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较5种不同盖髓剂长期护髓的差异

聂二民;姜瑞;张春元;曾尽娣;谈济州

关键词: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氢氧化钙粉剂, Metapex, Dycal, Ionosit-Baseliner, CalcimolLC, 间接盖髓
摘要:背景:在深龋治疗中,采用盖髓剂间接盖髓,可诱导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牙本质桥,保护牙髓组织免受刺激,保存活髓,彻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临床成功率较高.目的:对比5种不同氢氧化钙制剂间接盖髓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纳入 236 例深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双组分氢氧化钙粉剂(n=46)、单组分注射剂型化学固化氢氧化钙制剂 Metapex(n=47)、化学固化型氢氧化钙制剂 Dycal(n=45)、单组分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Ionosit-Baseliner(n=49)及单组分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Calcimol LC(n=49)间接盖髓,盖髓后第1,6,12,24个月随访,观察牙髓状况、充填体是否脱落及根尖状况等.结果与结论:随访1,6,12个月,5组间盖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随访24个月时,双组分氢氧化钙粉剂组盖髓成功率低于其他4组(P< 0.05),后4组间盖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氢氧化钙制剂Metapex、Dycal、Ionosit-Baseliner及Calcimol LC对深龋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盖髓效果,可长期护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纤维桩设计修复磨牙残根残冠:桩折断与固位力比较

    背景:磨牙具多根、多根管、多方向、不同几何形态及分布等特点,以单根管牙桩核理论指导磨牙临床修复,磨牙牙根将因桩道制备过度而极易并发侧穿或根折,因此有必要对纤维桩-树脂核的磨牙修复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目的:评价不同桩数设计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54颗根充完善的人磨牙残根残冠,进行不同桩数的纤维桩-树脂核与全冠修复,其中单根纤维桩核修复17例20颗,双根纤维桩核修复16例18颗,3根纤维桩核修复15例16颗.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随访24个月,单根纤维桩组、双根纤维桩组、3根纤维桩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85%、94%、94%, 3组间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修复失败的5例中,单根纤维桩组发生纤维桩脱落3例,双根纤维桩组纤维桩脱落1例,3根纤维桩组纤维桩折断1例,均未发生根折.3种桩数设计的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磨牙残根残冠均能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效果,没有因为桩的数目不同而降低修复效果.

    作者:杜劲英;穆锦全;李建;许祥芹;吴华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柱稳定性与疼痛的变化

    背景:脊柱转移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脊柱稳定性异常等现象,临床可以利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方式进行治疗.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脊柱转移瘤患者脊柱稳定性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脊柱转移瘤患者23例,其中女10例,男13例,年龄23-71岁,均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前缘与椎体后缘高度、生活质量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3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和运动能力评分显著下降,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显著上升(P均< 0.05).随访12个月,无脊髓神经根损伤、不良反应及骨水泥渗漏等现象,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表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显著改善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效果确切.

    作者:刘勇;夏波;李新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骨挤压后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的趋势

    背景:种植体稳定性是骨结合的基本条件及判断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般认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种植体受植区骨质量(骨硬度及骨密度)、种植体外形、直径和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连续监测骨挤压后种植体骨愈合期稳定性变化的趋势.方法:收集于2010至2011年在中国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Ⅳ类骨牙列缺损患者,上颌后牙植入 ITI 种植体(4.8 mm×12 mm).植入时以及植入后第1,2,3,4,6,8,12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在 12 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在种植体植入时,平均种植体稳定系数为69.66±4.75.植入后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上升,植入后1周到达高点后又呈下降趋势,至植入后第2周时达到低点,与植入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植入后第 3 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逐渐上升,8周时已达到延期稳定期.提示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连续监测可以定量反映出骨挤压后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且采用骨挤压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作者:张晓东;杨永勤;石飒飒;马瑞朝;廖丽斐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比较5种不同盖髓剂长期护髓的差异

    背景:在深龋治疗中,采用盖髓剂间接盖髓,可诱导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牙本质桥,保护牙髓组织免受刺激,保存活髓,彻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临床成功率较高.目的:对比5种不同氢氧化钙制剂间接盖髓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纳入 236 例深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双组分氢氧化钙粉剂(n=46)、单组分注射剂型化学固化氢氧化钙制剂 Metapex(n=47)、化学固化型氢氧化钙制剂 Dycal(n=45)、单组分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Ionosit-Baseliner(n=49)及单组分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Calcimol LC(n=49)间接盖髓,盖髓后第1,6,12,24个月随访,观察牙髓状况、充填体是否脱落及根尖状况等.结果与结论:随访1,6,12个月,5组间盖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随访24个月时,双组分氢氧化钙粉剂组盖髓成功率低于其他4组(P< 0.05),后4组间盖髓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氢氧化钙制剂Metapex、Dycal、Ionosit-Baseliner及Calcimol LC对深龋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盖髓效果,可长期护髓.

