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丕盛;王振;黄丽霞;郑汉光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颈浸润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58例子宫颈浸润鳞癌组织和10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OX-2表达.[结果] 早期子宫颈鳞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为55.70%(88/158),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0/100)(X2=84.527,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COX-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宫颈深间质浸润和脉管内瘤栓有关(P<0.05);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早期子宫颈鳞癌组织COX-2表达阳性者应慎重考虑术后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陈鲁;羊正炎;张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蛋白组学目前在肺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蛋白质水平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在外周血、痰等样本中寻找肿瘤特异分子标志,有望找到新的肺癌肿瘤标志物应用于肺癌的诊断与治疗.全文就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廖晓东;毛伟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FAP和TGFβ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宫颈癌进行FAP和TGFβ1的检测.[结果] 在54例宫颈癌间质中FAP表达阳性率为88.89%,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FAP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无关.在54例宫颈癌组织中,TGFβ1表达阳性率为87.04%.TGFβ1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FAP表达与TGFβ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0).[结论] FAP的表达与宫颈癌演进有关.TGFβ1可诱导癌组织中反应性间质产生.从而促进FAP表达和肿瘤演进.
作者:王秋艳;邵洪江;靳占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00例术后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0例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3年无瘤生存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但两组3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陈光群;施仲义;黄振步;黄志有;黄兆明;王建中;陶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3岁.痰中带血1d入院.患者近日偶咳嗽、咳痰,无胸痛、胸闷、发热,无低热、盗汗等.
作者:王合兵;贾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同步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0例不可切除ⅢB期局部晚期乳腺癌在术前接受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同步放疗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2~3周手术,评价疗效与毒副作用.[结果] 10例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肿块缩小,均完成改良根治术,无一例皮瓣坏死.血液系统和消化道毒性反应较轻.无严重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脏毒性反应.[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联合化疗、手术与放疗可以显著提高局部治疗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
作者:胡桂女;赵永明;蔡忠芳;赵小康;方萍;钱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放疗中使用立体定向体架配负压成型真空袋固定盆腔肿瘤病人时.除在胸骨选取摆位参考点之外.使用双下肢摆位标记(胫骨标记尺)能否提高治疗中心的精度.[方法] 12例需要盆腔照射的病人分别使用A方法(胸骨选取摆位参考点+胫骨标记尺)和B方法(胸骨选取摆位参考点)摆位固定,拍摄治疗射野证实片,同基准片比较并测量等中心各轴偏差.[结果] 两种摆位方法均存在偏差,但偏差范围不同.其中A方法X,Y,Z轴偏差分别为1.47±1.05mm,1.2±0.75m和1.46±0.52nun,B方法X,Y,Z轴偏差分别为6.48±2.5mm,1.96±1.3mm和5.6±1.9mm.两组比较X,Z轴偏差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使用胫骨标记尺对双下肢进行辅助标记摆位能明显减少盆腔射野等中心摆位误差.
作者:李承军;徐利明;马广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将126例6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仅予以常规化疗;治疗组64例.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2.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KPS评分改善率为4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P<0.05).两组间化疗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
作者:方秋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9(MMP-7、MMP-9)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测定49例葡萄胎(其中8例发生恶变,列为葡萄胎恶变组),8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其中6例侵蚀性葡萄胎,2例绒毛膜癌)和18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MMP-7、MMP-9的蛋白表达量;用RT-PCR法测定其中的35例葡萄胎(其中6例发生恶变,列为葡萄胎恶变组)和18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的MMP-7、MMP-9mRNA表达量.[结果] MMP-7、MMP-9的蛋白表达量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及葡萄胎恶变组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绒毛和葡萄胎未恶变组(P<0.05);MMP-7、MMP-9 mRNA表达量在三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MP-7和MMP-9可能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参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灵芝;戴淑真;宋克娟;田甜;牛兆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由于HPV L1蛋白结构保守.含多个抗原表位,在真核及原核细胞中表达后能自我装配形成病毒样颗粒(VLP),其结构和抗原表位与天然的病毒颗粒十分相似,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HPV预防性疫苗的主要靶抗原.目前上市的HPV-VLPs疫苗主要是从昆虫细胞和酵母细胞中表达纯化,该类疫苗具备很高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能够有效地预防相应型别HPV持续感染及其引发的宫颈癌.但该类疫苗成本很高,受经济条件限制,这种疫苗很难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
