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上颌窦径路摘除颞下间隙异物

王昭领;雷德林;吕菊红

关键词:上颌窦, 摘除, 颞下间隙, 竹筷, 张口受限, 伤口, 患者, 眼睑, 加工, 断端, 车床
摘要:患者,男,30岁,左睑下竹筷刺伤后不愈伴张口受限1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加工竹筷时,竹筷自车床溅起刺入左眼睑下方,当时于睑下伤口内取出一段竹筷断端,其后伤口一直不愈,并伴有张口受限.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Cortisomol根管糊剂根尖封闭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ortisomol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能力.方法:选取44颗离体单根管恒牙,随机分为2组,每组20颗牙,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以冷侧压法充填根管,采用染料渗入法测量染料渗入距离.结果:Cortisomol糊剂组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根尖微渗漏均值分别为(1.21±0.47) mm和(2.17±1.08) mm,经t检验,P<0.01,两组渗漏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rtisomol根管糊剂对根尖的封闭能力优于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作者:肖丹;高燕;黄小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厚度对塑料基托材料颜色的影响

    目的:了解塑料基托材料在临床常用厚度下的颜色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PR-650)测量Dentsply199#, 169#, 301# 及Heraeus 29#,43#,65#常用颜色热凝基托塑料在黑白背景下及在1.5 mm、2 mm、2.5 mm、3 mm、3.5 mm不同厚度时的颜色参数.结果:Dentsply169#的透光性强, 199#的弱;随厚度增加,各材料的a·值都不断增大;厚度与L·值的相关性取决于材料的透光性.结论:厚度会影响塑料基托材料的颜色再现.

    作者:孙俊;巢永烈;王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弯曲度初探

    目的:分析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弯曲发生情况、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及弯曲程度.方法:收集南京地区80例上颌第一恒磨牙,在根管中分别插入15#~20#扩大针,拍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X线片,用Photoshop 6.0软件测量分析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1)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管通畅、较直. 2)远中颊侧根管在近远中方向有80%,颊舌方向有45%出现大于5°的明显弯曲,弯曲位置多位于根中1/3,且近远中向的弯曲明显大于颊舌向(P<0.05). 3)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颊侧根管在近远中方向、颊舌方向分别有82.5%、77.5%出现大于5°的明显弯曲.两个方向上的弯曲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4)本研究中有35%的标本探通了近颊根舌侧根管,其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出现明显弯曲的比例达91%、83%.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四个根管在近远中方向、颊舌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其第二弯曲出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作者:苏寒;阎翔;王文梅;毛钊;兰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侧上部囊性淋巴结转移癌--附7例分析

    颈侧上部囊性淋巴结转移癌,其临床表现类似于鳃裂囊肿,往往易误诊.笔者总结了从1983~2001年在本院就诊的7例颈侧上部囊性淋巴结转移癌,分别就囊性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及原发灶寻找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方一鸣;王莹;胡美龙;王靖虓;丁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 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MSCs,另一侧单纯硅胶管套管.于术后第4、8、16周行大体观察,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第8周和16周时,双侧管内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 MSCs侧优于单纯套管侧(P<0.05).结论:MSCs可促进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提示MSCs可应用于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作者:余国建;胡勤刚;周炳荣;邓润智;黄晓峰;陈湘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rhBMP2缓释微球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观察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缓释微球(MPs)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GF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rhBMP2缓释微球和GFCs一起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对GFCs的增殖状况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rhBMP2缓释微球对其分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显著促进的GFCs增殖及分化,并维持10 d以上,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结论:所制备的rhBMP2微球比单纯rhBMP2对GFCs有更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可以达到对生长因子的有效缓释.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王勤涛;姜玲;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根分叉病变的解剖学基础

    根分叉形态通常出现在上颌磨牙、下颌磨牙和上颌双尖牙中,也可能出现在多根的前牙、尖牙和下颌前磨牙中.有时两个融合牙之间的融合部分也可能形成一个类似根分叉的形态[1,2].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比较复杂,由此决定了根分叉病变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了解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对于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建锋;饶佳;李珍;宿玉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牙源性黏液瘤误诊1例报道

    牙源性黏液瘤多发生于颌骨,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与成釉细胞瘤、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瘤等鉴别,临床上常常误诊.笔者报道1例误诊病例如下:

    作者:彭澜;刘中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治疗

    目的:总结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等入路,将骨折断端显露、复位、固定,回纳嵌顿的眶内软组织,颅骨外板或Medpor修复缺损.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颧部外形得以改善.结论:重建眼眶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手术关键,术中还应对眼球内陷过矫正.

    作者:程瑞修;荣运久;王润求;黄良平;魏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作者:陈国新;陈香;贺红;熊晖;华先明;蔡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口腔临床护理投诉原因分析与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院2002年12月至2004年6月发生护理投诉51起,主要通过口头、电话或信函方式向医务处、护理部及科室投诉,涉及护理人员48名.