    作者:聂二民;姜瑞;张春元;曾尽娣;谈济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胶原蛋白海绵交联工艺的优化

    背景:胶原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机械强度低、耐降解性能差等问题.大量研究报道,通过适当的交联可以改善胶原蛋白材料的缺陷,调控其多孔网络结构、溶胀性和降解性.目的:优化胶原蛋白海绵的碳化二亚胺交联工艺,探讨其佳工艺条件.方法:利用碳化二亚胺对胶原蛋白海绵进行交联改性,得到具有疏松、多孔网络结构的胶原蛋白海绵,同时采用正交实验对交联工艺进行优化,单因素中选择碳化二亚胺浓度(5,10,20,30,40,50,60,70,80, 90,100 mmol/L)、交联时间(2,4,6,8,12,16,20,24 h)及交联温度(5,10,15,20,25,30,35℃)为实验因子,以孔径、孔隙率、吸水性、降解率来筛选胶原蛋白海绵交联的佳工艺.结果与结论:当碳化二亚胺浓度为50 mmol/L、交联温度为20℃、交联时间为6 h时,胶原蛋白海绵的各项性能为优越,为优工艺条件,其中平均孔径大小为105 μm,孔隙率为79.45%,吸水率为287.14%,降解率优为15.04%(2 d).表明通过对胶原蛋白海绵的交联改性,极大提高了海绵的吸水性能和耐降解性能.

    作者:王珩;喻洪流;陆金婷;赵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对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评价

    背景:有研究应用脉冲激光沉积合成技术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上沉积胶原制备了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涂层.目的:观察此种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对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方法:分别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常温浸提液、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高温浸提液、高密度聚乙烯及苯酚溶液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72 h内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培养7 d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毒性分级.结果与结论:培养24 h,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常温浸提液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高温浸提液组和高密度聚乙烯组细胞生长良好,呈梭形,折光性强,3 组细胞形态、数量无明显差异;苯酚溶液组细胞多为悬浮、圆形、固缩的死细胞;48 h时,除了苯酚溶液组外,其余3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生长密集,至72 h时细胞生长旺盛,间隙显著减小.培养7 d内,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常温浸提液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高温浸提液组和高密度聚乙烯组细胞增殖活性无差异,均高于苯酚溶液组(P < 0.05),纳米羟基磷灰石薄膜毒性级别为0至1级,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有良好的组织细胞相容性,无毒性作用.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李春生;严宇;韦晓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Innova 3D技术指导经皮椎体成形穿刺路径:降低骨水泥渗透发生率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为修复脊柱压缩性骨折及肿瘤脊柱转移一种新的手段,在该修复方法中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nnova 3D技术对穿刺路径进行引导,可有效防止骨水泥外渗等情况出现.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nnova 3D技术对经皮椎体成形穿刺路径的影响.方法: 2014年 3至 9月纳入 72例患者共 94个脊柱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46个椎体不应用Innova 3D技术,实验组36例48个椎体应用Innova 3D技术,所有病灶术后均应用螺旋CT检查对骨水泥分布情况进行评估.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采用非参数的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与结论:对照组29例骨水泥无或轻微渗漏,7例渗漏较明显:其中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为椎旁软组织渗漏,2个椎体为静脉丛渗漏,1例为椎弓根渗漏;实验组35例骨水泥无或轻微渗漏,1例渗漏较明显.实验组采用Innova 3D技术,骨水泥渗漏及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nnova 3D技术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实时建立多平面图像,及时指导调整穿刺路径,从而降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松华;杨凯;申玉兰;田庆华;吴春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灌注法制备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的体内生物相容性

    背景:应用灌注法制备的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但其体内生物相容性尚不明确.目的:应用灌注法制备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检测其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灌注法制备Wistar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进行以下实验:①急性毒性实验:在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苯酚.②溶血实验:将抗凝新西兰兔血分别与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混合.③热源实验:向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④内皮刺激实验:在新西兰兔皮下注射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浸提液,观察有无皮肤刺激反应.⑤皮下植入实验:将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埋入新西兰兔背部皮下.结果与结论:全灌注法制备的Wistar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支架无细胞残留,未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热源反应及皮肤刺激反应,植入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说明大鼠全肾脏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陈捷;杨镜秋;刘春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脱细胞基质软骨支架的制备

