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蔡少芳;潘莹
目的:观察益脉降压胶囊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口服益脉降压胶囊和卡托普利,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FBG无显著差异(P>0.05),FPI、TNF--α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与其治疗前比较,FBG无明显变化(P>0.05),FPI、TNF-α显著降低(P<0.01或P<0.05),ISI显著高于(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PI、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I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FPI与TNF-α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指标.
作者:段学忠;李猷河;蔡新吉;杨丁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因缺乏特征性体征,诊断较为困难,易被忽略.为了提高诊疗效果,根据Bogduk对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学研究,通过对130例临床资料的分析,对其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手法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对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临床症候群深入认识,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其二,中医手法治疗,具有有效性、持续性、可补性三大优势;其三,深化对颈椎小关节形态学的三维研究,为手法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提供必要保证.
作者:王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针灸机理、针灸疗效和基因针治疗疾病等方面,对针灸应用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及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某些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虽然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两者结合将会揭示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作者:沈梅红;李忠仁;张春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种.发病原因不明,许多专家认为:与EB病毒、逆转录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密切相关.研究认为B19引起慢性关节炎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其主要为T细胞、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HSPS)介导的免疫损伤.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疗效,深入研究其病因病机,必将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启希望之门.
作者:金明秀;于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报告了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散寒、除湿止痛,接骨续筋之法,突出了把散剂通过自热技术发热,使敷药的药力渗透到伤痛内部,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使其提高疗效的原理,研制出通络活血热敷灵治疗骨伤疾病360例,对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后疼痛及风寒湿痹所致肢体疼痛等症均取得明显疗效.笔者近3年来通过用此热敷灵外敷贴疼痛部位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增生及肿痛、风寒湿痹所致的疼痛,并进行疗效观察,除7例效果欠佳外,治愈好转率达98.06%,经6个月至一年的随访,效果确切、稳定.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
作者:喻永光;唐大军;喻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脂代谢异常,这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发病基础.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对血脂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调理三焦法辨证施治,采用五苓散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34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乐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施行开颅术后的各个阶段,除了表现发热、嗜睡等症状外,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脘腹胀满、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际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温病条辨>中的邪正合治观,贯穿于温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吴鞠通组方常邪正兼顾,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邪正合治观,即治上然,祛邪为主,预护其虚;治中焦,扶正与祛邪并重;治下焦,以扶正为主,兼顾余邪.
作者:雷云霞;刘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研究近视复明丸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以近视复明丸配合双星明眼液治疗假性近视和低度近视患者并以增光片配合双星明眼液和单用双星明眼液对照;以近视复明丸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患者,并以维生素AD胶丸对照,结果,治疗组在视力提高,屈光度及眼轴控制,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潜时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近视复明丸可治疗假性近视,恢复至正常,对低度近视可明显改善视力及延缓眼轴和屈光度的发展,对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可改善视力,延缓眼轴进展.
作者:喻干龙;彭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胃部痞塞、胃痛、反酸、呃气、泄泻,往往加重病情或成为发作的诱因,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顾护胃气应贯穿于心血管治疗的始终.指出:在治疗心血管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其一,掌握适应症;其二,中病即止;其三,使用反结法.认为病人注意饮食宜忌亦相当重要.
作者:王振涛;史小青;朱明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探讨电针合柴葛解肌汤治疗胆管结石的机理,通过对5条健康家犬正常、针刺及口服柴葛解肌汤后胆汁流量、俄蒂氏括约肌张力数据测定,经统计学处理,胆汁流量P>0.05,无显著差异,俄蒂氏括约肌张力P<0.05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期门、日月穴,使俄蒂氏括约肌张力显著下降,而口服柴葛解肌汤加强了这一作用.依据实验结果对5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排石效果.
作者:宋继刚;李广林;彭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高脂血症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松龄血脉康胶囊+绞股兰总甙胶囊安慰剂)和对照组(绞股兰总甙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安慰剂)各25例,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后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TC-HDL-C/HDL-C)血脂含量测定.结果:治疗高血脂总疗效为80.0%,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C、TG、HDL-C、LDL-C、VLDL-C及TC-HDL-C/H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是一种安全的、疗效可靠的、适合长期服用的降血脂药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恒和;郑颖;张聪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温通汤由活血化瘀药配伍温里散寒药组成.经初步应用于临床,并与对照组桂枝茯苓丸进行比较,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3.3%,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刘淑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于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用抗澳转阴汤合α-2b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并随机与小柴胡汤联合干扰素治疗72例对比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星;李力强;宾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垂体-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作者:林雪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淋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古今分类亦不一致.据阮诗玮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淋证尝试性辨证论治探析,并总结临床上应用方便的淋证分类即辨证论治法.淋证的病因病机病性复杂.如病因有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年老体弱,郁怒伤肝,久病生瘀.病机有湿热、脾虚或肾虚,气虚或血虚,气滞膀胱或瘀热互结.于是导致同一气、血、膏石、热淋均有虚实之分.因此历代医家对此分变不一.如果能在临床上把握病机,进行分类则简明扼要.如辨湿热来源、辨虚的病位、辨气血的虚滞、辨体质的差异则可总领气、血病、石、热、瘀淋的辨治,做到有条不紊地指导上方用药.
作者:许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不同炮制品中总蒽醌的含量.结果:盐灸虎杖、姜炙虎杖中总蒽醌的含量较高.提示:不同炮制方法、辅料、温度、时间对虎杖中总蒽醌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江海燕;蔡少芳;潘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相关论述启发下,探讨了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认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成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纳药法,亦称塞法,是指将药物研末或捣烂,以纱布、丝帛等包裹之,或将药粉制成各种剂型,塞入耳、鼻、阴道、肛门等体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纳法用于妇人带下、阴吹、上焦寒湿等多种病变,这种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给药方法,药专力宏,在临床上久用不衰.
作者:张苏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笔者近2年来,采用长强穴注射,用于缓解肛裂疼痛,达到治愈的目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106例肛裂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全部治愈,无复发,现临床报告如下:
作者:毕素英;杨相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