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李方超;曾慧慧;李贵新;黄琰;傅玲

关键词:肺肿瘤, 硫氧还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硫氧还蛋白二硫化物还原酶/生物合成, 细胞存活, 癌, 小细胞/血液, 肿瘤标记, 生物学, 随机分配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在肺癌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5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TrxR的活性表达,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血浆中TrxR活性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TrxR活性均值分别为(3.96±5.22) U/mL、(6.31-±6.20) U/mL、(6.98±7.04) U/mL,各组间TrxR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xR活性表达与肺癌密切相关.TrxR活性表达在肺癌不同组织学分型间相同.
实用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GPR30在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在子宫平滑肌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肌瘤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 培养子宫平滑肌瘤原代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PR30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迹检测GPR30干扰后,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应用MTT检测在雌激素刺激下,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平滑肌瘤细胞的生长活性.结果 子宫平滑肌瘤细胞中有GPR30蛋白的高表达,其主要位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上无明显表达.在未处理组平滑肌细胞中,雌激素刺激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ERK1/2表达增强.在GPR30干扰后的平滑肌细胞中,雌激素刺激后ERK1/2表达无显著改变.MTT结果表明在雌激素作用下,未处理组细胞存活和生长率显著增加;干扰组细胞的存活和生长率显著下降.结论 GPR30在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徐学麟;林俊;江秀秀;杨艳峰;詹宏;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双侧腮腺腺样囊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多发生于颌面部大、小涎腺,其中腭部为常见,现有文献中腮腺ACC双侧发病率极低,仅有1973年法国报道1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2013年7月因左耳后肿物8年余,发现右咽旁肿物半月入本院.无进食肿胀,无耳鸣、听力下降,无闭眼不全、口角歪斜.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家族性疾病史及肿瘤性疾病史.查体见左乳突前下缘可及大小分别为1.0 cm ×1.0 cm、1.5 cm×1.7cm、2.0 cm ×2.0 cm的3个肿物,轻压痛、活动度尚可、界尚清、质地中等.右腮腺区未及明显肿块,咽腔右侧略饱满,软腭活动可,扁桃体无肿大.无面瘫症状,无声嘶.

    作者:蔡卓莺;王国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DCT诊断及鉴别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MD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及MDCT表现.结果 11例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所有病例均无黄疸.CT表现为胰腺单发囊实性类圆形肿块,大直径约5.5~13.6 cm,平均8.6 cm;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6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的较低密度,边界较清,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的轻至中度进行性强化,弱于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10例见较完整包膜,7例可见肿瘤与胰腺间呈“喇叭口”样界面.所有病例均无胆管及胰管扩张,未见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较年轻女性,好发于胰头、尾部,MDCT对其有较大诊断价值.

    作者:毛旭道;于骞;陈忠达;马周鹏;王春;朱建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藤茶双氢杨梅树皮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成分双氢杨梅树皮素(ampelopsin,APS)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株HXO-RB44凋亡的影响,以探讨中药治疗RB的可能性.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HXO-RB44用于实验,不同浓度的APS作用于HXO-RB44细胞24小时后,以MTT法、生长曲线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观察APS对HXO-RB44的体外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MTT法检测证实,APS对HXO-RB.的IC50为14.71 mg/L;细胞生长曲线法提示其对HXO-RB44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软琼脂克隆形成法观察APS浓度>9.90 mg/L时抑制率为100.0%,药物浓度为4.40 mg/L,抑制率为52.2%.APS作用后出现了明显的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等凋亡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50.00 mg/L、14.84 mg/L、4.40 mg/L和0.00 mg/L APS作用24小时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1%、58.5%、14.8%和4.8%,各浓度组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细胞凋亡率之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S对HXO-RB44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体外培养的RB细胞凋亡,可作为中药治疗RB的候选药物.