    背景:脱细胞基质材料去除了天然材料中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基质成分,有效降低了天然材料的免疫原性,同时能够保持材料的机械强度.目的:拟利用洗脱方法去除兔肋软骨中的细胞基质,制备天然生物支架材料.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肋软骨,清除周围组织后随机分组处理,以未经处理的肋软骨作为正常对照组;48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48 h;96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96 h,3组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同时收集诱导第7天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109 L-1,与同种异体肋软骨脱细胞基质体外复合培养,于第3,7天取复合物行电镜观察细胞在脱细胞基质表面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新鲜肋软骨标本每个软骨陷窝内均有排列紧密的二三个软骨细胞,去污剂-酶化学消化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逐渐脱失,至消化处理96 h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完全脱失.共培养第3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有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细胞为多角形,有伪足伸出,锚定在基质表面,部分区域可见细胞在基质表面增殖分裂;第 7 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大部分均为细胞覆盖,细胞呈扁平状,有多个足突充分伸展,细胞之间互相连接,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在基质表面,呈冰霜样改变,表明制备的脱细胞基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孙良;李丕宝;栾保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与动物体内骨组织的相容性

    背景: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 66 复合材料相对于羟基磷灰石材料和其他纳米羟基磷灰石二元复合材料在力学强度、韧性和弹性模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可用于承受载荷部位的骨缺损修复.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巴马小型猪8只,在每只巴马小型猪的胸椎建立骨缺损模型并植入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在植入后8,16,24周处死动物并取材,行骨密度检测,胸椎椎体缺损处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植入前、植入后1,8周取血,查肝肾功能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椎体松质骨断端封闭,复合材料被肉芽组织包裹,椎体松质骨断端可见软骨细胞,界面间软骨成骨活跃.植入后16周,肉芽组织机化通过纤维内成骨方式生成新的骨组织并与骨端骨质大致融合.植入后24周,新生骨组织已成为成熟的板层骨,断端与复合材料结合紧密.植入复合材料的椎体骨密度在植入后8,16,24周的均数呈上升趋势(P < 0.05),随着植入时间增长,成骨量增加.植入前后的肝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可以初步认为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 66 是一种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好,无肝肾毒性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鹿鸣;张雪松;徐辉;胡文浩;杨晓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血清Apelin-12检测的价值

    背景:人工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特性,但仍有很多因素影响其治疗效果.目的:检测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人工瓣膜置换前的血清Apelin-12水平.方法:纳入心脏瓣膜病拟行人工瓣膜置换患者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55±11)岁,其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心房颤动组),窦性心律患者32例(窦性心律组),检测两组入院时血清Apelin-12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瓣膜置换后又将窦性心律组分为术后心房颤动组(n=8)与非心房颤动组(n=24),比较两组置换前血清Apelin-12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结果与结论:心房颤动组血清Apelin-12水平低于窦性心律组(P < 0.05),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总抗氧化能力高于窦性心律组(P < 0.05).相关分析显示,Apelin-12与超敏C-反应蛋白、总抗氧化能力呈负相关(r=-0.265,P=0.045;r=-0.960,P < 0.001),与白细胞介素6无明显相关性(r=-0.155,P=0.230).术后心房颤动组血清Apelin-12水平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 < 0.05),左房内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 < 0.05).表明Apelin-12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及氧化应激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血清Apelin-12检测对预测术后心房颤动发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侯鹏;王辉山;韩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杜仲胶作为根管充填材料的可行性

    背景:杜仲胶具有较好的热塑性、流动性、黏结性及抗菌性,目前尚无将其用于根管充填材料的研究.目的:比较不同含量气相纳米二氧化硅对以杜仲胶为基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充填根管后的效果观察.方法:在硫酸钡(20%)及纳米羟基磷灰石(10%)质量分数恒定的情况下,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杜仲胶与气相纳米二氧化硅(40%与15%,45%与20%,50%与25%,55%与30%),制备4组根管填充复合材料,以纯杜仲胶作为空白对照,检测5组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采用ObturaⅡ技术将4组复合材料与杜仲胶、古塔胶颗粒充填到新鲜拔出的前磨牙根管中,X射线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充填效果.结果与结论:随着气相纳米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杜仲胶复合材料的硬度呈上升趋势,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呈降低趋势.杜仲胶组对 X 射线透射,无法显示充填材料的影像,4 组复合材料均具有一定的X射线阻射性,显示复合材料均充填至根管中且充填均匀,充填物内无气泡,与根管内壁接触良好,充填效果满意;扫描电镜显示,杜仲胶组材料表面指状突起多长,随着气相纳米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4 组复合材料表面的指状突起长度呈降低趋势.表明杜仲胶复合材料在热流动状态下可注入根管内达到较好的封闭效果.

