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李四群;汤秀春;李志安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125例病例,来自本院和兰州市口腔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性57人,女性68人,年龄均在25~55岁.病例临床特征:所有病例无全身系统性疾病,25岁前前牙无间隙,排列基本整齐.就诊时前牙深覆牙合40例,42例前牙Ⅱ度松动者,9例个别牙Ⅲ度松动,6例有口呼吸习惯.
作者:王引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缓释微球(MPs)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GF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rhBMP2缓释微球和GFCs一起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对GFCs的增殖状况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rhBMP2缓释微球对其分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显著促进的GFCs增殖及分化,并维持10 d以上,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结论:所制备的rhBMP2微球比单纯rhBMP2对GFCs有更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可以达到对生长因子的有效缓释.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王勤涛;姜玲;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颅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型、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多种检查方法,将38例动静脉畸形病例分为单纯型、同侧吻合型、复杂吻合型3种,并应用介入栓塞、结扎相应血管、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结果:病变全部彻底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无1例复发.结论:根据不同的分型,处理相应的滋养血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作者:李建成;郑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应用GC Fuji IX GP、光固化复合树脂、夹层技术对比治疗501颗楔状缺损牙齿,对其疗效进行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口腔内科门诊病例共91例,男41例、女50例,年龄28~80岁,共501颗楔状缺损患牙,牙位从尖牙至第一磨牙,所选择的患牙均无明显龋坏、无充填体、无牙周疾患、牙髓活力正常.
作者:段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根分叉形态通常出现在上颌磨牙、下颌磨牙和上颌双尖牙中,也可能出现在多根的前牙、尖牙和下颌前磨牙中.有时两个融合牙之间的融合部分也可能形成一个类似根分叉的形态[1,2].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比较复杂,由此决定了根分叉病变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了解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对于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建锋;饶佳;李珍;宿玉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院2002年12月至2004年6月发生护理投诉51起,主要通过口头、电话或信函方式向医务处、护理部及科室投诉,涉及护理人员48名.
作者:徐佑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5个HGF家系并进行问卷和口腔检查,观察不同家系及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和发病特点,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绘制系谱图.结果:所有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HGF特征,发病年龄在牙齿萌出期,患者均有典型的牙龈增生,但不同个体其增生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龈切术可极大地恢复口腔功能和颜面外形,但部分病例在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收集的5个家系均为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GF,且疾病外显率高,表现度变异大.
作者:YAN Han-song;阎寒松;黄长波;叶晓茜;边专;范华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CNA、p53蛋白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口腔黏膜单纯增生(HP)9例,轻度异常增生(LD)11例,中度异常增生(MD)10例,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CIS)9例,鳞癌(SCC)11例中p53蛋白、PCNA和hTERTmRNA的表达.结果: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表达的异常.结论:hTERT、PCNA和p53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为研究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吴国英;朱玲;冯振卿;彭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汪厚希改良铸造全冠修复短冠患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材料 25例患者,年龄40~65岁,计89颗短冠,牙合龈距3~4 mm,下颌第一、第二磨牙.
作者:曹德琴;贾凯;付瑶;朱恩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烤瓷用镍铬合金在上瓷前经过阳极钝化,除气预氧化处理后对其表面氧化膜的形貌、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5个试片随机分成3组,分别经不同的实验条件处理后,每组抽取2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其余3片采用XPS和AES进行表面氧化膜分析.结果:1)阳极钝化处理的试片表面发生了轻度的选择性溶解,增加了金属的表面积,所形成的氧化膜厚度是空白对照组的1.72倍.2)除气加预氧化组则形成较厚的氧化膜,为空白对照组的23.32倍,而且氧化膜内氧原子的相对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实验组.厚的氧化膜的热膨胀系数与金、瓷不同,产生较高的残余应力,不利于烤瓷时金属离子向陶瓷内的扩散,且易形成一些碳化物,影响金瓷界面的化学结合.结论:采用阳极钝化法处理镍铬合金表面,方法简便,形成的氧化膜容易控制,操作可重复性强,是烤瓷前金属表面处理的新方法.
作者:朱松;刘红;陈晓梅;孙宏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在水平方向的生长变化.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迭法,头影测量20名男孩在自然头势状态下9、12、15和18岁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统计分析颅面部软组织侧貌Ga、N'、Nasal、Sn、A'、Ls、Li、B'、Pg'及Gn'各点至垂直平面(Pr-VER)的水平向距离变化以及上下唇至美学平面(E-line)的垂直距离变化.结果:1)高低角型男孩在9~18岁期间额部、鼻根部及唇部与鼻尖的水平距离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颏部与鼻尖水平距离虽有增加,但在某些阶段其距离反而缩短.2)高角型男孩Ga、N'、Nasal、Pg'及Gn'点到Pr水平距离其各阶段各测量值明显大于低角型,可唇部表现则不同,高角型唇部比低角型表现为更为前突.3)高角型颏部向前生长移动幅度小于低角型,而唇部向前生长幅度明显大于低角型.相对于美学平面,低角型上下唇在9~18岁期间后退幅度明显大于高角型.结论: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生长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唇部及颏部.这对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林新平;林久祥;Arild Stenvik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116例ASA Ⅰ~Ⅱ级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期间机械通气,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异丙酚,同时复合吸入1%~2%安氟醚.恒速组采用速率为4~6 mg·kg-1·mL-1输入异丙酚,同时吸入安氟醚.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切皮时、缝皮、拔管前、拔管后几个时点记录BP, HR, SPO2 和 ,并与诱导前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诱导前比较,在插管后5 min SBP、DBP下降明显,MAP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入睡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靶控组明显短于恒速组.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联合应用吸入安氟醚,麻醉效果好,能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清醒质量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良好搭配.
