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颖
心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胃部痞塞、胃痛、反酸、呃气、泄泻,往往加重病情或成为发作的诱因,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顾护胃气应贯穿于心血管治疗的始终.指出:在治疗心血管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其一,掌握适应症;其二,中病即止;其三,使用反结法.认为病人注意饮食宜忌亦相当重要.
作者:王振涛;史小青;朱明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退热合剂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降低小鼠仙台病毒性肺炎的肺指数及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体外抗病毒实验证明,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比.
作者:王秋;方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相关论述启发下,探讨了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认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成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拟祛瘀利浊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观察,设治疗组(祛瘀利浊汤)78例,对照组(前列康片)30例,疗程2个月.结果表明治疗组痊愈率35.9%,总有效率89.7%;对照组痊愈率20%,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出瘀浊阻滞精室为CP的病机核心,其亦为CP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治疗上以祛瘀利浊为基本治则贯穿于CP的治疗的整个过程,并探讨了祛瘀利浊法治疗CP的机理.
作者:夏智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磁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并发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症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肥胖指标及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具有减肥效应的同时,在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胆固醇(T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张丽;李东书;盛丽;蒋中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施行开颅术后的各个阶段,除了表现发热、嗜睡等症状外,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脘腹胀满、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际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以方论证的方法,探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承气汤攻下法治疗谵语的机理,领会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三急下证的原因.指出对三急下证的理解必须与承气汤的运用互相融会贯通,才能掌握运用的要点.
作者:张国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淋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古今分类亦不一致.据阮诗玮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淋证尝试性辨证论治探析,并总结临床上应用方便的淋证分类即辨证论治法.淋证的病因病机病性复杂.如病因有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年老体弱,郁怒伤肝,久病生瘀.病机有湿热、脾虚或肾虚,气虚或血虚,气滞膀胱或瘀热互结.于是导致同一气、血、膏石、热淋均有虚实之分.因此历代医家对此分变不一.如果能在临床上把握病机,进行分类则简明扼要.如辨湿热来源、辨虚的病位、辨气血的虚滞、辨体质的差异则可总领气、血病、石、热、瘀淋的辨治,做到有条不紊地指导上方用药.
作者:许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测零号乾坤胶囊配合化疗对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61例初治缓解后复发的MM病例随机分组,观测组给予COAP方案化疗,同时口服零号乾坤胶囊;对照组给予COAP方案化疗.结果:观测组CR率90%,有效率(CR+PR)100%,2年无病生存率83.3%,2年总生存率90%;对照组CR率51.6%,总有效率87.1%,2年无病生存率45.2%,2年总生存率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零号乾坤胶囊对提高复发性MM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桂;王建增;夏素萍;牛景月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科自1998年6月~1999年12月,用头针配定眩汤治疗梅尼埃病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素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进行研究.指出,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非能医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同时对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关于脉结代、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作了阐述.认为,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佳,对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病及高血压之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作者:柯雪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通腑化痰法(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0例)应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2组均治疗5周.观察2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质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治疗组治疗5周平均血肿吸收量34.6±2.3ml,对照组为26.5±1.9ml,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DL显著升高(P<0.01),LDL明显降低(P<0.05),TC、TG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5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2±1.3分,较对照组25.5±1.5分显著降低(P<0.01),证明中风星蒌通腑胶囊能降低脑水肿、促进血肿溶解液化、吸收和病灶修复、再建.结论:通腑化痰法能减轻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而且还可控制脂代谢紊乱,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缓解症状,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敏;王新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探讨电针合柴葛解肌汤治疗胆管结石的机理,通过对5条健康家犬正常、针刺及口服柴葛解肌汤后胆汁流量、俄蒂氏括约肌张力数据测定,经统计学处理,胆汁流量P>0.05,无显著差异,俄蒂氏括约肌张力P<0.05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期门、日月穴,使俄蒂氏括约肌张力显著下降,而口服柴葛解肌汤加强了这一作用.依据实验结果对5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排石效果.
作者:宋继刚;李广林;彭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root dropping Pill)是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中医传统理论采用现代药学新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高效、速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通过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洁;林杰;李征;黄晓敏;曹永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研究近视复明丸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以近视复明丸配合双星明眼液治疗假性近视和低度近视患者并以增光片配合双星明眼液和单用双星明眼液对照;以近视复明丸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患者,并以维生素AD胶丸对照,结果,治疗组在视力提高,屈光度及眼轴控制,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潜时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近视复明丸可治疗假性近视,恢复至正常,对低度近视可明显改善视力及延缓眼轴和屈光度的发展,对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可改善视力,延缓眼轴进展.
作者:喻干龙;彭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常见、多发病.临床表现亦错综复杂,在临床辨证中,也较为棘手.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无论患者在症状上属哪一脏腑为主,辨证均当以肾虚为本.治疗上,补肾兼顾其标,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作者:张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糖尿病(DM)是脑血管病(CVD)的独立危险因素,DM合并CVD是非DM的4~10倍,其中88%为脑梗塞.DM患者3.6%~6.2%发生脑梗塞,发病因素与高血糖、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流变性异常、高粘滞血症有关,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严密的监测是防治的基础,严格控制血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控制血压,控制高粘滞血症及中药活血化瘀的应用是有效的防治手段.
作者:牟吉荣;徐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纳药法,亦称塞法,是指将药物研末或捣烂,以纱布、丝帛等包裹之,或将药粉制成各种剂型,塞入耳、鼻、阴道、肛门等体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纳法用于妇人带下、阴吹、上焦寒湿等多种病变,这种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给药方法,药专力宏,在临床上久用不衰.
作者:张苏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探讨脾主卫外功能的实质,从五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脾虚证消化道保护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1.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减低;2.胃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状态较差;3.肠道菌群失调;4.胃肠激素中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下降,生长抑素亢进;5.自由基在胃粘膜异常增高.展望:胃肠道作重要免疫器官,弄清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内T细胞亚群,尤其是B细胞的改变并结合全身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的本质.
作者:王文波;谢湘峰;程艳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将慢性心衰早中晚三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分析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而探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得出心衰初期中医多属气阴两虚,以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为主;心衰中期以气虚血瘀痰阻多见,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心衰晚期以心肾阳虚,阳气虚脱,血瘀痰凝水泛为主,存在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构的改变.
作者:张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