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洁;丁寅;秦简;张晓满
目的:检测并比较青春期龈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临床分离株的分泌蛋白和菌体蛋白中牙龈蛋白酶K(Kgp)的活性,探讨Kgp在青春期龈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受试对象为36例14~17岁青春期龈炎患者,检测并记录受检者的各牙周临床指标GI、SBI、PD的测值,取龈下菌斑进行P. gingivalis的分离培养,16 S rR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鉴定.将P. gingivalis临床分离株复苏,在对数生长期末提取分泌蛋白和菌体蛋白,用N-p-硝基苯胺乙酸盐分析Kgp的氨基酸溶解活性.采用SPSS11.0软件包,分泌蛋白与菌体蛋白的Kgp活性比较用t检验;Kgp活性与各牙周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用秩相关检验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青春期龈炎的P. gingivalis临床分离株的分泌蛋白中Kgp的活性高于菌体蛋白(P<0.01),Kgp的活性与GI、SBI、PD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gp酶活性的高低与青春期龈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旭;潘亚萍;宗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了了解湖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本文对湖北省各年龄组人群的患龋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一报告.
作者:台保军;江汉;杜民权;黄薇;郭颖;边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恒牙早期青少年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宽度及舌骨位置,从而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发病与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对110名青少年分成3组,分别为Ⅰ、Ⅱ、Ⅲ类骨面型,无鼾症,无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等咽部疾患,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的气道宽度,舌骨位置.结果:通过ANB角进行分组,得出3种矢状骨面型青少年的气道宽度值,舌骨位置值和变异范围,并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论:3组矢状骨面型间腭咽宽度无显著性差异,但舌咽宽度Ⅱ、Ⅰ、Ⅲ类有渐增大趋势,并且Ⅱ类与Ⅲ类比较舌咽宽度有显著性差异,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关系,而矢状位置有显著差异.
作者:彭雪姣;陆苇;季骏;郝静;赵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硅酸三钙对牙本质小管的阻塞能力.方法:从无龋的离体第三磨牙切取牙本质片,用30%磷酸酸蚀1 min来模拟牙本质过敏的状态,然后牙本质片表面用硅酸三钙糊剂涂抹和刷洗,之后浸入人工唾液中7 d.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牙本质小管口几乎都被纳米晶体所覆盖;通过EDS和XRD证实该纳米晶为羟基磷灰石.结论:硅酸三钙不仅通过自固化过程阻塞牙本质小管,而且在生理环境下能诱导牙本质再矿化.因此,可考虑用作治疗牙本质过敏的有效药物.
作者:王晓虹;常江;孙宏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了了解湖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本文对中老年人根龋的调查结果作一报告.
作者:杜民权;台保军;江汉;郭颖;黄薇;樊明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体外检测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pGJA-P/VAX1编码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蛋白是否具有靶向于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的能力.方法:pGJA-P/VAX1和pVAX1分别转染真核细胞COS-7,收集并浓缩细胞培养上清.利用双抗夹心法,以人的IgG为标准品,检测上清及浓缩液中pGJA-P/VAX1编码蛋白的含量.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两种上清浓缩液孵育一段时间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是否结合编码蛋白.实验分A、B、C组,A组树突状细胞与VAX1浓缩液作用,B组中树突状细胞与GJA-P/VAX1浓缩液作用,C组中树突状细胞表面B7分子首先被B7-1和B7-2的单克隆抗体封闭,然后与GJA-P/VAX1浓缩液作用.结果:pGJA-P/VAX1转染细胞后,培养上清的浓缩液中蛋白浓度相当于0.22 μg/mL人的IgG.而pVAX1转染上清及浓缩液均未有蛋白检出.流式结果显示B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及细胞表面编码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B组相对A组和C组,细胞直方图峰向右偏移.A、C两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近似,且两组细胞直方图近乎重合.结论: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编码的融合蛋白保持了CTLA-4的活性,可通过B7分子靶向结合树突状细胞.
作者:田其威;张锋;樊明文;许庆安;李宇红;贾荣;郭继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牙科手机是口腔门诊医疗工作中常用的,也是污染严重的医疗器械之一,因此,对手机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手机的维护保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姜艳华;李亚华;冯淑梅;潘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在2006年应用3M复合树脂加强型的玻璃纤维桩与全冠联合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取得了满意的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传江;李海涛;赵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口腔上颌窦瘘的形成原因可能是上颌磨牙拔除术、颌面创伤、上颌窦炎、上颌囊肿或肿瘤手术.穿孔后口腔、上颌窦、鼻腔相互交通,造成患者饮食、发音等功能障碍.虽然可利用活动义齿暂时封闭瘘孔,但决定性的治疗依赖于手术.口腔上颌窦瘘手术修复的方法有多种,如颊侧黏骨膜瓣、腭黏骨膜瓣修复等.本文报道作者所在单位近10年来收治的17例患者的治疗经验.
