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民族药余甘子的急性毒理与药效学研究

李萍;林启云;谢金鲜;李爱媛;谢彬

关键词:余甘子, 急性毒理, 药效学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余甘子抗肝损伤的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理.方法:一是观察余甘子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二是采用四氯化碳(CCl4)一次性腹腔注射(ip)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肝糖元水平,计算肝脏系数,并作病理学观察.结果:①余甘子水提物的LD50为35.16±2.5g/kg.②余甘子水提物各剂量组均可降低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ALP的活性及肝脏系数,并能增加肝糖元含量,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余甘子水提物对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该药口服安全,毒性极小.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治疗纂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静脉放血、化疗、干扰素等来减少血容量和抑制骨髓增殖.疗效一般、且副作用大.祖国医学采用清肝泻火、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治则,选用相应的方剂和药物,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发现中医治疗,短期疗效较好,但易复发.

    作者:马东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五更泄的辨证施治集要

    五更泄始见<寿世保元>,又称晨泄、瀼泄.指黎明前作泄.五更泄是临床常见的病,以其泻在五更而得名,故又以晨泄名之.患者常见晨起腹泻、腹痛,泻后痛减,深以为苦.一般中医认为是肾阳虚衰而致,治以四神丸加减,其疗效却往往不尽人意.通过临床观察及翻阅文献,发现其病机复杂,笔者不揣浅陋,对1985年以来的有关文献,作一探讨,希有益于临床.

    作者:韩勇;宋言壮;袭开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糖尿病下肢疼痛的病因及证治特色探析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疼痛可由多种因素、多科疾病所引起.为了及时诊断,采用针对性治疗,笔者对常见的可引起糖尿病人下肢疼痛的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症状、体征)及中医治疗特点进行了论述.

    作者:高齐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葫芦科植物合子草致突变抗突变效应的研究

    本研究以C57纯种小鼠骨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微核(MN)为指标,对合子草提取物进行致变、抗变测试,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合子草提取物以SCE、MN为指标均无致变效应;提取物以MN为指标均有抗变效应;以SCE为指标水提取物低剂量组(5g/kg)无抗变效应,而高剂量组(8.75g/kg、12.5g/kg)均有抗变效应;乙醇提取物则无抗变效应.

    作者:吴启南;王明艳;王永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五脏与皮肤衰老的机制探源

    衰老是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体皮肤的衰老,特别是经常裸露的面部皮肤的衰老是整个机体易察见的外部表现.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千百年来在人们与各种恶疾顽症抗争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养生驻颜抗衰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作者:于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脾胃病的辨证分型施治旨要

    人以后天脾胃中元气为本,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胃之精输布,故脾胃是四脏生理功能活动之中心,以脾胃为枢纽,脾胃之气一虚,抗病之力减弱,则五脏受病,现将脾胃病,辨证施方探要如下.

    作者:尤荣辑;殷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复方山芪颗粒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8例分析

    复方山芪颗粒剂具有抗菌消炎,解痉止痛,溃疡修复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方面,更为突出.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溃疡性肠炎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而且有助于恢复机体免疫平衡状态.

    作者:李有田;洪英杰;李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思路简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从六个方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作为论述,即:明确中医病名范畴;重视病因特点;动态把握病机规律;明辨病位病性;标本兼顾确立治则;合理选用中西药,规范科研选题.指出把握标本缓急,抓住主证,顾及兼证,正确定理好邪正关系,切不可混淆邪正的主次地位,一味地扶正或祛邪.

    作者:董彦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两地汤食疗并用治疗虚热型月经先期38例

    笔者自2000年7月起,以两地汤加减配合食疗,防治虚热型月经先期38例,并与知柏地黄丸治疗组38例作对照,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兹介绍如下:

    作者:郑怡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药制剂乳立安替代性激素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乳腺增生病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应用中药复方制剂乳立安胶囊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测定雌二醇(E2)孕酮(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乳立安胶囊临床试验有效率97%,治疗后E2明显下降、P上升、E2/P比值缩小,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讨论:中药复方制剂替代性激素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对症多靶点的优势.

    作者:危小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骨架型缓控释片剂研究发展态势

    骨架型片剂是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组成,因具有开发周期短,生产工艺简易适于大生产;释药性能良好,服用方便的特点,愈来愈被医药行业所重视,研发种类也愈来愈多.本文参考近10年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新型骨架片、异形骨架片及骨架型制剂溶出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中药骨架缓控释制剂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燕南;程怡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张从正论治疑难杂证特色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代表作<儒门事亲>,全书共十五卷,详记汗下吐三法理论和各种病症的论治经验.张氏治法独特,所载医案大多为疑难杂证,疗效颇佳.为此,笔者兹将其治疑难病证经验分析于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林慧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通淋煎剂左氧氟沙星并用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

    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疾病.糖尿病并发尿潴留,高尿糖环境为细菌入侵、滋生、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1],所以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笔者自2000年6月~2001年7月应用中药复方制剂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镁;田正阳;张兰;武明东;郑曙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从肝论治咳喘七法浅析

    肝咳属五脏咳之一.<素问·咳论>中已有论述,后世医家对此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都有进一步的阐发.本文综合近十五年来文献报道,结合古代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将肝咳证治归纳为治肝之用和治肝之体两大类别共七个证型.分别是肝郁气滞,木火刑金,瘀血阻肺,木不疏土,肝风上扰,肝阳伏遏及肝肾阴亏.并就其病因病机,临床见证及治法方药作出归纳分析.

    作者:刘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温病条辨》久痢辨治初探

    通过对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治久痢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1.久痢扶正不忘驱邪;2.久痢治疗因人而制宜;3.久痢用药精选巧配.

    作者:李长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30例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例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例)与川芎嗪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即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强心、利尿、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川芎嗪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两组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用ZK-10C型计算机肺阻抗血流图检测仪及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某些参数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川芎嗪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33%和93.33%,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33.33%和6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4.65,P<0.05);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Q-B/B-Y比值、Q-BI、肺动脉平均压等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0.01);B-YI、P2-Y、Hs和α上升时间均有所增加;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除血沉、红细胞压积外,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李曼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痰火点雪》妙用童便探幽索微

    张从正治疗方法独特,<儒门事亲>医案大多为疑难杂证.从四个方面论述,即:脉证合参,详察病机,析误纠错,逆向思维,不囿陈说,综合图治,整体观念,知常达变.

    作者:邱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泻黄散临证应用三则举隅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系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所载之名方.笔者临床体会,泻黄散对于此类病症屡用屡验,且对伴随证也有立竿见影之效.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审证求因,正确把握适应证,执简驭繁,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结合三则有代表性的病例,对此进行讨论.

    作者:李方洁;刘国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364例分析

    小儿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口腔较常见粘膜病,具有传染性,多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滥用以及分娩产妇阴道感染等所致.本病发病率有增无减,尤其以基层农村多见,我科自1992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口腔念珠菌病36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黎;翟性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以六方分型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析

    慢性乙型肝炎是以发病率高,病变机理复杂,特异性治法少,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及恶变趋势而常令医者棘手.现代大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部分系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转化,多数由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亦有发病即是所谓的原发性慢性肝炎.笔者在研习古今有关中医文献,参阅现代一些实验研究,并从实践中探索出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六方,遂以肝复Ⅰ-Ⅵ号冠名,应之临证,今提出与同道商榷.

    作者:苏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