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桑黄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

张万国;胡晋红;蔡溱;黄瑾

关键词:桑黄, 肝纤维化, 氨基酸转移酶, 透明质酸, 层粘蛋白
摘要:采用四氯化碳致肝损伤,结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肝纤维化,观察桑黄对大鼠血清酶谱、蛋白水平及胶原成分透明质酸和层粘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黄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和血清胶原成分含量.病理组织观察显示桑黄对肝细胞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化瘀法治疗闭经用药规律浅析

    闭经是病又是症,中医辨证有虚实之分.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数认为闭经虚多实少,主张温补.致使后世医家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病家亦惧服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加重病情.笔者临床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与扶正药物同用治疗本症,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黄祖亮;江秋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六一散对大鼠体表溃疡结缔组织增生机理研究

    六一散由黄芪、甘草按比例组成,临床用慢性溃疡,使溃疡愈合加快,效果较好.笔者其疗效的作用机理.

    作者:李波;吴强国;张世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拟前列康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0例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多为湿热壅阻、气血瘀滞.观察自拟前列康方治疗80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平均经4个疗程治疗,临床痊愈18.75%,显效32.50%,有效36.25%,总有效率87.50%.提示:自拟前列康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瑞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

    笔者自1995年3月以来用中药治疗溃疡结肠炎3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下:

    作者:傅海陆;卢艳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免疫调控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防治影响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成为肝硬化的必经的病理环节,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引起肝纤维化并终导致肝硬化:即慢性活动性肝炎途径、脂肪性肝炎的途径、门脉区肝纤维化的途径和肝腺泡三区即小叶中心性肝纤维化.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形成通过不同途径,但也常兼有其它的途径[1].

    作者:都广礼;武明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国中药医学会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桑黄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

    采用四氯化碳致肝损伤,结合高脂低蛋白饮食诱导肝纤维化,观察桑黄对大鼠血清酶谱、蛋白水平及胶原成分透明质酸和层粘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桑黄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和血清胶原成分含量.病理组织观察显示桑黄对肝细胞明显的保护作用,同时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张万国;胡晋红;蔡溱;黄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任国顺运用升降散治疗杂病四则举隅

    升降散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四药加米酒、蜂蜜为引组成,为清代名医杨粟山创制,载于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家父任国顺擅用本方治疗杂病,每获良效.现结合病案将其运用本方配合其它方药治疗杂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任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骨疏康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33例远期疗效观察

    观察骨疏康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33例,给药3个月,对显效的102例作了远期疗效追踪观察.其骨密度均值停药6个月为0.596±0.07g/cm2,2次复查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疗前的均值0.481±0.06g/cm2,远期疗效观察的102例中于停药6个月时,尚有18例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停药当时上升,其上升值》0.06g/cm2,临床症状方面如腰背痛、胫膝酸软、神疲乏力、性欲低下等症状,停药6个月时与停药当时比较无显著变化,但停药12个月后较停药当时有一些症状再度出现.

    作者:刘志伟;刚丕寰;尤田;蒋淑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柴胡汤应用与药理作用相应关系辨识

    综述临床应用大柴胡汤范围.分析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应关系.指出:大柴胡汤的各种临床疗效均有相应的药理作用基础,临床中恰当应用大柴胡汤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并提出了大柴胡研究应阐明的几个问题.

    作者:柳红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8例观察

    笔者近几年来用当归配五味子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8例,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曾振秀;罗惠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82例疗效分析

    高脂血症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始发因素.并且二者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心脑血管,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故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及防止血管内皮损伤,是改善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寻找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高稠粘状态的药物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以健脾益肾,祛痰利湿活血为治则,自拟活血降稠汤治疗高脂血症82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观察

    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40例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常规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或硫氮唑酮,静滴硝酸甘油及肝素钠3~5天后静滴疏血通8ml/d,连用10天;对照组继续上述治疗10天.治疗组20例均有效.对照组2例无效(终发展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疏血通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吴英;崔哲;李振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举要

    司徒仪,女,生于1946年.广东省广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从事妇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5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4项.

    作者:冉青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在发作期以攻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从近5年来各家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入手,在治疗上分为中药辨证施治、专方治疗以及针灸、穴位注射、外贴法等其它疗法三个方面,对近5年来有代表性的疗法作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病研究现状的不足及展望.指出,应集中临床行之有效的制剂,对其进行药理、毒理、药效学研究,从免疫、分子水平研究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华敏;孙其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辨证分型治疗

    1气滞血瘀症见胸闷、胸痛或心慌不适,或有憋气、短气、头晕,重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唇紫绀、身倦无力、动则加重,舌紫暗或有瘀点,脉迟缓、涩或结代.心电图表现常为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结性早搏,多有ST-T缺血征象等.

    作者:江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胃粘膜超微结构观察

    观察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的胃粘膜超微结构.Wistar雌性大鼠,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CAG造模采用交替饮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加免疫损伤法;脾虚造模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造模采用激怒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造模采用MTU饮用法.造模35周~45周.观察胃体腺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胃粘膜主细胞和壁细胞均有较明显损伤.肾虚CAG组程度严重.实验45周时,各实验组病变均较35周严重.对照组随实验期的延长,胃粘膜主细胞也出现病理改变,反映了增龄引起的改变.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的胃粘膜超微结构改变与证、病、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张宇鹏;徐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1世纪初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如何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构建具有中医药行业和学术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初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郑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罐治疗带状疱疹149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149例,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62例.男84例,女65例,发病时间2~14天,平均7.2天,发病部位在三叉神经12例,颈丛神经6例,臂丛神经9例,胁间神经87例,腰骶神经25例.

    作者:陈彩莲;张俊玲;李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在抗肿瘤中应用研究

    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带瘤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NK细胞、Th亚群及Ts亚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肿瘤患者则多会出现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下降,CD8+升高,IL-2R,IL-2,IFNr调节功能水平亦显著低下,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在中晚期病人或经过长期化疗或放疗的病人中尤为明显.手术、放疗、化疗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或失调[1].

    作者:牛芳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