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保军;杜民权;江汉;黄薇;郭颖
目的:检测牙科氧化锆陶瓷与Vitadur alpha、两种自制饰面瓷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应用.方法:采用粉浆涂塑法将Vitadur alpha及两种饰面瓷材料按照烧结程序分别烧结于氧化锆陶瓷上,检测界面抗剪切强度,并进行抗热冲击性能测试,研究不同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结果:Vitadur alpha、两种饰面瓷材料G-1、G-2与氧化锆烧结后,在给定温度范围内未出现开裂现象,G-2与氧化锆陶瓷界面抗剪切强度(36.22±5.77) MPa高于Vitadur α组结果(27.83±2.75) MPa及G-1组结果(30.76±3.81) MPa,各组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itadur alpha、饰面瓷材料G-1和G-2能够与氧化锆陶瓷支架材料匹配,可以作为饰面瓷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帅;陈吉华;金磊;王光耀;苗鸿雁;张斌;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导致的下牙槽神经间接损伤的特点.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均分为6组,以直径6.0 mm、质量0.88 g的高速投射物(不锈钢珠)致伤犬右下颌骨体部,但不直接伤及下牙槽神经;分别于伤后6 h、24 h、3 d、7 d、2 w及4 w处死实验犬,用透射电镜观察伤侧下牙槽神经距离弹着点0.5 cm处、2.0 cm处及对侧下牙槽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伤侧下牙槽神经距弹着点0.5 cm处损伤较重,且超微结构变化出现较早;2.0 cm处损伤相对较轻,且超微结构变化出现较迟;对侧下牙槽神经仅有轻度一过性损伤.结论: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导致的下牙槽神经间接损伤均有损伤范围较广,损伤程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损伤具有不均匀性等特点.
作者:任常群;周树夏;刘瑞峰;田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 前言目前用于研究颅颌面结构的方法主要有:人体测量、面像测量、头影定位片测量、CT、MRI成像测量等.虽然头影片测量有内在影像失真,反映头颅复杂结构不全面等缺点[1],但它具有诊断价值肯定、普及、便宜等优势,仍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解读X线片时,常采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如Downs、Steiner等),然后用单变量统计方法来看样本间是否有差异.而我们很难定量地观察这些差异的大小、分布的范围和发展趋势,也很难判断差异是由于形状、大小还是位置不同而引起的.
作者:袁峰;段银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仔细记录面形、张口受限、面神经损伤及牙合关系紊乱情况,手术前后X线曲面断层片对照骨折复位与愈合牙合状况.结果:髁突骨折X线复查骨折解剖复位率达94.9%,张口受限3例,错牙合1例,钛板断裂1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8例.结论:成人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闫寒松;赵世萍;黄长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内镜技术了解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导管内在表现和阻塞病因.方法:应用涎腺内镜对48例(53侧)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的导管进行观察,了解其导管壁和导管内变化,以明确发病原因.结果:4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导管口过细,导致涎腺内镜的无法导入,故内镜检查失败;其余45例患者共进行了50侧腮腺导管的内镜检查,成功率为93.75%.其中,镜下有38侧导管内有出血、充血点,30侧导管狭窄与扩张,26侧导管内有纤维样物质,23侧导管内壁增生明显,12侧导管内有黏液栓子,6侧导管内有息肉,3侧导管内有结石.结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内镜下表现较复杂,以充血、出血和狭窄为主,涎腺内镜能直接观察其阻塞原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基础.
作者:郑凌艳;俞创奇;杨驰;沈宁;张军;恽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钛制腭托全口义齿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无牙牙合患者采用二次印模法,取功能性印模,常规制作钛腭托全口义齿,并进行1~3年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临床应用观察得知,钛制腭托全口义齿固位好,异物感小,基托轻薄,没有金属味,抗折力强.尤其以前曾戴用过PMMA全口义齿的患者更换钛制腭托全口义齿后感觉更舒适,适应期明显缩短.其满意度达85%.其中3例患有轻度口腔干燥症的患者对钛制基托全口义齿满意度明显高于PMMA全口义齿,钛制腭托在3年的使用过程中尚未发现基托折裂现象.但是有40%的患者钛腭托磨光面使用后出现色素沉着,这可能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以及义齿加工质量有关.