作者:江中军;蔡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测试自制氧化锆玻璃复合体(ZGC)和Vita alpha不透明牙本质瓷的结合强度,探讨ZGC不同的表面处理对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ZGC试件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表面以不同方法处理(未处理,酸蚀,喷砂),随后表面烧结Vita alpha不透明牙本质瓷,参照ISO9693:1999标准用剪切实验测试结合强度.结果:各组结果平均值均大于ISO9693:1999标准,且有显著性差异;喷砂组的平均值大于未处理组,而酸蚀组的平均值小于未处理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制ZGC及其表面经喷砂和酸蚀后与Vita alpha不透明牙本质瓷的结合强度均大于ISO标准,理论上可以在临床上获得使用;ZGC表面经喷砂处理后能较显著提高结合强度,经酸蚀处理后降低了其与饰瓷的结合强度.
作者:高婧;张少锋;李江;张春宝;毛勇;沈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作为一种免疫抑制药物,在防治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文瑜;闫福华;姚丽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活体睁眼状态下的面部三维数字化模型,为颌面缺损的仿真修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3D CaMaga人体三维彩色数字化系统对面部进行活体测量,获得三维点云数据,运用CloudForm反求工程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转化为相应的数字化文件格式,在Geomagic实体构造软件中重建面部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面部睁眼状态下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结论:应用相位测量轮廓术可快速准确安全的重建真实的面部三维形态,该方法在颜面赝复、口腔颌面外科、正畸科、整形外科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潘景光;赵铱民;雷晓青;吴国锋;苏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采用双期或者单期矫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儿童的矫治结果,比较这两种矫治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0例,∠ANB>60,覆盖>7 mm,其中16例在恒牙列早期采用固定矫治器矫治,14例自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起先用Herbst矫治器矫治,然后使用固定矫治器矫治.采用PAR指数对每个患者第一期治疗前、第二期治疗前及第二期治疗结束后的模型进行测量.比较各治疗阶段的PAR分值.结果:双期矫治第一期矫治结束后,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改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磨牙关系亦有改善,与单期矫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矫治后PAR总分、加权分值、加权总分差以及减少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第二阶段结束时,两组之间的PAR分数没有差别,整个PAR的百分比变化也是如此,矫治结束后两者的PAR百分比变化无差别.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无论采用双期矫治还是单期矫治,都能使(牙合)关系得到改善.对部分患者而言,采用疗程相对较长的双期矫治意义不大.
作者:倪振宇;林新平;胡荣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髁突摘除术,随访3个月至3年,复查内容包括患者咬合关系、开口度、开口型、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症状、面型和X线检查.结果:外形和功能均显著恢复,113例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占97.4%;115例张口度恢复正常,占99.1%;X线复查髁突骨折解剖复位率94.8%;15例儿童患者恢复良好,无下颌骨发育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髁突骨折的较好方法,严重移位或脱位的儿童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应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
作者:肖金刚;刘磊;田卫东;董海;李晓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开发专业性强、实用性好的微笑美学特征微机测评系统,为正畸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专业工具.方法:利用数码照相机采集患者休息位及微笑位的正面像;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环境下应用Microsoft Visual C 6.0 + ADO + Borland C++ Builder编译,研发可以对患者正面像进行美学定点测量分析的软件系统.结果:成功研发微笑美学特征测评系统CoSmile MAA 1.0版.通过人工定点,自动测量,可以得到29项微笑美学特征的指标.结论:该系统测量数据准确;测量项目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数据处理功能完善;兼容性较好.可为正畸医生临床病例的诊断分析、矫治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正畸美学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冯洁;丁寅;秦简;张晓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中骨形成蛋白2(BMP-2)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幼年和成年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幼年和成年实验组大鼠左右侧髁突软骨中BMP-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幼年和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于实验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之后出现回升,8周时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幼年与成年实验组中BMP-2的表达在2~8周的时间内均出现先降低再增高的趋势.结论:BMP-2参与了髁突软骨随咬合变化而发生的改建活动.
作者:李晓峰;王美青;储岚岚;于世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利用CAD软件的自适应功能建立包含Branemark TiUniteTM型带凹槽种植体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应用pro/E软件根据种植体相关参数,建立牙种植体、冠修复体、松质骨和皮质骨三维实体模型,利用自适应功能生成装配体,导入Ansys Workbench10.0CAE软件中,进行单元划分建立有限元模型,应力加载后进行模型准确性的检测.结果:建立了包含真实螺纹种植体的下颌骨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Pro/E软件自适应功能建立包含种植体的下颌骨骨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种植修复三维有限元分析提供了一种准确、灵活、快速的平台.
作者:姜茂庆;李德华;孔亮;邱志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根管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常用方法之一.本研究尝试将传统根充糊剂予以改良,以提高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通过追踪观察5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易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快速移动牙齿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犬1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安装自制牵张装置,5 d后加力,每次0.25 mm,每日2次;对照侧行传统正畸.持续加力2周后停止.分别于保持期第0,1,2,4,6周处死2只动物.标本行大体、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移动牙移动距离为(4.002±0.266) mm,对照侧为(1.154±0.155) mm,差异显著(P<0.001),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利用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牙齿移动速度.
作者:刘燕;丁寅;张明;周丽斌;田磊;张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本文对我科2000~2005年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感染6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严翔;贺娟;秦飞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