    作者:徐佑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随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在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随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PCR)来对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进行鉴定.方法:经初步鉴定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为血链球菌属后,用随机引物AP-PCR对优势菌进行扩增、检测.结果:经扩增后的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的DNA片段与标准血链球菌ATCC10556的DNA片段相同.结论:应用AP-PCR技术可以对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作者:吴双燕;孙德刚;马晟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上颌窦径路摘除颞下间隙异物

    患者,男,30岁,左睑下竹筷刺伤后不愈伴张口受限1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加工竹筷时,竹筷自车床溅起刺入左眼睑下方,当时于睑下伤口内取出一段竹筷断端,其后伤口一直不愈,并伴有张口受限.

    作者:王昭领;雷德林;吕菊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龈乳头炎的误诊误治

    急性龈乳头炎是口腔内科的常见病,但其误诊误治率却很高,给患者及医生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通过2个病例对其加以分析.

    作者:高原荣;王万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仿真头颅模型用于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效果评价

    目的:证明与传统的临床前期教学相比,仿真头颅模型教学是否提高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方法: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对额外接受10 h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和只接受传统实验室教学的1998两个年级学生的牙体预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仿真头颅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额外的10 h仿真头颅模型训练对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仿真头颅模型提高了修复学教学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作者:黄翠;邬凌;王贻宁;李四群;徐东选;夏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水平向生长变化的纵向研究

    目的:探讨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在水平方向的生长变化.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迭法,头影测量20名男孩在自然头势状态下9、12、15和18岁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统计分析颅面部软组织侧貌Ga、N'、Nasal、Sn、A'、Ls、Li、B'、Pg'及Gn'各点至垂直平面(Pr-VER)的水平向距离变化以及上下唇至美学平面(E-line)的垂直距离变化.结果:1)高低角型男孩在9~18岁期间额部、鼻根部及唇部与鼻尖的水平距离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颏部与鼻尖水平距离虽有增加,但在某些阶段其距离反而缩短.2)高角型男孩Ga、N'、Nasal、Pg'及Gn'点到Pr水平距离其各阶段各测量值明显大于低角型,可唇部表现则不同,高角型唇部比低角型表现为更为前突.3)高角型颏部向前生长移动幅度小于低角型,而唇部向前生长幅度明显大于低角型.相对于美学平面,低角型上下唇在9~18岁期间后退幅度明显大于高角型.结论: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生长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唇部及颏部.这对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林新平;林久祥;Arild Stenvik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116例ASA Ⅰ~Ⅱ级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期间机械通气,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异丙酚,同时复合吸入1%~2%安氟醚.恒速组采用速率为4~6 mg·kg-1·mL-1输入异丙酚,同时吸入安氟醚.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切皮时、缝皮、拔管前、拔管后几个时点记录BP, HR, SPO2 和 ,并与诱导前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诱导前比较,在插管后5 min SBP、DBP下降明显,MAP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入睡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靶控组明显短于恒速组.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联合应用吸入安氟醚,麻醉效果好,能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清醒质量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良好搭配.

    作者:李向京;赵怡芳;刘可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D大鼠原代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SD大鼠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征,为组织工程化涎腺样组织的体外构建提供有功能的种子细胞.方法:获取新生SD大鼠幼崽颌下腺组织,经酶消化后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电镜下行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对涎腺细胞的生物特征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CK(anti-cytokeratin)及淀粉酶染色阳性,体外增殖活跃.结论: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增殖活跃,保持了腺细胞的生物特征,可作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研究的种子细胞.

    作者:黄桂林;李龙江;李学英;李华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直根管患牙200例,采用改良双敞技术和平衡力法预备根管,0.5%次氯酸钠及17% EDTA冲洗,随机均分为两组:一次性根管治疗组在上述操作完成后立即行牙胶尖加树脂类封闭剂AHplus侧方加压术充填根管;多次性根管治疗组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糊剂复诊,待无症状后再行根充.治疗结束后1d、7d、30d随访记录患者的疼痛反应.1年后进行临床及X线复查,计算每组根管治疗的成功及失败率,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有94例患者回访,一次性根管治疗组43例,多次根管治疗51例.根管治疗术后1d疼痛发生率一次性治疗组高于多次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7d、30d的疼痛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年后复查两组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的前牙与后牙治疗成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较多次法高,但远期疗效等同于多次法者.

    作者:张元旌;刘旺国;葛成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口腔鳞癌中Rb/cyclinD1/p16通路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Rb/cyclinD1/p16通路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在37例OSCC标本中检测Rb、cyclinD1、p16蛋白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b、p16、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49%和57%;Rb和p16表达呈负相关(P=0.02);cyclinD1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和淋巴结转移(P=0.01)呈正相关;p16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结论:1)OSCC中和Rb和p16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2)p16缺失是OSCC发生中的早期事件;3)cyclinD1对肿瘤的生长作用大于对肿瘤的发生作用,与OSCC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并可能作为标志物对OSCC的预后和转移作出评估.

    作者:杨贤东;肖晶;朱恩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