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乃群;汪文标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全球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发、挖掘和分析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数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产品都进行了很多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需要依托海量的医学临床数据.为了保证这类产品的质量,必须从源头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清洗,以保障数据质量,支持后续的产品研发与验证过程.本文对DICOM格式的数据清洗问题进行分析,开发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审核的流程,在实践中进行了测试,证明能够有效地发现数据缺陷,为今后开展医学人工智能专用数据集的质控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郝烨;唐桥红;李佳戈;王浩;孟祥峰;任海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围绕着屡烧X线球管灯丝的4台X线机,通过研究分析引起故障的原因,对设备硬件与软件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成功地对故障机器进行了修复,有效地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于乃群;汪文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设计一种带有漏血报警装置的透析患者内瘘侧肢体舒适垫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降低透析治疗过程中漏血的发生率.方法 该装置包括肢体舒适垫部分和无线呼叫手环,肢体舒适垫上带有漏血监测装置,发生漏血时,无线手环呼叫器会发生蜂鸣警报.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拟行透析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自行研制的带有漏血感应装置的内瘘肢体舒适垫;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传统内瘘肢体舒适垫.比较两组患者的脱针率及漏血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 改良后带有漏血感应装置的内瘘肢体舒适垫应用方便,患者脱针率低,漏血发生率低,患者满意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透析用舒适垫的设计理念符合透析患者内瘘侧肢体固定与舒适要求,同时能够感应治疗过程中内瘘肢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漏血,为透析患者的治疗安全增加的保障,减轻透析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李林林;于艳;李亚娟;孙锐玲;张拉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新发展方向,其研发与质控需要高质量的数据集.人员是数据集的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结合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用数据集的建设过程和经验,分析了人员在各个环节对医疗影像AI数据集质量的影响,阐述了数据集建设与质控的过程中对人员管理(尤其是标注人员)的要求,例如选拔、评价和考核方面应当注意的因素,加强人员数据集的质控提出了建议.
作者:王权;王浩;孟祥峰;刘艳珍;任海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对影响数字化X线摄影双下肢拼接技术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拼接技术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PACS系统中进行双下肢全长摄影进行质量控制前后各100例图像,通过对拼接图像的质量和下肢力线等进行分析,比较质量控制前后图像优质率和重摄率的差异.结果 双下肢全长摄影质量控制前100幅:甲级片55幅、乙级片38幅、丙级片7幅,甲级片率为55%,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81%,重复摄影率33%;质量控制后图像100幅:甲级片75幅、乙级片25幅、丙级片0幅,甲级片率为75%,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98%,重复摄影率5%.质控后拼接图像质量得到很大提升,甲级片率提升20%,重复摄影率下降28%,下肢力线测量准确率提升17%.结论 DR全长拼接摄影有必要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质控后图像质量明显提升,对骨科开展下肢各种矫形手术的术前、术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陈进良;袁华;冯剑楠;宫林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实施提供信息系统的支撑.方法 本文分析了分级诊疗制度在中医医联体内实施的业务需求,给出了基于移动APP的区域分级诊疗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路线.结果 通过在中医医联体内医院中的应用案例,验证了该分级诊疗平台的易用性和使用价值.结论 基于移动APP的区域分级诊疗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促进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普及提供信息化支持.