    作者:龙慧;张冯依;冯云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对比

    背景:桩核修复临床牙体缺损可良好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目前常用的桩核修复体有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两种桩核修复体在修复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目的:比较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纳入牙体缺损修复患者97例(146颗牙),其中49例(74颗牙)采用玻璃纤维桩修复,48例(72颗牙)采用铸造金属桩修复.修复后随访24个月,观察牙周碱性磷酸酶水平、修复体完整情况、边缘适合情况、颜色匹配情况、桩钉折断、修复体松动脱落及牙根折裂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后24个月,铸造金属桩组碱性磷酸酶水平较修复前显著上升(P < 0.05),且明显高于玻璃纤维桩组(P < 0.05),玻璃纤维桩组修复前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玻璃纤维桩组修复体边缘适合情况及颜色匹配情况显著优于铸造金属桩组(P均< 0.05);玻璃纤维桩组有6颗出现桩核冠损坏,铸造金属桩组有17颗出现桩核冠损坏,试验组修复成功率(91.9%)显著高于铸造金属桩组(76.4%)( P < 0.05).与铸造金属桩比较,玻璃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更美观,力学性能更好,修复成功率更高,对牙周影响更轻.

    作者:孔德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义齿就位率与生物相容性

    背景:在近年来的牙列缺损临床修复中,常见的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材料主要有Vitalium 2000材料、钴铬合金材料及纯钛材料.目的:分析不同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价值.方法:纳入牙列缺损患者90例,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龄20-57岁,均采用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其中30例采用Vitalium 2000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30例采用纯钛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30例采用钴铬合金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观察比较3组2年的义齿就位率、义齿性口炎、基牙牙周病和继发龋发生率及患者主观自我评价满意度等情况.结果与结论:Vitalium 2000材料组义齿就位率明显高于纯钛材料组和钴铬合金材料组(P < 0.05),义齿性口炎发生率明显低于纯钛材料组和钴铬合金材料组(P < 0.05),基牙牙周病和继发龋发生率明显低于纯钛材料组和钴铬合金材料组(P < 0.05),患者对于可摘局部义齿轻巧舒适度、美观度、咀嚼力、异味度的自我评价满意度均明显高于纯钛材料组和钴铬合金材料组(P < 0.05).表明Vitalium 2000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可更好地提高义齿就位率,降低义齿性口炎及基牙牙周病和继发龋的发生率,确保义齿舒适度和美观度.

    作者:谢煜庭;乔志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干预硬膜外瘢痕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

    背景:脊柱椎板减压后硬膜外瘢痕是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证实局部应用三七凝胶能有效预防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目的:进一步验证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家兔硬膜外瘢痕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品系家兔96只,随机方法分为4组,制作家兔椎板切除模型,分别在兔硬膜囊周围涂抹生理盐水、三七浓缩液、透明质酸钠、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各0.5 mL,用药后1,2,4,8周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用药1,2周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他3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明显降低(P< 0.01或P < 0.05),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与三七组、透明质酸钠组差异不显著(P > 0.05);用药4,8周时,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01或P < 0.05),三七组、透明质酸钠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不显著(P > 0.05).结果证实三七透明质酸钠凝胶抑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减轻瘢痕挛缩.

    作者:徐泉;潘钰;周卫;张兆杰;刘灿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自制双腔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体外性能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往往并发软骨下骨损伤形成骨软骨复合缺损,其治疗仍为骨科急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组织工程学构建骨软骨复合体为治疗该类疾患提供了新思路.目的:探讨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构建一体化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可行性.方法: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内对复合于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进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并根据施加剪切应力分为动态培养组和静态培养组.利用MTT试验、RT-PCR和扫描电镜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诱导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MTT试验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良好.成骨和成软骨相关基因RT-PCR检测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良好,动态培养组要优于静态培养组.提示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进行骨软骨复合体的体外构建是可行的,力学刺激环境下的构建效果要优于静态环境.

