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国;胡晋红;蔡溱;黄瑾
1气滞血瘀症见胸闷、胸痛或心慌不适,或有憋气、短气、头晕,重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唇紫绀、身倦无力、动则加重,舌紫暗或有瘀点,脉迟缓、涩或结代.心电图表现常为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结性早搏,多有ST-T缺血征象等.
作者:江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149例,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62例.男84例,女65例,发病时间2~14天,平均7.2天,发病部位在三叉神经12例,颈丛神经6例,臂丛神经9例,胁间神经87例,腰骶神经25例.
作者:陈彩莲;张俊玲;李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司徒仪,女,生于1946年.广东省广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从事妇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5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4项.
作者:冉青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风病属常见病、多发病,为临床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致残率高,我院中风病专业组经过10多年来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精心筛选出疗效确切的名贵地道药材,协同中药制剂研究室,设计合理的制备工艺,制备出康复胶囊,在活血通络、提高患病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促进血肿吸收等方面收到很好效果.
作者:王东青;唐月荣;吕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辨证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0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安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崩漏是月经病的难证、重证.例举杨家林教授的两个习用方:举元寿胎乌茜汤和生脉二至乌茜汤,可见其治疗崩漏颇具特色.其一,慎审致病标本因果,辨治运筹帷幄之中.其二,益气清热化瘀,贯穿治疗始终.其三,根据年龄不同,侧重脏腑治疗.指出崩漏的主要病因是气虚、血热或血瘀,灵活运用治疗大法,以治因为本,并贯穿治疗始终,不可视果为因,本末倒置.
作者:李世梅;王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40例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常规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或硫氮唑酮,静滴硝酸甘油及肝素钠3~5天后静滴疏血通8ml/d,连用10天;对照组继续上述治疗10天.治疗组20例均有效.对照组2例无效(终发展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疏血通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吴英;崔哲;李振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1992年以来用针灸为主,配合自我按摩、贴压耳穴等综合疗法治疗面瘫3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闭经是病又是症,中医辨证有虚实之分.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数认为闭经虚多实少,主张温补.致使后世医家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病家亦惧服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加重病情.笔者临床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与扶正药物同用治疗本症,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黄祖亮;江秋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乳癌晚期,包括乳癌已经通过手术治疗后和不能手术治疗者,再通过放疗、化疗以后所产生的常见并发症,如先出现以饮食减少为主的肢体乏力精神萎靡;继则见白细胞急剧下降、贫血或全血减少;再则可有患侧肢水肿、全身浮肿和口干、烦躁乃至低热持续不退以及全身疼痛等,应用中医药辨治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姚玉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42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尧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裴正学教授,男,生于1938年.1961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著作有《血证论评释》、《大黄选》、《新编温病学》、《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等.
作者:李文福;薛文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六一散由黄芪、甘草按比例组成,临床用慢性溃疡,使溃疡愈合加快,效果较好.笔者其疗效的作用机理.
作者:李波;吴强国;张世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脂血症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始发因素.并且二者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心脑血管,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故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及防止血管内皮损伤,是改善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寻找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高稠粘状态的药物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以健脾益肾,祛痰利湿活血为治则,自拟活血降稠汤治疗高脂血症82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升降散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四药加米酒、蜂蜜为引组成,为清代名医杨粟山创制,载于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家父任国顺擅用本方治疗杂病,每获良效.现结合病案将其运用本方配合其它方药治疗杂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任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必经的病理环节,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引起肝纤维化并终导致肝硬化:即慢性活动性肝炎途径、脂肪性肝炎的途径、门脉区肝纤维化的途径和肝腺泡三区即小叶中心性肝纤维化.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形成通过不同途径,但也常兼有其它的途径[1].
作者:都广礼;武明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纤维化是多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病变部位是肺泡壁,亦波及细支气管领域,探讨补气通肺饮治疗肺纤维化低氧血症的机理.并将大鼠随机分组和给药,疗程为28天,分别于第7天和第28天处死动物,作形态学观察、肺组织羟脯氨酸、血清SOD和MDA、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提示补气通肺饮治疗后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明显减轻,并可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使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加.指出:补气通肺饮可通能过控制肺泡炎和减小弥散距离纠正肺纤维化低氧血症.
作者:韩镭;张天嵩;马君;赵子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王运铨教授,男,生于1934年.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学验皆丰.临床采取衷中参西,辨证辨病.针药结合为其治疗特点,对内、妇、儿科病有较高疗效.特别对心脑血管病、肝胆病,各种痛证、神经性耳聋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尤为擅长.合编《临床心身医学》一部.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
作者:王自斌;王晓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伤寒》主论外感;《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现对此作以概述,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
作者:谷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