作者:李哲;陈晓珩;户蕊;李璐;付金香;黄盛;刘东升;丁治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国内在医用电动弯曲内窥镜的研发与制造水平与日本、美国等技术领先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为揭示该技术领域的全球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以全球医用电动弯曲内窥镜相关专利为分析样本,梳理并总结电动弯曲内窥镜各主要部件技术发展演进路线,详细剖析传感器技术与机器人概念在医用电动弯曲内窥镜专利技术中的应用程度与效果.我们希望本研究能为国内内窥镜业内人士提供一份详尽的技术解读,帮助研发人员掌握国外竞争对手的研发方向与路径,有针对性地加快研发步伐,掌握核心技术,打破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
作者:朱文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肺癌组织间插植放疗计划中驻留点以线状排列方案与简化的驻留点设计优化方案的剂量分布的差别.方法 针对14例铱源(192Ir)后装近距离组织间插植照射患者,分别设计驻留点以线状排列的插植计划和简化的驻留点设计优化方案的插植计划;并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分布.剂量参数包括:95%的CTV靶区受到的照射剂量D95、D90和D50;100%处方剂量所包绕的CTV体积V100、V150和V200;患侧肺和全肺1 cc所受照的剂量D1cc、D5cc和平均肺剂量;患侧肺和全肺体积V10、V20和V30;心脏平均剂量(MD)和D50;脊髓D1cc、D5cc和MD;肋骨D1cc、D5cc和MD.在SPSS 19.0统计软件中,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种优化方案的各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剂量参数比较上看,驻留点线状排列方案的插植计划相对于简化的驻留点设计优化方案插植计划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简化的驻留点设计优化方案是一种合理可行的计划优化选择方案.
作者:杨波;孙小杨;庞皓文;吴敬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数据集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医疗器械研发、训练、验证、优化的重要资源,是产业链上游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的关键时期,如何规范和引导企业、医院、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与管理数据集,关系到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持久繁荣,关系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风险性,也关系到我国海量医学数据红利能否释放.国内外对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用数据集的管理与评价尚未建立专业标准,缺乏专用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本文结合数据集建设实践经验,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用数据集管理与评价策略提出具体的建议,从医疗器械质量评价与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视角明确具体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要求,旨在帮助行业加强对数据集质量管理的重视,通过对其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管理,确保和提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质量.
作者:王浩;孟祥峰;王权;任海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研究用变更控制系统管理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搬迁,按照变更控制流程,将仪器设备搬迁分为申请和受理、变更评估、变更方案的实施和效果评价、变更通告、变更正式实施、变更结果跟踪确认、变更记录归档和变更的效果跟踪等环节,总结每个环节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将变更控制的理念引入仪器设备的搬迁,能有效控制搬迁中的风险点,增强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作者:王冠杰;肖镜;季士委;常志勇;张河战;项新华;田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设计一种能够连续动态监测血压的新型腕式血压计.方法 基于自主研发的脉搏波传感器和脉感TM芯片,采用脉搏波速结合脉搏波波形特征参量法提取相关特征,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来测量血压.结果 本文使用403个样本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误差在±10 mmHg以内的准确率均超过了90%,达到了很好的测量精度.结论 该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之间的测量误差满足AAMI SP-10的美国标准,未来可以为测量者提供准确的血压信息,并辅助医生及时地发现潜在的病患.
作者:孙煜;冯秀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默认功能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改变.方法 对26例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患者组)及26例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MRI扫描,采用功能连接的方法以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为种子点计算DMN,将患者组及对照组的DMN分布图进行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患者组及对照组均获得DMN分布图,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内侧前额叶与PCC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减低.结论 急性期脑干梗死患者DMN内核心节点间功能连接的减低可能是其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浩;周星帆;陈宇辰;武新英;殷信道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基于FLASH技术的3D动态MR-HSG技术联合多参数MR成像对女性不孕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3名行常规MR成像平扫及三维动态MR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临床不孕症患者资料,对其成像质量进行评价,对不孕症的MR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满足诊断的MR子宫输卵管造影成功率为100%;图像质量评价全部为优或良,两医生主观评价具有一致性(Kappa值=0.882).