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UGT1a1、UGT1a6和mGST1的表达特征

许玲莉

关键词: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小鼠胚胎干细胞, 肝组织定向分化, 分化阶段, UGT1A1, UGT1a6, mGST1, 表达特征, 胚层结构
摘要:背景:目前对于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表达特征缺乏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的表达特征。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备饲养层细胞。将胚胎干细胞接种于饲养层细胞上,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表达特征,色谱法测定计算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催化活性。结果与结论:在胚胎干细胞在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呈现上升趋势;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在分化起初并未发现其表达,而在分化第18天后表达相对较高;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干细胞整个过程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但表达丰度均低于成年小鼠干细胞。干细胞分化第18天,肝组织微粒存在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催化活性为7.65μmol/(min?g)。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相对比较稳定,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在分化不同过程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表达甚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健康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及胶原纤维的表达

    背景:目前关于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引起心脏异位病理性血管形成及是否增加胶原纤维合成促进心肌纤维化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肌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健康Wistar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及胶原纤维合成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培养液组、上清液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6组,每组10只;各组于饲养第2周分别在大鼠四肢肌肉内注射PB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浮液)、DMEM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25×105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0×105个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105个。肌肉注射4周后再次注射1次,剂量和部位同上。于第2次肌肉注射后4周处死大鼠,取左心室肌制作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期间大鼠反应灵敏,活动、饮食正常,尿便正常,体质量增长良好,毛发色泽正常,未出现懒动、姿势运动异常等改变,注射部位无脱毛、红肿、溃疡、硬结形成等,各组大鼠均未见死亡;②CD34染色显示各组心肌组织微血管均呈强阳性表达;③Masson染色显示各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均呈阳性表达;④各组间微血管密度及胶原纤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110和0.585,P>0.05);⑤结果表明,肌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健康大鼠心肌组织微血管及胶原纤维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郭玉秀;王思平;张文祥;毛成刚;高宏;李自普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沉默ABCE1基因电转染卵巢癌肿瘤干细胞对β-榄香烯乳的敏感性

    背景:对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ABCE1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会发现它在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进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的:观察沉默ABCE1基因电转染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增殖特性及对β-榄香烯乳的敏感性。方法:设计合成ABCE1的siRNA序列,通过电转染入卵巢癌肿瘤干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BCE1基因沉默后卵巢癌肿瘤干细胞ABCE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MTT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ABCE1基因沉默后卵巢癌肿瘤干细胞对β-榄香烯乳的敏感性。结果与结论:①ABCE1基因沉默后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ABCE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②ABCE1基因沉默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③ABCE1基因沉默后β-榄香烯乳对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克隆形成抑制率显著增加;④结果表明,沉默ABCE1基因能显著抑制卵巢癌肿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能增强肿瘤干细胞对β-榄香烯乳的敏感性。

    作者:王俊;王建中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体外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及对血糖的调控

    背景:诱导小鼠多潜能性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目的:在体外将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团进行相关分子及蛋白水平检测,并观察其在体外和体内胰岛素分泌情况。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采用联合诱导剂分3个阶段对其进行诱导分化,并对每个诱导阶段形成的内胚层细胞、胰岛前体细胞和成熟胰岛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成熟的胰岛样细胞团进行双硫腙染色,ELISA检测体外释放胰岛素功能。将获得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肾包膜下,观察其血糖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体外成功获得的小鼠胰岛样细胞团,其结构呈球形,双硫腙染色呈铁红色,PCR检测到在mRNA水平上表达胰岛素基因;②ELISA检测到胰岛样细胞团在受到葡萄糖刺激时能够分泌胰岛素;③通过肾包膜方法将细胞团移植到1型糖尿病小鼠体内,对小鼠高血糖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作者:雷蕾;梁英子;苏映军;马显杰;崔鑫;郭树忠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突触素的表达