    作者:扈延龄;王爱荣;宫海峰;刘海飞;陈峰;乔光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囊胚培养液对小鼠胚胎的毒性:体外生殖辅助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

    背景:囊胚培养液是可以支持胚胎从受精卵发育到囊胚阶段的一种重要培养液,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囊胚的质量.目的:观察囊胚培养液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B6D2F1品系小鼠,将雌性小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与同品系雄鼠合笼过夜,次日收集1细胞期受精卵,在 M16 培养液中培养至 4 细胞期后,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并转移到受试囊胚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实验组),5 d后检查囊胚发育情况并计算囊胚形成率.同时,用含有内毒素的囊胚培养液M16培养小鼠受精卵,作为阳性对照组;用已被证实没有胚胎毒性的囊胚培养液M16培养液培养1细胞期受精卵,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与结论:阳性对照组囊胚形成率为 0,阴性对照组囊胚形成率为 87.1%,实验组囊胚形成率为 87.3%,实验组囊胚形成率大于80%,说明受试囊胚培养液可以支持小鼠受精卵正常发育到囊胚阶段,对胚胎没有毒性效应.

    作者:韩倩倩;尹艳云;王涵;冯晓明;王春仁;杨昭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外科吻合用生物可降解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的研制

    背景:普通外科手术中,磁吻合技术以操作简便、吻合迅速、对位准确、吻合质量确定、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备受关注,但磁材料留置体内可能会对机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生物可降解纳米磁性复合材料有望解决此问题.目的:研制适用于外科吻合用的生物可降解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并评价其主要磁性能、体外降解性能.方法: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钕铁硼微粒,以溶剂挥发法将纳米钕铁硼微粒与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含量分别为2.5%、5%、7.5%、10%、20%、30%、40%、50%),在特定温度(60,80,100,120,140℃)、压力(6,8,10,12,14 MPa)条件下,以温压成型工艺压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检测其大磁能积.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恒温振荡浸泡法进行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聚乳酸与羟基乙酸摩尔比分别为90/10、70/20、50/50)体外降解实验,扫描电镜观察磁体降解前后显微形态结构变化及降解时间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摩尔比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生物可降解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在一定范围内与纳米钕铁硼微粒含量、成型温度及成型压力呈正比,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含量呈反比.在工艺参数为温度120℃、压力12 MP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含量为5%时其磁性能佳,大磁能积为45 kJ/m3.生物可降解纳米钕铁硼磁性复合材料在体外的降解过程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部组分的摩尔比密切相关,降解时间与聚乳酸含量呈正比,与羟基乙酸含量呈反比,聚乳酸与羟基乙酸摩尔比90/10、70/20、50/50组的降解高峰期分别为8,6,4周.

    作者:王善佩;李建辉;钱军民;严小鹏;姚维杰;董鼎辉;马锋;吕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3种不同矫治器正畸作用下牙周骨组织重塑: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

    背景:国内外研究表明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在正畸牙移动骨改建骨重塑过程中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密切相关.目的:分析 3 种不同矫治器正畸治疗对大鼠牙周组织重塑过程中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显示矫治器正畸过程与宿主组织重建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选取80只健康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位的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Damon Ⅲ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MBT矫治器组.于各组矫治器正畸后3,7,14,21 d各处死4只动物.通过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大鼠压力侧牙槽骨组织的破骨细胞数;通过RT- PCR法检测大鼠压力侧的牙周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矫治器组压力侧的牙槽骨组织中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破骨细胞计数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随正畸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第7天时高,而后逐渐降低.第7天时 Damon Ⅲ矫治器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破骨细胞计数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基因表达水平高于MBT矫治器组、Begg矫治器组及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在大鼠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破骨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一致,第7天时,Damon Ⅲ矫治器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mRNA表达及破骨细胞数高于其他组.

    作者:黄岩;郭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止血材料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填塞的效果:组织相容性比较

    背景:目前临床常见且止血效果较好的材料为可吸收性止血棉和凡士林纱条.目的:对比可吸收性止血棉和凡士林纱条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填塞效果.方法:纳入100例鼻窦炎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6-61岁,病程5个月-23年,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 2 组,观察组在功能性内镜手术治疗中采用可吸收性止血棉填塞术腔,对照组在功能性内镜手术治疗中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对比两组填塞期的不适感、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时的出血情况及术后24 h内的鼻腔渗血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未发生与可吸收性止血棉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可吸收性止血棉具有较高的组织相容性.观察组患者的不适反应率、术后48 h抽出填塞物时的出血率及术后24 h的鼻腔渗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可吸收性止血棉具有较好的止血功能,能有效减少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出血量,缓解术后不适感.

    作者:郭丽萍;王东;李同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