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位良;胡节惠;王久源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垂体-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作者:林雪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也是针灸治疗的根本法则.特别是在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使其治法合理,取穴精当,手法适宜,也才能作到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李荷英;刘世琼;骆文郁;姜文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相关论述启发下,探讨了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认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成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反复性早期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6例,孕前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次,每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用,连服7天,共3~6个月,同时应用避孕套,停药后受孕.一旦确诊妊娠,即给黄体酮20~40mg/日,肌肉注射;HCG 2000u,隔日1次,肌肉注射,至孕3个月后渐减量停药.配合中医治疗,孕前中医辨证分型以基本方(毓麟珠、自拟加味逍遥散)加减.孕期中医辨证分型以基本方(自拟补肾固胎饮,自拟养血安胎汤)加减,服药3~5个月.对照组20例,孕前均单纯用上述西药治疗.结果:抗体转阴率:治疗组77.7%,对照组25.0%(P<0.01);保胎成功率:治疗组55.9%,对照组1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丽慧;赵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胃部痞塞、胃痛、反酸、呃气、泄泻,往往加重病情或成为发作的诱因,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顾护胃气应贯穿于心血管治疗的始终.指出:在治疗心血管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其一,掌握适应症;其二,中病即止;其三,使用反结法.认为病人注意饮食宜忌亦相当重要.
作者:王振涛;史小青;朱明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组方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小鼠Lewis肺癌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药组方、替加氟生理盐水对各组肿瘤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并测定各组小鼠的皮下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中药组方治疗组的皮下瘤重,cyclinD1标记指数和PCNA标记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且抑瘤率为43.09%,与替加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组方能有效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细胞cyclinD1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生长.
作者:张维彬;梁朝晖;石灵春;谭敏;何青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温通汤由活血化瘀药配伍温里散寒药组成.经初步应用于临床,并与对照组桂枝茯苓丸进行比较,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3.3%,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刘淑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颜德馨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复杂,适合膏方大方图治.他认为,膏方不惟补法一途,制订膏方首当重视辨证论治,而从调畅气血为贵,用药则要动静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膏方,他擅用气血双调,温通阳气、运脾化痰三法.尤其当患者病机复杂时,应在膏方中综合运用三法.并举典型膏方医案,以作说明.
作者:邢斌;赵昊龙;张保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草、姜(生姜、干姜)、枣看似平凡,却是仲景极为常用之品,使用频次俱在前10位之内.运用得法,可增疗效.其配伍规律值得研究,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作者:叶进;沈庆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作者:谭春雨;徐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龙胆泻肝汤是临床中常用方剂,由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近十余年来,诸多医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兹就有关应用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刘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探讨脾主卫外功能的实质,从五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脾虚证消化道保护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1.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减低;2.胃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状态较差;3.肠道菌群失调;4.胃肠激素中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下降,生长抑素亢进;5.自由基在胃粘膜异常增高.展望:胃肠道作重要免疫器官,弄清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内T细胞亚群,尤其是B细胞的改变并结合全身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的本质.
作者:王文波;谢湘峰;程艳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风眩为本虚标实证,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涉及心、脾,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治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属风痰闭阻清窍,阻滞舌本脉络.其中,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
作者:王永炎;郭蓉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肾衰散治疗慢性肾衰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将56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结果表明,肾衰散治疗慢性肾衰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慢性肾衰患者血尿素氮的影响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恶心、呕吐、乏力、皮肤瘙痒症状,可降低血尿素氮水平.该方疗效可靠,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作者:徐军建;王乾;邰迎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血脂、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变化以及肝脏超微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体重50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酚氟拉明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能量、高脂肪饲料,4周模型成功后,治疗组开始药物防治,8周后检测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SOD、OX-LDL的水平,并取大鼠肝脏作电镜病理切片.结果:中药组TC、TG、LDL、OX-LD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SOD、HDL未见明显升高,肝脏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营养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状态,降低脂质过氧化损害.
作者:何丽;郭盛;刘昌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从针灸机理、针灸疗效和基因针治疗疾病等方面,对针灸应用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及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某些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虽然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两者结合将会揭示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作者:沈梅红;李忠仁;张春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穿琥宁注射液具有明显解热、消炎作用.是穿心莲内脂在吡啶中与琥珀酸酐反应而研制的水溶性针剂.能抑制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促使消炎退热,促进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并能在炎症初期发挥作用,抑制炎症发展.
作者:陈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5(IL-5)对嗜酸粒细胞(EOS)的诱导作用及雷公藤对其的抑制,从而探讨雷公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制备的EOS加入IL-5及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同培养,以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IL-5诱导EOS存活的作用.结果:大于5pg/ml水平的IL-5明显提高EOS的存活,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雷公藤内酯醇抑制EOS的存活从50nmol/L开始,1000nmolL抑制作用强,而当IL-5浓度为1000pg/ml或更高时,其诱导的EOS存活不能被任何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所抑制.结论:IL-5能够诱导EOS的存活,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IL-5对EOS的诱导作用,可能在哮喘抗炎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红军;安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通腑化痰法(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0例)应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2组均治疗5周.观察2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质蛋白(LDL)、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治疗组治疗5周平均血肿吸收量34.6±2.3ml,对照组为26.5±1.9ml,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DL显著升高(P<0.01),LDL明显降低(P<0.05),TC、TG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5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2±1.3分,较对照组25.5±1.5分显著降低(P<0.01),证明中风星蒌通腑胶囊能降低脑水肿、促进血肿溶解液化、吸收和病灶修复、再建.结论:通腑化痰法能减轻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而且还可控制脂代谢紊乱,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缓解症状,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敏;王新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简称TAO)是中青年男性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致残率高,且难以治愈.笔者从1998年6月~2001年6月共选择3期TAO患者12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子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