证型--肝经寒滞和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并举小儿、老人、妇女病例,论证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三大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正在升高,为了更加合理的分析其病因病机,根据临床常见症状,从毒、络病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更加完善毒损肾络理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索直观化、量化的依据来丰富中医理论的临床指导作用.尽可能早的控制血糖以防止更多的蛋白糖基化转变为AGEs,并阻止或减少ECM过多沉积对防治糖尿病肾小球硬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光善;邓悦;黄启福;南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千佛菌对肾阳虚小鼠Mф-IL -1 -T h1 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三组肌注HCS制备肾阳虚模型.然后其中两组模型小鼠分别用千佛菌200%(W/V)、50%(W/V)浓度煎液0.4ml/只@d×14d灌胃.采用吞噬中性红比色法、MTT比色法分别测定Mф、IL-1 、T h1 的含量或活性.结果:肾阳虚模型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腹腔Mф吞噬功能、IL -1 含量、T h1 活性均明显降低( P <0.01),用千佛菌灌胃后,Mф吞噬功能、IL -1 含量及T h1 活性均明显升高( P <0.05, P <0.01).结论:千佛菌对肾阳虚小鼠Mф-IL -1 -T h1 免疫网络有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贺新怀;李美星;席孝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中枢及外周5-HT、5-HIAA在针刺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针刺昆仑穴,观察即时及后效应;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大脑皮质、脑干、炎症局部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结果:针刺能提高AA大鼠痛阈并能持续1h以上;提高大脑皮质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提高脑干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降低炎症局部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min以上.结论:针刺镇痛有即时效应,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后效应,外周和中枢的5-HT、5-HIAA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陈瑾;刘光谱;唐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其能减轻疼痛,进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
作者:丁德光;陈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磺脲类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但每年约有5~10%接受治疗的患者产生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5年累积失效率高达50%以上.目的:观察素基丸治疗磺脲类继发失效的疗效.方法:选择磺脲类继发失效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素基丸,每服4g,1日3次;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每服0.5g,1日3次,观察治疗后血糖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5),与二甲双胍组疗效相当,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二甲双胍( P <0.05).结论:素基丸对磺脲类继发失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志龙;戴子枫;刘小林;周克振;李加兵;李家楼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笔者从事统计工作20余年,历经了统计的不同阶段和采用的不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地利用不同的统计手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各项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同时体会到要做好统计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作者:刘松青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病因病机责之于肾.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精血不足,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更年期综合征.由于目前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加之辨证论治缺乏客观化指标,导致其在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势难以推广.
作者:许丽绵;欧阳惠卿;卢如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90年代WHO报道大概有3%的不育为免疫因素所引起,而国内报道在以往不明原因的不育患者中,其免疫性不育约占40%~50%.引起免疫性不育的原因很多,本文收集自1980年至今的相关资料,对由不育精子抗体阳性、磷脂抗体阳性、透明带抗体阳性、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ABO血型不合、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容性增加、精浆免疫抑制物质缺乏、麦芽凝集素受体缺失等原因引起的不育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了较全面的概述.
作者:糜小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药自拟糖网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 大鼠抗氧化损伤的疗效.方法:用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 )的方法制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模型,于灌胃12周后检测大鼠眶静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 的含量,并观察大鼠眼底变化.结果:中药组与氨基胍( aminoguanidine,AG )对照组的眶静脉血清SOD均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而中药组DR大鼠眶静脉血清中SOD均值显著高于氨基胍对照组;同时中药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氨基胍对照组.而在眼底视网膜病理改变的观察中,中药组与氨基胍对照组均有轻微眼底改变,但二组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观察时间短有关.结论:中药自拟糖网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抗氧化损伤确有疗效.
作者:邸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苦马豆的生药鉴别特征.方法:应用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结果:苦马豆为豆科植物苦马豆 Swainsonia salsula Taubert 的带根全草,详细描述了其生药鉴别特征.结论:实验结果为该药的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作者:杨扶德;罗文蓉;林丽;李成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综述了罗汉果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及新研究进展.
作者:周欣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甲亢一病根源多于气机郁滞,治疗应理气解郁,本病一般服药时间较长,常用理气药,用之过久、过量则易耗气伤阴,加之本病本身多伴有郁久化热后阴伤的病理,所以在运用理气药的同时,需配伍育阴清热或滋阴潜阳之品,以制之辛燥之弊,又可利于本病郁久伤阴的病理特点.
作者:吴整军;王素珍;李好义;李淑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