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振吉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指出要为促进中医药在新世纪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 中医药发展
摘要: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医坛巨匠时振声教授学术贡献撷萃

    时振声教授对外感热病治疗融伤寒、温病于一炉,认为伤寒化热挟温即湿温.强调准确把握正邪的关系,特别是正虚邪实比较明显的疾病.总结治肾十三法,对顽固性肾病综合征的水肿长期不消者,指出要审证求因,注重调理气、血、水三者关系,阐发肾脏病的治疗规律,认为慢性病久治不愈时宜从胃进行论治,主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稳定应以扶正为主,也要兼顾邪实,为肾病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刘宏伟;王国栋;张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柴葛解肌汤源流证治用药考辨

    柴葛解肌汤系明代医家陶华所创,这首倍受后世医家推崇之名方,在理论上却存在着不少争议.笔者在重温伤寒学派、易水学派有关医家的论著后,对其制方之旨、主治病证及组方用药,有了新的看法,今不揣浅陋,陈述如下:

    作者:贾波;赖玉琴;张苏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通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

    探索通痹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并与雷公藤多甙片进行对比.通痹颗粒对AA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指出:通痹颗粒有活血祛风、散寒除湿、和解通脉之功能,可使半表半里之邪迅速得解,外感之风寒湿邪得除,痹阻之气得行,却无耗损之弊,对AA大鼠的治疗是通过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细胞免疫功能而起作用.

    作者:马骥;卢秉久;朱晓明;陶淑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体位性神经损伤三例例析

    周围神经损伤因体位不当导致神经干受压、神经功能丧失而发生一过性肢体瘫痪者并不多见.现将诊治的因劳动体位、睡卧势不当等原因发生神经干受压而致肢体瘫痪病案3例报告如下:

    作者:董文毅;傅景兰;傅景兰;丁涛;吴操;樊丽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附子理中汤择时用药对脾阳虚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采用苦寒泻下加饥饱失常法塑造脾阳虚家兔模型,然后分别于巳、申、亥时采用附子理中汤灌胃疗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RI活性.结果显示:附子理中汤能提高脾阳虚家兔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并以脾经的峰值时辰巳时组为著,申时组次之,亥时组又次之,且均显著优于自愈组,证明择时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为探讨临床辨证择时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严桂珍;郑家铿;许少峰;李奕棋;吴敏怡;王芗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风术后并消化道出血56例证治分析

    分析总结了高血压出血性中风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想效果.对所经治的56例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有44例入院时血压明显高于正常值水平.在明确有外科手术指征后急诊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给予常规的预防和治疗.多数出血得到控制,有7例复发者多次治疗并请消化内科协助治疗好转.3例因消化道大出血而迅速死亡.指出,中风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经积极的预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绝大多数疗效满意.

    作者:刘德亮;魏峥;常杰;富蓉;李扬;陈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痛经35例

    当归四逆汤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方.笔者1997年~2001年在临床中用当归回逆汤,加减治疗痛经,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臧金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要

    方剂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广西与伍基本原则,并载方13首为例,为医方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吴依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老年胸痹病因病机及证治

    胸痹是邪闭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胸痹既是一个病名,又是病位病机的概括,主要包括现代医学冠心病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为如果病人没有并发症及急性冠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以益气健脾、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治疗老年性胸痹,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曲淑琴;杨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辩证分型与细胞核DNA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辩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DNA含量及倍体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DNA含量、超二倍体、超四倍体细胞百分数及核平均面积、周长、体积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5~0.01),DNA含量直方图非整倍体型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6/47)明显高于整倍体型组(8/73)(p《0.01).对其中63例进行了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辩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作者:林一帆;周学文;王长洪;胡家露;陈希陶;夏天;丁华野;马福成;张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运用中国老子养生酒治疗高脂血症517例

    笔者于1993年10月开始运用中国老子养生酒治疗高脂血症517例并与益寿调脂片组222例对照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永红;崔应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的辨证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后的1~3周发生,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常见的是柯萨奇B3,其次为埃可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困难,心电图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除减经或消除临床症状外,主要还在于改善其心电图异常.笔者就该病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张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药并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分析

    自1995年~2000年,笔者对9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采用中药益气养阴生津法配合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芳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宋代医学发展及医籍对后世的影响探微

    宋代在医事管理、医学教育、医药理论等方面,对祖国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赵鸿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50例

    1临床资料笔者于1995年至2000年收住院50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5~72岁,年龄平均46岁,左耳13例,右耳12例.中度聋3例,中重度聋5例,重度聋5例,极重度聋12例,12例行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对照组25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44.2岁,左耳12例,右耳13例.中度聋3例,中重度聋5例,极重度聋12例.11例行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金国松;裘叶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辨证治疗糖尿病96例疗效分析

    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多脏腑受损,三大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痰病,临床中既要把握痰病的演变规律,又要依据个体化以达其变.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党参、黄芪、生地、麦冬、丹参等)内服,治疗糖尿病96例.总有效率90.6%,血糖疗效总有效率91.7%,尿糖疗效总有效率97.9%.提示本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作用.指出,糖尿病病机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有局限性,糖尿病是多系统、多脏腑,三大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痰病,治疗既要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善常法,又要依据个体化证候以达其变.

    作者:魏耕树;张亚芬;焦正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浅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作者:谭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阿是穴电针疗法治疗偏头痛56例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往往依赖药物暂解头痛之苦.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头痛部位的电刺激疗法治疗5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计毅;刘艳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6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学称骨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许多骨科学者都在致力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以终止或逆转病变,挽救缺血性坏死股骨头,以便使病人自身的股骨头恢复和保持髋关节功能.笔者应用中医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才;汪金霞;赵广富;彭晓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48例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反复发作性头痛.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近5年来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房培芹;李秋静;崔英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