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分叉病变的解剖学基础

周建锋;饶佳;李珍;宿玉成

关键词:根分叉, 病变, 解剖特点, 下颌前磨牙, 形态, 下颌磨牙, 特点比较, 上颌磨牙, 融合牙, 区域, 科研工作, 双尖牙, 治疗, 前牙, 临床
摘要:根分叉形态通常出现在上颌磨牙、下颌磨牙和上颌双尖牙中,也可能出现在多根的前牙、尖牙和下颌前磨牙中.有时两个融合牙之间的融合部分也可能形成一个类似根分叉的形态[1,2].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比较复杂,由此决定了根分叉病变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了解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对于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仿真头颅模型用于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效果评价

    目的:证明与传统的临床前期教学相比,仿真头颅模型教学是否提高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方法: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对额外接受10 h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和只接受传统实验室教学的1998两个年级学生的牙体预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仿真头颅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额外的10 h仿真头颅模型训练对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仿真头颅模型提高了修复学教学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作者:黄翠;邬凌;王贻宁;李四群;徐东选;夏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治疗

    目的:总结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等入路,将骨折断端显露、复位、固定,回纳嵌顿的眶内软组织,颅骨外板或Medpor修复缺损.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颧部外形得以改善.结论:重建眼眶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手术关键,术中还应对眼球内陷过矫正.

    作者:程瑞修;荣运久;王润求;黄良平;魏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坚强内固定技术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技术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中应用的先进性、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本组颌骨畸形病例68例,男性26例,女性42例.除单纯颏成形术外,其他所有病例术前均行正畸治疗.根据临床设计,全麻下分别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术、颏成形术、上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等不同术式,劈开截骨,按设计要求移动骨块,预制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均行简单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1~2周.结果:1例单侧创口感染延期愈合,1例术后1年钛板露出,二次手术取出钛板.其他病例创口一期愈合,术后经正畸治疗,(牙合)关系恢复正常,术后随访5个月至6年无复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点:术后效果稳定,无复发,并发症少,不影响饮食、语言,患者恢复快.

    作者:林润台;宿玉成;徐刚;杜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牙源性黏液瘤误诊1例报道

    牙源性黏液瘤多发生于颌骨,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与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瘤等鉴别,临床上常常误诊.笔者报道1例误诊病例如下:

    作者:彭澜;刘中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CNA、p53蛋白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口腔黏膜单纯增生(HP)9例,轻度异常增生(LD)11例,中度异常增生(MD)10例,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CIS)9例,鳞癌(SCC)11例中p53蛋白、PCNA和hTERTmRNA的表达.结果: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表达的异常.结论:hTERT、PCNA和p53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为研究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吴国英;朱玲;冯振卿;彭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hBMP2缓释微球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观察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缓释微球(MPs)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GF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rhBMP2缓释微球和GFCs一起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对GFCs的增殖状况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rhBMP2缓释微球对其分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显著促进的GFCs增殖及分化,并维持10 d以上,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结论:所制备的rhBMP2微球比单纯rhBMP2对GFCs有更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可以达到对生长因子的有效缓释.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王勤涛;姜玲;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鼠正畸牙移动中废用性萎缩牙周膜与牙槽骨改建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磨牙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功能状态对正畸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5周龄体重(250 g±2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3周后形成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动物模型.在两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 mm镍钛螺簧,初始力值50 g,近中移动磨牙.分别于加力后0、3、7、14 d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方法对第一磨牙压力侧牙槽骨破骨细胞进行染色并记数;并对14 d组拍摄X光片测定牙齿移动距离.结果: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牙齿移动距离(0.611 mm±0.142 mm) 小于正常对照组(0.679 mm±.090 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萎缩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除0 d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中,无咬合接触的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牙较正常咬合接触牙对矫治力反应差,骨改建率低,易发生玻璃样变和潜掘性骨吸收,延缓牙移动,因此对无咬合接触牙的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轻力.

    作者:齐娟;毛靖;杨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水平向生长变化的纵向研究

    目的:探讨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在水平方向的生长变化.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迭法,头影测量20名男孩在自然头势状态下9、12、15和18岁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统计分析颅面部软组织侧貌Ga、N'、Nasal、Sn、A'、Ls、Li、B'、Pg'及Gn'各点至垂直平面(Pr-VER)的水平向距离变化以及上下唇至美学平面(E-line)的垂直距离变化.结果:1)高低角型男孩在9~18岁期间额部、鼻根部及唇部与鼻尖的水平距离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颏部与鼻尖水平距离虽有增加,但在某些阶段其距离反而缩短.2)高角型男孩Ga、N'、Nasal、Pg'及Gn'点到Pr水平距离其各阶段各测量值明显大于低角型,可唇部表现则不同,高角型唇部比低角型表现为更为前突.3)高角型颏部向前生长移动幅度小于低角型,而唇部向前生长幅度明显大于低角型.相对于美学平面,低角型上下唇在9~18岁期间后退幅度明显大于高角型.结论: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生长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唇部及颏部.这对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林新平;林久祥;Arild Stenvik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操作对照组(3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及右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分别嵌入正畸用皮圈推第一磨牙向近中,造成磨牙尖窝接触不吻合的渐进性咬合紊乱.术后6周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观察.结果:操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未见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软骨中部增厚,后部变薄(P<0.05);关节盘中带和后带均明显变薄(P<0.05);实验组中部和后部软骨下骨小梁变得明显垂直于髁突表面排列.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适应性改建.

