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笔者近2年来,采用长强穴注射,用于缓解肛裂疼痛,达到治愈的目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106例肛裂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全部治愈,无复发,现临床报告如下:
作者:毕素英;杨相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风眩为本虚标实证,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涉及心、脾,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治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属风痰闭阻清窍,阻滞舌本脉络.其中,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
作者:王永炎;郭蓉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是诸多恶性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失去手术时机的恶性肿瘤及转移性恶性肿瘤姑息治疗,而对于某些类别的恶性肿瘤,放疗已成为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贺西征;卢乐萍;尹富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5(IL-5)对嗜酸粒细胞(EOS)的诱导作用及雷公藤对其的抑制,从而探讨雷公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制备的EOS加入IL-5及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同培养,以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IL-5诱导EOS存活的作用.结果:大于5pg/ml水平的IL-5明显提高EOS的存活,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雷公藤内酯醇抑制EOS的存活从50nmol/L开始,1000nmolL抑制作用强,而当IL-5浓度为1000pg/ml或更高时,其诱导的EOS存活不能被任何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所抑制.结论:IL-5能够诱导EOS的存活,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IL-5对EOS的诱导作用,可能在哮喘抗炎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红军;安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新疆赤芍进行理化分析研究.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法对新疆赤芍进行定性分析,考查不同提取方法对新疆赤芍乙醇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图的影响,优化提取方法;采用紫外光谱组法测定新疆赤芍四种提取液的紫外光谱图.结果:新疆赤芍的TLC、紫外光谱图具有明显特征.结论:TLC、紫外光谱组法可作为控制新疆赤芍内在质量的指标之一.
作者:田树革;周晓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胃部痞塞、胃痛、反酸、呃气、泄泻,往往加重病情或成为发作的诱因,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顾护胃气应贯穿于心血管治疗的始终.指出:在治疗心血管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其一,掌握适应症;其二,中病即止;其三,使用反结法.认为病人注意饮食宜忌亦相当重要.
作者:王振涛;史小青;朱明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退热合剂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降低小鼠仙台病毒性肺炎的肺指数及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体外抗病毒实验证明,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比.
作者:王秋;方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研究近视复明丸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以近视复明丸配合双星明眼液治疗假性近视和低度近视患者并以增光片配合双星明眼液和单用双星明眼液对照;以近视复明丸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患者,并以维生素AD胶丸对照,结果,治疗组在视力提高,屈光度及眼轴控制,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潜时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近视复明丸可治疗假性近视,恢复至正常,对低度近视可明显改善视力及延缓眼轴和屈光度的发展,对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可改善视力,延缓眼轴进展.
作者:喻干龙;彭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脉降压胶囊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口服益脉降压胶囊和卡托普利,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较健康对照组FBG无显著差异(P>0.05),FPI、TNF--α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与其治疗前比较,FBG无明显变化(P>0.05),FPI、TNF-α显著降低(P<0.01或P<0.05),ISI显著高于(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PI、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I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FPI与TNF-α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指标.
作者:段学忠;李猷河;蔡新吉;杨丁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针灸机理、针灸疗效和基因针治疗疾病等方面,对针灸应用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及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某些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虽然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两者结合将会揭示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作者:沈梅红;李忠仁;张春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作者:谭春雨;徐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应用意念调息功法对56例阴虚、阳虚患者进行气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关证候,以及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Pc(血小板)、IgG、IgA、IgM(免疫球蛋白G、A、M)、C3与CD3(T细胞总数)、CD4、CD8(T细胞亚群)等血液学、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全部56例慢性病患者由真气运行创始人李少波教授亲自指导练习静功五步法,取坐位,用耳留意呼吸,意念自然相随,避免刻意促使呼吸运动的频率与幅度增大或减小,使呼吸节律处于生物学稳态后,调息凝神,摒弃杂念,使大脑皮层意识集中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处,每天练功2次,每次1h.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取坐位,每次1h,每天2次,限制其体位,但不限制或诱导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活动.结果:观察了真气意念调息功法对不同阴虚证、阴虚证治疗前后血液学与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对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意念调息功法对于阴虚、阳虚患者的相关血液学与免疫学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真气意念调息是一种良好的强身健体和促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体育疗法.
作者:刘家骏;明海霞;李生财;刘健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反复性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6例,孕前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次,每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用,连服7天,共3~6个月,同时应用避孕套,停药后受孕.一旦确诊妊娠,即给黄体酮20~40mg/日,肌肉注射;HCG 2000u,隔日1次,肌肉注射,至孕3个月后渐减量停药.配合中医治疗,孕前中医辨证分型以基本方(毓麟珠、自拟加味逍遥散)加减.孕期中医辨证分型以基本方(自拟补肾固胎饮,自拟养血安胎汤)加减,服药3~5个月.对照组20例,孕前均单纯用上述西药治疗.结果:抗体转阴率:治疗组77.7%,对照组25.0%(P<0.01);保胎成功率:治疗组55.9%,对照组1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丽慧;赵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龙胆泻肝汤是临床中常用方剂,由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近十余年来,诸多医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兹就有关应用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刘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施行开颅术后的各个阶段,除了表现发热、嗜睡等症状外,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脘腹胀满、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际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通腑化痰法(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0例)应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2组均治疗5周.观察2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质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治疗组治疗5周平均血肿吸收量34.6±2.3ml,对照组为26.5±1.9ml,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DL显著升高(P<0.01),LDL明显降低(P<0.05),TC、TG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5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2±1.3分,较对照组25.5±1.5分显著降低(P<0.01),证明中风星蒌通腑胶囊能降低脑水肿、促进血肿溶解液化、吸收和病灶修复、再建.结论:通腑化痰法能减轻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而且还可控制脂代谢紊乱,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缓解症状,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敏;王新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常见、多发病.临床表现亦错综复杂,在临床辨证中,也较为棘手.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无论患者在症状上属哪一脏腑为主,辨证均当以肾虚为本.治疗上,补肾兼顾其标,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作者:张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也是针灸治疗的根本法则.特别是在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使其治法合理,取穴精当,手法适宜,也才能作到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李荷英;刘世琼;骆文郁;姜文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作者:邓铁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补益脾胃、升提阳气的经典方.笔者近年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腰骶部劳损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鲍进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