    作者:唐琪;郑作文;蒋林志;严宇清;何剑峰;梁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蜂胶黄酮PB3A对人大肠癌SW480细胞株CXCL1和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蜂胶黄酮短叶松素-3-乙酸酯(pinobanksin-3-acetate,PB3A)处理SW480细胞后CXCL1和FOS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与PB3A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PB3A(100 mg/L)处理24小时后SW480细胞的CXCL1和FOS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诱导CXCL1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下调,差异倍数为0.03(△CT比较,P<0.01),蛋白质表达强度也降低(0.24±0.03)与非干预的对照组(0.52±0.04)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诱导FOS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差异倍数为13.64(△CT比较,P<0.01),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升高(1.43±0.16),与非干预的对照组(0.58±0.07)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蜂胶黄酮PB3A抗人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XCL1基因和上调FOS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祖丽比亚·司马义;布威海丽且木·阿巴拜科日;买热艳木·艾尔肯;其曼古丽·吐尔洪;阿达莱提·麦麦提;依米提·热合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模式同样具有多样性,主要为个体化综合治疗.对于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从治疗方式的角度讲,根治性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行之有效同时也是首选的方法;从治疗模式分析,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为合理并备受推崇的.手术在可切除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目前尚无法取代.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原则包括:完整切除肿瘤原发灶、根部结扎切断相应血管、彻底清除引流区域淋巴结等,手术过程必须严格遵循上述原则,否则将严重影响手术的根治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兴茂;周志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肺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在肺癌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5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TrxR的活性表达,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血浆中TrxR活性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肺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TrxR活性均值分别为(3.96±5.22) U/mL、(6.31-±6.20) U/mL、(6.98±7.04) U/mL,各组间TrxR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xR活性表达与肺癌密切相关.TrxR活性表达在肺癌不同组织学分型间相同.

    作者:李方超;曾慧慧;李贵新;黄琰;傅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现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治疗的主要手段为放射治疗,但晚期病变单纯放疗效果欠佳,放化疗综合治疗已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辅助化疗的结果令人失望,所以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化疗方案成为目前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研究的热点.诱导化疗近期疗效明确,能否提高生存率仍然存在争议.同期放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认可,目前的研究集中在更好的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可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已作为很多医疗机构治疗鼻咽癌特别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方案,但因其依从性低,多数局部晚期患者不能从该化疗方式中获益,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有可能克服这一缺点,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结果,远期疗效及放疗晚期放射损伤均有待今后继续随访观察.

    作者:韦军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朊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恶性肿瘤是100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细胞不仅异常快速增殖,而且肿瘤可发生扩散转移;其发生、发展也是由多种生物分子在不同阶段共同参与和调控的一个复杂过程.随着学者对引起肿瘤的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朊蛋白与肿瘤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阐明朊蛋白形成机制、作用机制与恶性肿瘤的发展、浸润、转移的关系,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杰;李朝阳;徐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Ⅰ型受体在乳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乳腺肿瘤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或细胞明显增加,可促进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及生存、迁移及转移、血管生成等过程.此外,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与PI3K/Akt、MAPK等信号转导通路密切相关.本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林凤娟;吴晓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个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治愈率的佳策略

    结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3位[1].迄今大宗病例报告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在65%左右,而直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则徘徊在50%左右,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3].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已有的结直肠癌治疗手段,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一直是结直肠癌研究的热点.1 规范化诊治是综合治疗的前提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依然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但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方可获得佳的治疗效果,这也是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内容.2010年卫生部出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国家主管部门编纂的单一疾病的临床指导规范,对于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行政约束作用.比如对于直肠癌来说,肿瘤仅侵犯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部分直肠癌患者治疗采用局部切除术便已足够,而对于肿瘤已侵透肠壁同有肌层的患者来说,不仅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还需要辅以术前或术后的同步放化疗[5].因此规范化诊治应重视患者的临床分期及评估[6].

    作者:周海涛;周志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测序技术的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lncRNA分子被发现.lncRNA不仅作为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中介发挥作用,其在细胞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lncRNA通过染色体重塑、转录、转录后加工等多种途径参与调节基因表达.lncRNA调节异常与人类许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有望成为新型肿瘤诊断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靶点.近期研究提示,lncRNA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lncRNA领域近的研究成果并探讨lncRNA调节异常与肿瘤的关联.

