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血化瘀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血脂、脂质过氧化损害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何丽;郭盛;刘昌玉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脂质过氧化, 肥胖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血脂、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变化以及肝脏超微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体重50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酚氟拉明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能量、高脂肪饲料,4周模型成功后,治疗组开始药物防治,8周后检测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SOD、OX-LDL的水平,并取大鼠肝脏作电镜病理切片.结果:中药组TC、TG、LDL、OX-LD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SOD、HDL未见明显升高,肝脏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营养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状态,降低脂质过氧化损害.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树舌多糖GF对小鼠HepA瘤Rb基因表达的影响

    为探明树舌多糖GF对小鼠HepA瘤Rb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法来测定瘤组织中Rb蛋白含量,通过多媒体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树舌多糖GF组、猪苓多糖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即树舌多糖GF、猪苓多糖明显增强HepA瘤组织中Rb基因的表达;树舌多糖组与猪苓多糖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即树舌多糖GF更能显著增强Rb基因表达,优于猪苓多糖.因此可初步认为,作用于抑癌基因Rb并使之表达增强,是树舌多糖GF抗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庆梅;刘丽波;潘洪明;于英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温通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临床观察

    温通汤由活血化瘀药配伍温里散寒药组成.经初步应用于临床,并与对照组桂枝茯苓丸进行比较,共观察60例,其中治疗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3.3%,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刘淑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口服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的机理及证治

    口服药流产,目前虽然广泛应用,但其弊端是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偏长(平均14天左右),甚者长达2~3个月,发现有个别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病案报道.西医常用缩宫素、丙酸睾丸酮、避孕药、雌激素等药治疗.中医多以活血化瘀,如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失笑散为基本方,虽然在临床上取一些疗效,但无突破性进展.

    作者:石玲;曲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阮诗玮教授对淋证辨证论治撷菁

    淋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古今分类亦不一致.据阮诗玮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淋证尝试性辨证论治探析,并总结临床上应用方便的淋证分类即辨证论治法.淋证的病因病机病性复杂.如病因有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年老体弱,郁怒伤肝,久病生瘀.病机有湿热、脾虚或肾虚,气虚或血虚,气滞膀胱或瘀热互结.于是导致同一气、血、膏石、热淋均有虚实之分.因此历代医家对此分变不一.如果能在临床上把握病机,进行分类则简明扼要.如辨湿热来源、辨虚的病位、辨气血的虚滞、辨体质的差异则可总领气、血病、石、热、瘀淋的辨治,做到有条不紊地指导上方用药.

    作者:许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股动脉注射蕲蛇酶治疗Ⅲ期脉管炎120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简称TAO)是中青年男性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致残率高,且难以治愈.笔者从1998年6月~2001年6月共选择3期TAO患者12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子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通络活血热敷灵治疗骨伤骨病360例临床研究

    报告了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散寒、除湿止痛,接骨续筋之法,突出了把散剂通过自热技术发热,使敷药的药力渗透到伤痛内部,达到治疗骨伤疾病的目的,使其提高疗效的原理,研制出通络活血热敷灵治疗骨伤疾病360例,对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后疼痛及风寒湿痹所致肢体疼痛等症均取得明显疗效.笔者近3年来通过用此热敷灵外敷贴疼痛部位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增生及肿痛、风寒湿痹所致的疼痛,并进行疗效观察,除7例效果欠佳外,治愈好转率达98.06%,经6个月至一年的随访,效果确切、稳定.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

    作者:喻永光;唐大军;喻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的研究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风眩为本虚标实证,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涉及心、脾,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治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属风痰闭阻清窍,阻滞舌本脉络.其中,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

    作者:王永炎;郭蓉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近视复明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

    为研究近视复明丸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以近视复明丸配合双星明眼液治疗假性近视和低度近视患者并以增光片配合双星明眼液和单用双星明眼液对照;以近视复明丸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患者,并以维生素AD胶丸对照,结果,治疗组在视力提高,屈光度及眼轴控制,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潜时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近视复明丸可治疗假性近视,恢复至正常,对低度近视可明显改善视力及延缓眼轴和屈光度的发展,对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可改善视力,延缓眼轴进展.

    作者:喻干龙;彭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少阴三急下证与承气汤的运用简析

    以方论证的方法,探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承气汤攻下法治疗谵语的机理,领会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三急下证的原因.指出对三急下证的理解必须与承气汤的运用互相融会贯通,才能掌握运用的要点.

    作者:张国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伤寒论》研究札记

    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进行研究.指出,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非能医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同时对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关于脉结代、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作了阐述.认为,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佳,对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病及高血压之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作者:柯雪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胃痛45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针刺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之一,将82例胃痛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天枢、太中、脾俞、胃俞等穴;对照组37例,遵医嘱给予654-2、胃复安治疗.在基础治疗与有效的护理措施的配合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胃痛消失或减轻,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副作用发病率高;治疗组安全、方便、经济,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王莲英;孙宝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前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6例

    平前汤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补肾、温阳益气功效.运用平前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46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对患者症状、肛诊及前列腺液(EPS)检查等方面证实有明显治疗作用.提示:平前汤有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增生、调节免疫等作用.

    作者:杜位良;胡节惠;王久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作者:谭春雨;徐列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痹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60%~90%,治疗上尚缺乏有效手段和药物.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血痹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云芳;李喜凤;耿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灸与基因表达

    从针灸机理、针灸疗效和基因针治疗疾病等方面,对针灸应用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及艾灸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某些基因水平的调控作用.虽然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两者结合将会揭示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作者:沈梅红;李忠仁;张春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例析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也是针灸治疗的根本法则.特别是在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使其治法合理,取穴精当,手法适宜,也才能作到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李荷英;刘世琼;骆文郁;姜文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仲景方中草姜枣配伍规律评析

    草、姜(生姜、干姜)、枣看似平凡,却是仲景极为常用之品,使用频次俱在前10位之内.运用得法,可增疗效.其配伍规律值得研究,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作者:叶进;沈庆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症疫毒例案剖析

    [病案]党某某,女,27岁.1974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初病发热下痢,3日后因休克即夜送至县医院抢救,翌日上午8时休克得到纠正.下午4时起,突又高热,神识昏迷,经省与地区传染病院多次会诊,采用多种西药治疗无效,已历21天,经病房患者推荐,始邀余诊治.

    作者:王绵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真气意念调息对人体血液学与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应用意念调息功法对56例阴虚、阳虚患者进行气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关证候,以及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Pc(血小板)、IgG、IgA、IgM(免疫球蛋白G、A、M)、C3与CD3(T细胞总数)、CD4、CD8(T细胞亚群)等血液学、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全部56例慢性病患者由真气运行创始人李少波教授亲自指导练习静功五步法,取坐位,用耳留意呼吸,意念自然相随,避免刻意促使呼吸运动的频率与幅度增大或减小,使呼吸节律处于生物学稳态后,调息凝神,摒弃杂念,使大脑皮层意识集中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处,每天练功2次,每次1h.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取坐位,每次1h,每天2次,限制其体位,但不限制或诱导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活动.结果:观察了真气意念调息功法对不同阴虚证、阴虚证治疗前后血液学与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对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意念调息功法对于阴虚、阳虚患者的相关血液学与免疫学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真气意念调息是一种良好的强身健体和促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体育疗法.

    作者:刘家骏;明海霞;李生财;刘健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思超;王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