作者:张洁;杨洁;骆小平;宋雍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报告两例罕见的含朗格汉斯细胞的牙源性钙化上皮瘤,中心型及周边型各一例.方法:两例肿瘤行常规HE染色及PAS、刚果红组织化学染色;CD1а、CD 68、HLA-DR、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1例新鲜肿瘤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肿瘤以小条索/巢状结构为主,可见较多透明细胞,嗜酸性均质状物质极少发生钙化.4种标记朗格汉斯细胞的抗体在瘤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透射电镜发现有些透明细胞的胞浆有朗格汉斯细胞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细胞核分叶卷曲.结论: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例肿瘤为含朗格汉斯细胞的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作者:王丽;汪说之;陈新明;李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Carisolv化学机械去龋系统的去龋时间、术中疼痛和近期疗效.方法:收集3~9岁儿童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通过临床观察比较Carisolv化学机械去龋系统和常规车针去龋系统的去龋时间、术中疼痛、近期疗效.结果:窝洞制备时Carisolv较车针耗时要长(P<0.05),术中疼痛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近期疗效评价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isolv化学机械去龋系统可用于儿童龋病的治疗.
作者:胡林英;宋光泰;钱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细胞型和/或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牙周组织移植修复慢性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牙周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5只成年杂种狗慢性牙周缺损病变模型,分别随机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富血小板血浆+BioOss(GTR+PRP+BioOss)、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 富血小板血浆+BioOss +自体牙周膜细胞(GTR+PRP+BioOss+PDLCs)、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术+自体牙周膜细胞(GTR+PDLCs)和GTR治疗,其中GTR组6颗牙,其余3组各为8颗牙.12周后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动物实验发现GTR组的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高度分别为(0.52±0.21) mm、(0.8±0.13) mm、(1.9±0.10) mm.而另外3组的新生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高度分别为GTR+PRP+BioOss组:(1.36±0.17) mm、(1.92±0.18) mm、(2.62±0.16) mm;GTR+PRP+BioOss+PDLCs组:(1.42±0.22) mm、(2.07±0.19) mm、(2.68±0.20) mm;GTR+PDLCs组:(1.39±0.19) mm、(1.82±0.16) mm、(2.55±0.12) mm,这3组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效果均明显优于GTR组(P<0.05),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应用GTR技术结合组织工程可显著促进狗牙周组织缺损的再生.
作者:闫福华;郑碧琼;林敏魁;肖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探索口腔肿瘤患者的T细胞的活化功能.方法:实验对象10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8位口腔良性肿瘤患者为实验组Ⅰ;10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为实验组Ⅱ.每位实验对象在实验的当天,抽取10 mL的静脉血.用Ficoll-Paque剃度离心法分离PBMC.将PBMC悬浮液分别与TCM,Con A和PHA培养4 h和20 h,分别收获细胞,用双色和单色单克隆荧光抗体CD4-FITC/CD8-PE和CD69-PE标记,CD69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和相应的分析软件SYSTEMTMII SOFTWARE分析.结果:在PBMC经Con A刺激4 h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D69表达的增长率(44.5%) 明显低于对照组(67.8%)和实验组Ⅰ(70.8% ),P<0.05.同样,经PHA刺激后4 h,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CD69表达的增长率也低与其他两组(P<0.05),而且,PBMC的CD69表达率也低与其他两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这种免疫反应力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活化或增殖功能低下的原因.由PHA诱导的PBMC的CD69表达可能成为口腔癌患者免疫监视系统的指标之一.
作者:胡雁;章小缓;李梅;曾翔舒;许曼波;艾伟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的新型种植型骨牵张器.方法:采用国际标准的钛合金材料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设计机械加工制成,植入山羊的下颌骨完成牵张实验.结果:山羊的下颌骨成功延长15 mm,牵张器稳定性良好.结论:该牵张器结构轻巧、操作简便,克服了以往牵张器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东伟;高晓辉;王邦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临床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30例,其中面部6例,颊部9例(伴下唇缺损1例, 口角缺损1例), 舌部9例,口底2例,磨牙后区1例,硬腭1例,上唇1例,下唇1例.术后观察组织瓣生长情况以及修复效果.结果:男性患者组织瓣上生长胡须, 2例静脉回流障碍,1例组织瓣坏死,其余成活良好.缺损部位修复后,基本恢复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结论:颏下岛状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作者:李志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分别添加磷酸锆载银抗菌剂,醋酸洗必泰,三氯新3种抗菌成分的藻酸盐印模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为口腔抗菌印模材料的研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1%的添加比将3种抗菌成分加入藻酸盐印模材料中,采用薄膜密着法,分别测试添加抗菌成分后印模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添加磷酸锆载银抗菌剂,醋酸洗必泰,三氯新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9.85%,99.75%,99.91%;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9.83%,99.44%,99.89%.经检验,3种材料对两种菌株的抗菌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1%的比例添加3种抗菌成分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采用薄膜密着法对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抗菌性能的评价具有可行性.