    作者:宋尚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埃克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埃克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例,均口服单药盐酸埃克替尼,每次125 mg,每日3次,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24例患者中无完全缓解患者,部分缓解6例,病情稳定11例,病情进展7例,客观缓解率25.0% (6/24),疾病控制率70.8% (17/24);24例患者中有14例(58.3%)口服盐酸埃克替尼后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咳嗽、胸闷、气喘症状改善为明显.安全性方面,皮疹发生率20.8%,腹泻发生率12.5%,为Ⅰ~Ⅱ级不良反应;无患者因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盐酸埃克替尼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婷;鲍杨漪;江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早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未能行手术的早期肝细胞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对28例不宜行手术治疗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直径≤5 cm的HCC患者行伽玛刀治疗,以50%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100%,70%等剂量曲线覆盖PTV> 85%为计划要求,处方剂量3.8~6.1 Gy/次,6~8次,3次/周,2-3周内完成.用Kaplan Meier分析生存率.结果 完全缓解(CR)12例(42.8%),部分缓解(PR) 10例(35.7%),无变化(NC)5例(17.9%),进展(PD)1例(3.6%).总有效率(CR+PR)22例(78.6%).6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92.9%、82.1%和77.3%.结论 伽玛刀对早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较小.当患者不宜行手术或拒绝手术时,低分次、高剂量伽玛刀治疗是早期HCC局部治疗的好选择.

    作者:陈磊;徐子海;许春本;朱超华;李博;农艳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热疗组30例,常规介入组30例)治疗前后血清8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血清8种细胞因子(IL-17、IL-10、IFN-γ、IL-8、IL-1β、IL-6、IL-1α、TNF-α)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介入热疗组IL-17水平降低伴有IL-10水平升高,而常规介入组未出现明显变化,血清IL-17和IL-10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热疗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介入组(73.3%vs56.7%,P<0.05).结论 介入热化疗栓塞能使血清IL-17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能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志强;陈健;刘正丽;黄志成;王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肾上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笔者曾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 男性,67岁,因左侧腰部酸痛伴左上腹牵涉痛20余天,无发热及尿路刺激症状,B型超声提示左肾上腺肿瘤,于1997年6月18日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医院.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1℃,心率80次/分,血压18.4/11.3 kPa(138/85 mmHg),精神较软弱,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无压痛,肝脏、脾脏触诊无肿大,左侧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和血电解质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肾素、血管紧张素及皮质醇、醛固酮、儿茶酚胺正常.

    作者:俞晓峰;王伟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直肠全系膜切除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概念及应用

    上世纪80年代,英国Heald教授[1]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概念,显著降低了直肠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远期生存.近30年来,TME原则在直肠癌外科治疗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及推广,目前已被视为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规范化术式并获得广泛应用[2].在直肠癌外科学飞速发展的同时,结肠癌外科手术治疗因其标准不统一,治疗效果始终未有明显突破.为提高手术质量,改善结肠癌患者预后,2008年德国Hohenberger教授[3]首次提出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概念,清晰地定义了结肠癌手术入路的解剖层次和淋巴结清扫范围,降低了局部复发,掀起全世界范围重视结肠手术质量的新纪元,为结肠癌规范化手术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结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概念、技术要点及发展现状的总结,旨在与同道探讨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及其推广价值.

    作者:胡俊杰;周志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外科治疗应坚持肿瘤治疗原则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3、4位.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23万和60万[1].2013年报道美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60%,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0%、70%和10%[2].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并未建立结直肠癌的大规模普查制度,进展期患者仍是结直肠癌外科医师的主要诊治对象.外科治疗是早中期结直肠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中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医师是结直肠癌诊治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正确认识外科治疗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及严格遵循肿瘤治疗原则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征;周志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自Adachi等[1]1994年首例报道以来,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约200余例.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命名之后,国内近5年报告BPDC不足20例.现报道1例BPDC患者的临床特点、皮肤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骨髓和外周血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检查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熟悉BPDC肿瘤细胞起源、临床特征、瘤细胞免疫表型、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贝克;陈桂玲;张茂功;齐云晓;董欣;穆雅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代谢指标PICP、β-CTx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目的 探讨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arboxyl-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1 procollagen,PIC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测定5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PICP和β-CTx,比较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并进行随访.结果 5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临床获益组36例,治疗3月后PICP和β-CTx明显下降(P=0.016,P=0.001);病情进展组20例,治疗3月后PICP和β-CTx有所升高(P=0.008,P=0.042).临床获益组中20例患者骨代谢指标先于影像学检查提示临床治疗有效.结论 PICP和β-CTx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评价疗效的辅助指标.

    作者:宋斌斌;李侠;杨新妹;陈慧;周强;江一鸣;王爱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