作者:李向京;赵怡芳;刘可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制样方法对玻璃离子水门汀与牙釉质间的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充填好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模具在制样环境中自然放置10 min、20 min、30 min后移入37 ℃±1 ℃恒温恒湿箱中,1h后取出试样,然后放入37 ℃±1 ℃去离子水中, 24 h后分别测试不同制样方法所制备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比较不同制样方法对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制样方法对剪切强度有显著影响,在制样环境中放置10 min所制备的试样,其剪切粘接强度大,在制样环境中暴露20 min后,其强度则显著下降,暴露时间越长,强度下降的越多.结论:不同制样方法对玻璃离子水门汀与牙釉质间的剪切粘接强度极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比较不同文献中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剪切粘接强度时应注意其试样的制备方法.
作者:程汉亭;刘韩星;肖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急性龈乳头炎是口腔内科的常见病,但其误诊误治率却很高,给患者及医生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通过2个病例对其加以分析.
作者:高原荣;王万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技术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中应用的先进性、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本组颌骨畸形病例68例,男性26例,女性42例.除单纯颏成形术外,其他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正畸治疗.根据临床设计,全麻下分别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术、颏成形术、上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等不同术式,劈开截骨,按设计要求移动骨块,预制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均行简单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1~2周.结果:1例单侧创口感染延期愈合,1例术后1年钛板露出,二次手术取出钛板.其他病例创口一期愈合,术后经正畸治疗,(牙合)关系恢复正常,术后随访5个月至6年无复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点:术后效果稳定,无复发,并发症少,不影响饮食、语言,患者恢复快.
作者:林润台;宿玉成;徐刚;杜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乳牙釉质、牙本质钙含量状况与龋病关系.方法:对37例5~7岁幼儿园乳恒牙替换所拔除的下颌乳中切牙,用电子探针X线显微分析仪检测各牙之近中侧、远中侧、唇侧和舌侧之釉质和牙本质不同深度之钙含量.受检测牙37颗(1|18颗,|1 19颗).37例中dft=0者14名,为无龋组;dft>0者23名,为有龋组.有龋组中0<dft<5者9名,为低危组;dft≥5者14名,为高危组.结果:1)釉质Ca含量在各侧间以舌侧之含量少(P=0.0001),且舌侧釉质各深度间之Ca含量有明显差异,浅层多、中层次之,深层少(P=0.037).其余各侧间及各侧之各不同深度间均无明显差异.2)牙本质Ca含量在各侧间均无明显差异.各侧之各深度间Ca含量除远中侧无明显差异,近中侧(P=0.0152)、舌侧(P=0.0152)、唇侧(P=0.0167)的各深度间均呈非常明显之差异.总体牙本质之钙含量呈深层高、中层为次、浅层低(P=0.0001).3)牙釉质和牙本质之钙含量在无龋组和有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9692,P=0.2705).有龋组之钙含量与dft仅在近中侧和唇侧釉质中呈低度负相关关系(r=-0.46052和-0.40139,P=0.0310和0.0576),除此在釉质和牙本质中均未呈相关关系.结论:釉质和牙本质中钙含量与龋病无非常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石四箴;梁勤;赖红;潘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Rb/cyclinD1/p16通路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在37例OSCC标本中检测Rb、cyclinD1、p16蛋白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b、p16、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49%和57%;Rb和p16表达呈负相关(P=0.02);cyclinD1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和淋巴结转移(P=0.01)呈正相关;p16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结论:1)OSCC中和Rb和p16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2)p16缺失是OSCC发生中的早期事件;3)cyclinD1对肿瘤的生长作用大于对肿瘤的发生作用,与OSCC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并可能作为标志物对OSCC的预后和转移作出评估.
作者:杨贤东;肖晶;朱恩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作者:陈国新;陈香;贺红;熊晖;华先明;蔡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细胞与正常人牙周韧带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探讨牙周韧带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人牙周韧带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中CD14、CD44、CD105、CD34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人的牙周韧带细胞上表达CD44、CD105,不表达CD34、CD14.结论:人的牙周韧带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在表面抗原特性上有相似性.
作者:刘琼;谢昊;李五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转移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方法,以103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配对研究了124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TGFβ2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对照组与患者组TGFβ2两者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X2=16.235,df=1,P<0.005);单独发生唇裂或腭裂者与唇腭裂同时并发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X2=15.885,df=1,P<0.005);其他配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与TGFβ2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
作者:焦晓辉;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