    背景: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过程中,突触素可以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改变以及与突触素表达的关系。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设为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干细胞治疗组。对照组、模型组、干细胞治疗组均制备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实施假手术操作。造模后1 d,干细胞治疗组侧脑室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治疗后1,7,14 d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平衡木行走实验、转棒上行走实验、网屏实验评分和RT-PCR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突触素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7 d和14 d,干细胞治疗组平衡木行走实验、转棒上行走实验、网屏实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0.05),对照组、模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1 d,假手术组的突触素mRNA表达和突触素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5),治疗后7 d和14 d,干细胞治疗组的突触素 mRNA表达和突触素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5),且假手术组的突触素 mRNA表达和突触素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均P<0.05);③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促进局部突触素的生成。

    作者:程率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心肌干细胞调控ANG Ⅱ/AT1R/TGF-β1/SMAD/CX43通路改进心电生理学稳定性和室颤阈值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心肌干细胞移植中期(6周)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电生理稳定性和室颤阈值,但具体的调控机制和通路不明。目的:探讨心肌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电生理学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的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开胸结扎20只SD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心肌干细胞组和PBS组,每组10只。造模后2周心肌干细胞组在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PKH26标记的由PBS悬浮的心肌干细胞,PBS组在梗死心肌内注射等量PBS。细胞移植后6周取外周血及左心室心肌组织检测ANG Ⅱ/AT1R/TGF-β1/SMAD/Cx43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与PBS组相比,Cx43在心肌干细胞组梗死区、梗死边缘区、非梗死区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②与PBS组相比,ANG Ⅱ在心肌干细胞组血浆(P<0.05)和左心室各区域(P<0.01)的表达明显减少;③与PBS组相比,心肌干细胞组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AT1R、TGF-β1、SMAD2、SMAD3表达下降(P<0.01),而SMAD7表达增加(P<0.05);④结果表明,心肌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电生理学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的机制可能与调控 ANGⅡ/AT1R/TGF-β1/SMAD/CX43通路,导致CX43表达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晏平;侯婧瑛;郑韶欣;龙会宝;钟婷婷;周长青;郭天柱;伍权华;王彤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Transwell共培养条件下诱导脂肪干细胞成骨能力的改变

    背景:在共培养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可调节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骨能力。目的:研究成骨细胞前体与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矿化培养液中共培养对其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脂肪干细胞成骨诱导7d后获得诱导后的脂肪干细胞,将其分别与上述骨髓、其脐带和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进行间接共培养。实验组根据间充质干细胞种类不同将其分为骨髓来源组、脐带来源组和胎盘来源组,对照组为诱导后的脂肪干细胞单独培养。在不同实验间期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定量分析钙基质沉积情况,观察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诱导后脂肪干细胞成骨效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实验组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骨髓来源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脐带来源组和胎盘来源组(P<0.05);②钙化基质定量分析:实验组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脐带来源组高于骨髓来源组和胎盘来源组(P<0.05);③结果表明:诱导后的脂肪干细胞在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受间充质干细胞的调节成骨能力明显提高。

    作者:孙仕晨;董腾哲;黄昕;张云龙;陈刚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依达拉奉移植脑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

    背景:抑制血清炎性因子凝血酶元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和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表达是治疗脑梗死的潜在靶点之一。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后,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模型组连续5 d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次/d,连续5 d。联合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次/d),连续5 d。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mNSS评分较低,血清凝血酶元激活因子的抑制因子1表达水平减少,脑梗死面积减少,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减少;②联合组大鼠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③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宋乃光;孙晶晶;张耀龙;孟令海;高书焕;薛建;孙彩月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致盲性眼病的一种新方法,关于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对青光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5):对照组、模型组、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组,后2组建立青光眼大鼠模型,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建模后第7天向玻璃体腔内注射1 mL视网膜干细胞(5×106个细胞),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的PBS,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移植2周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②模型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③模型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视网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青光眼可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作者:顾志敏;周利晓;齐若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23例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无HLA相合供者的患者提供一种重要选择。目的: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5年3月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3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预处理方案Ⅰ:环己亚硝脲+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Ⅱ:环磷酰胺+全身照射;预处理方案Ⅲ: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Ⅳ:白消安+环磷酰胺。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及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观察受者的造血重建、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与结论:①22例获粒系重建,19例获巨核系重建;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③移植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22%(5/23),分别死于植入失败、脑出血、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④移植后100 d至2年内无病生存14例,2例死亡,分别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真菌感染、疾病复发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复发后仍在治疗中;⑤结果表明,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总结。