根据动态扫描对比剂在输卵管伞部及卵巢周围弥散显影的时间判断输卵管的通畅程度.结论 基于FLASH技术的3D DMR-HSG技术联合多参数MR成像对女性不孕症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陈岩;于小利;王绍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双向Glenn手术(Bidirectional Glenn Shunt,BGS)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管切应力特性,分析不同振荡切应力数据对评价Glenn术后恢复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磁共振扫描成像,采集8例BGS术后的肺动脉影像,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获得重建三维BGS模型切应力和振荡切应力.结果 本次研究的8例先心患儿计算获得平均振荡切应力为(0.233±0.067)Pa.病例7中,上腔静脉和左肺动脉存在低切应力的情况,计算振荡切应力低值为0.14 Pa.结论 BGS术后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评价患者肺动脉个体化切应力模型和平均振荡切应力有助于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
作者:张弘;胡立伟;钟玉敏;洪海筏;孙琦;刘金龙;杜隽;王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制供氧设备原位、快速、精确的氧气浓度测量需求,设计一种基于铜氨法的高精度、自动化氧气浓度检测仪.方法 综合采用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现有铜氨法测量装置进行优化和改进,其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气液管路、测量光幕传感器、步进电机、双向蠕动泵、旋转叶轮、高浓度氧测量管和控制系统等.结果 系统结构合理,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好.0~99%范围内氧气浓度测量精度为1%,99%以上范围内氧气浓度测量精度为0.1%.结论 本系统减少了测量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了铜氨法氧气浓度测量的自动化程度、环境适应性和精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作者:丁攀;戚路宽;郭伟;汤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VMAT联合三维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2017年4月至10月于本院肿瘤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40例,所有病例先行VMAT外照射D95%:55 Gy/25次后,再行192Ir三维腔内后装治疗4~5次,随访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40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其中疗效评价完全缓解20例(50%)、部分缓解16例(40%)、稳定3例(7.5%)、肿瘤进展1例(2.5%),总有效率9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30例,占比为75%)、肠道反应(11例,占比为27.5%)和泌尿系统反应(20例,占比为50%).结论 VMAT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相关毒副反应经及时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放射治疗的顺利完成,但远期疗效和相关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地随访观察和研究.
作者:曹璐;李贤富;周业琴;马晓洁;皈燕;谢力;郭飞;李素平;谭榜宪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分析检修一例SIEMENS Servo系列呼吸机通气故障和一例MAQUET Servo系列呼吸机氧浓度低故障,为呼吸机维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出现的吸入与呼出潮气量严重失衡的通气故障,经逐步排查发现为空气模块喷嘴弹簧压片断裂而漏气,并分析原因和给出建议;对于氧浓度低故障,经排查发现为制氧机中心供氧浓度不足而造成,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增加产量初步解决,并分析后续问题及相关思考.通过此类故障现象,延伸维修思路,总结维修策略,提出建设性建议.
作者:冷晓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以PSoC单片机为心率采集端的核心、手机为智能终端,设计了一个低功耗心率监测系统.在PSoC单片机上实现脉搏波信号的采集转换和数据处理,然后通过蓝牙将数据传输到手机端,实现心率的实时监测.在传统阈值检测算法基础上对脉搏波信号进行预处理,通过缩小算法中引入的心跳间隔特殊值误差提高了算法检测的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检出率比阈值检测算法提高了1.59%,心率采集端的平均功耗仅约40.6 mW.该心率监测系统具有便携性好、功耗低、检测精度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天文;刘帅;虞致国;钱黎明;魏敬和;顾晓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材质(不锈钢、钛合金)的金属植入物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首先用蒙特卡罗方法对加速器机头进行建模,再模拟计算用能量为6 MV的X射线照射不锈钢、钛合金植入物(厚度分别为0.4、1、2、4 cm)在水中的百分深度剂量分布,分析因两者材质不同引起剂量分布之间的差异,重点比较了射线在植入物入射面和出射面剂量变化.结果 在水中,在不锈钢、钛合金植入物的入射面剂量相对于水分别大约有24%、20%的提高,出射面剂量相对于水分别减少大约16.2%~55.1%、11.5%~35.0%.结论 不锈钢植入物对放射剂量的影响大于钛合金植入物,对于需要放疗的金属植入物患者选择钛合金材质的植入物为宜.
作者:何雪平;倪昕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数字医疗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大量医学人工智能产品出现.由于人工智能产品部署的特殊性,产品的网络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在产品设计、研发、数据集构建、算法训练等过程中考虑网络安全因素,保障性能的可靠性、模型健壮性等要素,如何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从通用安全和专用安全的角度采取相关策略防御网络安全风险.本文针对通用安全和专用安全开展研究,具体分析了通用安全的四个问题和专用安全的三个问题及防御机制,为保证医学人工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提供建议和思考.
作者:王晨希;王浩;王权;任海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