    作者:孙磊;王美青;刘晓东;于世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弯曲度初探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弯曲发生情况、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及弯曲程度.方法:收集南京地区80例上颌第一恒磨牙,在根管中分别插入15#~20#扩大针,拍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X线片,用Photoshop 6.0软件测量分析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1)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管通畅、较直. 2)远中颊侧根管在近远中方向有80%,颊舌方向有45%出现大于5°的明显弯曲,弯曲位置多位于根中1/3,且近远中向的弯曲明显大于颊舌向(P<0.05). 3)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颊侧根管在近远中方向、颊舌方向分别有82.5%、77.5%出现大于5°的明显弯曲.两个方向上的弯曲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4)本研究中有35%的标本探通了近颊根舌侧根管,其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出现明显弯曲的比例达91%、83%.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四个根管在近远中方向、颊舌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其第二弯曲出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作者:苏寒;阎翔;王文梅;毛钊;兰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烤瓷用镍铬合金经不同预处理的表面氧化膜研究

    目的:分析烤瓷用镍铬合金在上瓷前经过阳极钝化,除气预氧化处理后对其表面氧化膜的形貌、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5个试片随机分成3组,分别经不同的实验条件处理后,每组抽取2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其余3片采用XPS和AES进行表面氧化膜分析.结果:1)阳极钝化处理的试片表面发生了轻度的选择性溶解,增加了金属的表面积,所形成的氧化膜厚度是空白对照组的1.72倍.2)除气加预氧化组则形成较厚的氧化膜,为空白对照组的23.32倍,而且氧化膜内氧原子的相对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实验组.厚的氧化膜的热膨胀系数与金、瓷不同,产生较高的残余应力,不利于烤瓷时金属离子向陶瓷内的扩散,且易形成一些碳化物,影响金瓷界面的化学结合.结论:采用阳极钝化法处理镍铬合金表面,方法简便,形成的氧化膜容易控制,操作可重复性强,是烤瓷前金属表面处理的新方法.

    作者:朱松;刘红;陈晓梅;孙宏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热塑牙胶充填根管微渗漏的影响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4种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Obtura Ⅱ系统充填根管微渗漏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及主要实验材料 40个因正畸拔除的下颌前磨牙,室温下保存于含有0.2%叠氮钠的生理盐水中.

    作者:张丽萍;吴补领;朱文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上颌窦径路摘除颞下间隙异物

    患者,男,30岁,左睑下竹筷刺伤后不愈伴张口受限1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加工竹筷时,竹筷自车床溅起刺入左眼睑下方,当时于睑下伤口内取出一段竹筷断端,其后伤口一直不愈,并伴有张口受限.

    作者:王昭领;雷德林;吕菊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116例ASA Ⅰ~Ⅱ级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期间机械通气,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异丙酚,同时复合吸入1%~2%安氟醚.恒速组采用速率为4~6 mg·kg-1·mL-1输入异丙酚,同时吸入安氟醚.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切皮时、缝皮、拔管前、拔管后几个时点记录BP, HR, SPO2 和 ,并与诱导前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诱导前比较,在插管后5 min SBP、DBP下降明显,MAP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入睡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靶控组明显短于恒速组.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联合应用吸入安氟醚,麻醉效果好,能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清醒质量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良好搭配.

    作者:李向京;赵怡芳;刘可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3例舌癌患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舌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3例舌癌患者的病程、生长方式、肿瘤表面大直径、生长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级、TNM分期以及治疗手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3例舌癌患者中有73例复发.病程>6个月,肿瘤表面大直径>3 cm,生长方式为浸润型,浸润深度>3 mm,临床T3、T4期以及非N0期的舌癌患者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舌癌复发与病程、肿瘤表面大直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T分期、N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韩其滨;张文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牙囊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流体静压力下的改变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牙囊细胞EGF的表达以及在不同流体静压力作用下对细胞分泌EGF的影响,探讨EGF在牙齿萌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年龄为12岁男孩埋藏阻生牙齿的牙囊进行人牙囊细胞培养,将传代的培养细胞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表达EGF,RT-PCR定量分析,分别在50、100 kPa流体静压力作用1 h后RT-PCR方法观察细胞EGF的浓度变化.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主要为成纤维样细胞,原位杂交染色显示人牙囊细胞中EGF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50 kPa流体静压力表达略有增加,100 kPa压力表达明显降低,说明流体静压力在一定力值范围内对人牙囊细胞中有EGF的表达具有空间性.结论: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EGF的能力,流体静压力可以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牙囊细胞EGF的分泌.

    作者:金作林;林珠;焦光海;王海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作者:陈国新;陈香;贺红;熊晖;华先明;蔡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畸加力和撤力后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力后2 h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加力8 h至加力3 d达到高,至撤力后2~4周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下降,但 PPTA mRNA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P物质可能不仅参与早期正畸牙周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而且可能参与了后期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

    作者:孙应明;罗颂椒;赵昱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龈乳头炎的误诊误治

    急性龈乳头炎是口腔内科的常见病,但其误诊误治率却很高,给患者及医生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通过2个病例对其加以分析.

    作者:高原荣;王万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弯曲强度性能研究

    目的:采用三点弯曲实验的方法测量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弯曲强度.方法:本实验使用的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分别为DC Flow Core、Bisfil -Core和LuxaCore.每种材料各制作6个大小为(2.0±0.1) mm×(3.0±0.1) mm×(25.0±0.1) mm的矩形试件.试件在Instron万能材料测试机上测试其弯曲强度,跨距为(20.0±0.1) mm,加载速度为0.5 mm/min,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种材料的弯曲强度值分别为:DC Flow Core (137.96±9.48) MPa,Bisfil-Core (123.82±12.99) MPa,LuxaCore (110.11±10.03) MPa.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DC Flow Core与Bisfil - Core之间(P<0.041)、DC Flow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01)、Bisfil -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47)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3种核材料的弯曲强度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以DC Flow Core的弯曲强度值高.

    作者:俞长路;骆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