    作者:蒋曲;张红宾;杨梨;罗洪;苗巧;邓雪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急性肾损伤

    背景: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大部分细胞均有促进生长、增殖、分化及功能表达的作用。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腺病毒载体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 RT-PCR 法鉴定转染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采用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法制作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成3组(n=20):阴性转染组经尾静脉注射未经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经尾静脉注射转染成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 DMEM培养液。移植后4周,检测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成功表达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②与模型组比较,阴性转染组大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进一步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与模型组比较,阴性转染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减弱(P <0.05),阴性转染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阴性转染组肾组织坏死、炎性反应减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组肾小管轮廓恢复正常,未出现明显坏死细胞;⑤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更明显。

    作者:崔利德;李铁民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UGT1a1、UGT1a6和mGST1的表达特征

    背景:目前对于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表达特征缺乏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的表达特征。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备饲养层细胞。将胚胎干细胞接种于饲养层细胞上,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表达特征,色谱法测定计算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催化活性。结果与结论:在胚胎干细胞在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呈现上升趋势;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在分化起初并未发现其表达,而在分化第18天后表达相对较高;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干细胞整个过程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但表达丰度均低于成年小鼠干细胞。干细胞分化第18天,肝组织微粒存在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催化活性为7.65μmol/(min?g)。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1相对比较稳定,尿普二磷酸葡萄糖醛酞转移酶1a6在分化不同过程中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微粒体谷肤甘肤S-转移酶1在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过程中表达甚微。

    作者:许玲莉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FABP-5基因沉默对人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及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33+表达的影响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FABPs在多种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膀胱上皮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侵袭和抗药性关系密切。目的:探讨沉默FABP-5基因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胶质瘤细胞U251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FABP-5 mRNA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干扰siRNA序列,瞬时转染 U251细胞。将人胶质瘤细胞 U251分为3组:FABP-5-shRNA 组加入Lv-shRNA-FABP-5,阴性对照组加入LV-shRNA-NC,空白对照组仅行常规培养。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FABP-5的表达,CCK-8法测定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33+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结论:①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FABP-5-shRNA组的FABP-5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②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FABP-5-shRNA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33+的表达比例亦显著降低(P<0.05);③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FABP-5-sh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增殖、侵袭力显著下降(P<0.05);④结果表明,FABP-5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胶质瘤细胞周期的调控和凋亡过程,其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与肿瘤细胞侵袭力关系密切。

    作者:刘海鹏;王冀伟;郑克彬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不同培养方法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背景:脐带干细胞培养主要来源于足月儿,常用培养方法包括组织贴块法、胰酶消化法,但是对于不同培养方法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结果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不同培养方法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取30例足月妊娠剖宫产健康胎儿脐带,采用组织贴壁法和胶原酶-胰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制备细胞悬液,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细胞融合情况:脐带经过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5d后,细胞开始从脐带组织分离,呈现梭形,培养10 d后细胞融合达到80%,脐带经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培养5 d后,可见少量形态各异的贴壁细胞分布,纤维样细胞培养2周后培养融合才达到80%;②细胞生长情况:两种不同培养方法分离出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细胞鉴定结果:两种培养方法培养的细胞CD13,CD29,CD44及CD105标志物表达均为阳性。④结果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组织贴壁原代培养法培养成功率高,优于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培养。

    作者:刘奉;蒋祥林;刘明明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CD133+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评价