作者:刘奕;陈吉华;方明;徐修礼;熊宇;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众所周知免疫反应首先应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捕获抗原,经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机体中APC的一种,虽在体内含量甚微(仅占外周血的1%以下),但分布广泛.目前认为DC是体内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作者:韩伟;胡勤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在口腔修复中大量应用,桩核冠技术对残根残冠的保存和修复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本人就应用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方法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戴三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1980~2005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治疗的89位中国病人和在约旦医院治疗的120位病人三型口底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和畸胎样囊肿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以及比较两组患者的囊肿位置、大小、就诊时间、手术治疗方法和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209例口底囊肿中,93例(44.5%)男性,116例(55.5%)女性.皮样囊肿66例(31.6%)、表皮样囊肿115例(55%)、畸胎样囊肿28例(13.4%).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多见于头3个10岁年龄组,20~29岁高发,而畸胎样囊肿高好发于10岁以前.约90%的患者无自觉症状.发病后6个月以内就诊者,第1组(43.8%)明显少于第2组(80%).这些先天性囊肿常发生在口底中部.就诊时第1组中囊肿直径大于3 cm 者达48.3%,而第2组中囊肿直径大于3 cm 者仅11.7%.第1组中经口外进路切除病变占58.4%,而第2组为41.7%.141例随访病例的术后复发25例,复发率是17.7%.结论:两组口底囊肿有类似的临床特点,其中表皮样囊肿较常见,畸胎样囊肿的发病年龄较小.手术切除不彻底可导致病变复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总结1995年1月至2000年3月我科门诊拔牙术中所发生的断根遗留37例,并进行近远期动态观察,为临床处理断根提供资料.
作者:李作孝;吴绍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牙合)重建对偏侧咀嚼大鼠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影响.方法: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所有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实验1组第3周、实验2组第9周停止磨除牙冠,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牙合关系.对照组不停止磨除牙冠,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除牙冠后10周末、实验2组磨除牙冠后16周末处死动物,取其双侧TMJ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结果:实验1组双侧TMJ基本恢复正常,实验2组双侧TMJ结构有受损病理变化.对照1、2组双侧TMJ均出现受损的病理变化.结论:早期牙合重建可恢复偏侧咀嚼大鼠TMJ的损害.
作者:李晓光;于肖鹏;王延秀;刘太生;高德安;高静;张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P)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8)的总量和浓度并探讨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滤纸条法收集侵袭性牙周炎实验组患牙(T1)和健康牙(T2)各位点及正常对照组(C)各位点的龈沟液(GCF)样本,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IL-8的总量和浓度.结果:3组受检牙龈沟液中IL-8的总量和浓度不同.侵袭性牙周炎患牙组GCF中IL-8总量高于健康牙位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而3组中IL-8浓度差异也有显著性,侵袭性牙周炎患牙组GCF中IL-8的浓度高于健康牙位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虽然GCF中IL-8浓度与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OP)、附着丧失(AL)无相关关系;但IL-8总量与以上牙周临床指标相关.结论: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IL-8是参与牙周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邹韵秋;徐铁华;秦念红;杜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用预制型无机诱导因子复合性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实验山羊的下颌骨角部大型箱状缺损施行骨重建再造,应用骨密度测量来评估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构建骨修复中的价值.方法:15只雌性山羊按每组5只以4、8、12周时间点分为3组,手术制备30 mm×25 mm×10 mm大型箱状缺损,左侧置支架材料,右侧空白对照.分别于4、8、12周处死1组5只山羊,行骨密度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X线光密度法(XBMD)检测. 结果:DXA和XBMD检测,实验侧和对照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正常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侧的骨密度系数呈递增式上升,证明本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骨诱导作用.对照侧的骨密度系数维持较低水平,提示自发性成骨现象欠佳,在12周前的骨缺损区尚未明显出现自我修复痕迹.骨密度测量可作为术后动态监测组织工程化骨构建存活与否的指标之一.
作者:叶茂昌;周来生;李素梅;陈梅梅;王来平;李容新;张震东;康然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