    背景:细胞纯化方法可以消除细胞的生物变异性,为细胞再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CD133+细胞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法提取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分离CD133+细胞及CD133-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8 L-1;②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D133+细胞组、CD133-细胞组和单个核细胞组,除假手术组,其余4组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脏衰竭模型, CD133+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PBS , CD133-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PBS,单个核细胞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1 mL CD133+细胞和1 mL CD133-细胞,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2 mL PBS;③细胞移植后4周,观察大鼠的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CD133+细胞在心肌内的定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排列紊乱,假手术组心肌排列整齐, CD133+细胞组心肌紊乱程度轻,单个核细胞组其次,CD133-细胞组和模型组接近;②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断裂,假手术组胶原纤维很少,排列整齐,CD133+细胞组心肌胶原纤维减少和紊乱程度轻;③模型组、CD133+细胞组、CD133-细胞组和单个核细胞组的胶原纤维面积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其中CD133+细胞组的胶原纤维面积小;④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在移植后4周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均未发现特异性染色细胞;⑤结果表明,CD133+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改善心肌受损程度,减少心肌纤维化程度,其治疗效果较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好, CD133+细胞并未定植于心脏局部。

    作者:马力;谢宜旭;常羽;姚磊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背景:国内外关于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已有较多理论研究,但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尚无动物实验证实。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用高糖高脂饮食配方喂养4周后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造模成功的第2天开始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并设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作对照。细胞移植后第21天检查大鼠尾静脉血的血糖、三酰甘油和胰岛素水平,并进行肾脏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生化指标:糖尿病组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和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5);②肾脏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肾小球系膜面积与肾小球体积均明显小于糖尿病组(P<0.05);③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降低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修复受损的胰腺及肾脏损伤。

    作者:甘利明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癫痫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背景:癫痫与细胞凋亡之间密切相关,癫痫的发生会导致海马神经元出现丢失现象和凋亡,引发一系列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出现。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对细胞凋亡产生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癫痫未移植组、生理盐水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分别实施未移植治疗和生理盐水注射治疗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造模后1,2,4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动物脑组织Bax阳性细胞数、Bcl-2阳性细胞数及Bax/Bcl-2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不同时间生理盐水组Bax、Bcl-2及Bax/Bcl-2值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变;②造模后1,2,4周,骨髓基质干细胞组与癫痫未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组Bax阳性细胞数、Bax/Bcl-2值均出现显著的下降,Bcl-2阳性细胞数则出现显著的增加(均P<0.05),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结果表明,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能下调癫痫大鼠脑组织促凋亡因子Bax阳性细胞数,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阳性细胞数,提示其对癫痫所导致的细胞凋亡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减少癫痫所致细胞凋亡的出现。

    作者:王浩;任向阳;马聪敏;黄超;周海涛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对熏烟暴露老年大鼠髋部骨折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背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髋部骨折患者。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机制不明,目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髋部骨折后急性期肺部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12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暴露香烟箱4个月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熏烟组,熏烟+髋部骨折+生理盐水组,熏烟+髋部骨折+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后2组制备髋部骨折模型。骨折后24 h,3组大鼠取相同肺下叶组织和外周血,进行病理切片与炎症指标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闭合性髋部骨折后,肺组织炎细胞浸润、黏液分泌、气管腔狭窄或闭塞;②骨折后肺组织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所增高;③静脉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后,肺组织病理改变较生理盐水组减轻,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肺组织相似;④结果表明,长期暴露香烟箱中的老年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有所改变,骨髓基质干细胞能缓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髋部骨折后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张桂通;冯杰扬;刘佳;张艳金;相子民;孟繁星;孙天胜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调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miR-106a及其靶基因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

    背景:正常生理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生成和脂肪生成维持平衡,成骨分化是骨骼发展的重要过程,骨骼形成需要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目的:探索miR-106及其靶基因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在成骨分化中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表达情况判断成骨分化进程。通过转染模拟剂过表达miR-106a,转染siRNA敲降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的表达,分别使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06a和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表达情况。TargetScan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06a和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结论:在成骨分化过程中miR-106a表达下调,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表达上调。过表达miR-106a,结果发现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成骨分化标志蛋白Runx2和OCN表达量下降,同时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表达下调。使用TargetScan预测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可能是miR-106a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了预测结果。敲降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的表达,成骨分化受到抑制。结果表明miR-106a通过靶向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2从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顾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