作者:马正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乳房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30例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转移修复保乳手术后乳房缺损的乳腺癌病人,分析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情况,评价其乳房外形及触感.[结果] 经过6~48个月随访,30例病人中,除2例出现远处转移,未发现局部复发者.乳房外形和触感的满意率分别为93%和90%.[结论] 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转移修复保乳手术后乳房缺损能保证局部低复发率,能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周素梅;张筱骅;潘贻飞;金纯;李权;瞿金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小剂量紫杉醇每周给药同步放疗对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88例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单纯放疗(对照组)43例,紫杉醇同步放疗(研究组)45例.[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鼻咽全消率分别为95.6%、83.7%(P>0.05),颈淋巴结残留率分别为6.7%、23.3%(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0.5%(P<0.05),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51.2%和31.1%、2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8.9%、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Ⅲ度口腔黏膜反应.[结论] 小剂量紫杉醇每周化疗同步放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颈淋巴消除率,但未能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梁荣;余忠华;林晓明;陈梓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CT引导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4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分别行腹腔神经丛(N组)或经椎间盘穿刺行内脏神经(S组)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记录术前(T0)、术后1d(T1)、15d(T15)、30d(T30)、60d(T60)、90d(T90)VAS评分,评估疗效;记录两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结果] 各组内术后T1~T90时的VAS评分均较T0时降低(P<0.01),S组在T60、T90时较N组同期降低(P<0.05).术后第1d,S组与N组显效率分别为87.5%和83.3%,随时间延长疗效均逐渐降低,至T90时分别为60.0%和42.9%.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脏神经阻滞应用于晚期胰腺癌癌性疼痛的治疗,其远期疗效优于腹腔神经丛阻滞.CT引导下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神经阻滞,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作者:曲丕盛;王振;黄丽霞;郑汉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由人Egr-1放射诱导性启动子调控的自杀基因靶向性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人鼻咽癌细胞株CNE,比较射线诱导前后自杀基因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根据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人Egr-1启动子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克隆人Egr-1启动子,采用PCR、酶切、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pcDNA3.1(+)-Egr-1-CD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人CNE细胞株,经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细胞克隆.RT-PCR分析鉴定0、5、10、15、20Gy放射剂量进行6MV X线照射对CD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PCR、酶切、测序等证实了pcDNA3.1(+)-Egr-1-CD重组靶向性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G418筛选所得到的CNE细胞阳性克隆经不同放射剂量的诱导后,RT-PCR结果显示体外放射线照射可显著提高CNE细胞中CDmRNA的表达水平,在10Gy及15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尤以15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高,在20Gy组CDmRNA的表达水平反而下降.[结论] pcDNA3.1(+)-Egr-1-CD重组质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人鼻咽癌细胞株,建立了基因表达与放射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后续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吴君心;谢云青;邱素芳;郑秋红;潘建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TE)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客观缓解率、手术切除率及毒副反应.[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8月,30例经空芯针活检组织学诊断证实的老年LABC行TE方案新辅助化疗,Ⅲ a期17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中位年龄74岁;化疗剂量为:多西紫杉醇75mg/m2,d1静滴,表柔比星60mg/m2,d1静滴,每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TE方案之后对病灶进行首次评估,以决定是否再给予1~2个周期TE后再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接受2~4个周期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25例降低了临床分期,降期率为75.0%(25/30);临床完全缓解率(CCR)及临床部分缓解率(CPR)分别为23.3%(7/30)、53.3%(16/30);手术切除率为96.7%(29/30).常见毒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轻中度脱发、恶心、呕吐、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23.3%(7/30)和3.3%(1/30).[结论] TE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LABC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郑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B7-H4在乳腺癌血清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方法] 建立检测可溶性B7-H4的间接ELISA法,对37例术后乳腺癌患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其与绝经与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ER和PR表达、Her-2/neu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建立的夹心ELISA法检测B7-H4的线性范围为3.13~200 ug/L,37例术后乳腺癌患者血清B7-H4的含量为42.52±16.63ug/L,含量的高低与肿瘤中Her-2/neu状态、绝经与否相关.Her-2/neu阳性患者血清中表达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绝经后患者B7-H4表达明显高于绝经前患者(P<0.05).[结论] 乳腺癌血清可溶性B7-H4的含量可能与其预后及进展相关.
作者:王玉洲;张英;杨志雄;杨志诚;徐军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p15基因是定位于染色体9p21区域的肿瘤抑制基因,属于p15/p20家族,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6(CDK4/6)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从而减少细胞的异常生长及变异,阻止肿瘤发生和发展.当p15基因发生改变,则可能导致肿瘤发生和进展.p15基因异常还与其它疾病,如浆细胞疾病、某些癌前病变等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恩;肖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5岁以下青年人直肠癌48例临床资料,并与60岁以上老年人直肠癌25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人直肠癌以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腹痛、腹胀、肛门疼痛及骶尾部疼痛为主;肿块距肛缘小于7cm占70.83%;肿瘤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居多;肿瘤中晚期(Dukes'C期+D期)比例显著高于老年人(81.25%vs.55.08%);根治性手术率低(58.33%vs.88.67%);误诊率高;3年生存率低(16.67%vs.43.36%).[结论] 青年人直肠癌以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及骶尾部疼痛为主,低位直肠癌多见,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居多,肿瘤细胞分化差、侵袭性强,且易延误诊断,误诊率高,预后不良.
作者:唐毓林;叶海洪;张涌泉;甘雨;许景洪;李立志;黄文文;黄正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奥曲肽联合康莱特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原发性肝癌66例,给药方法:奥曲肽(Oc-treotide)100 ug,q8h,康莱特100ml,ivgtt,qd,d1-20,间隔10d重复,用至肿瘤有进展证据时停药.[结果] 治疗2个月全组无CR,PR 10例,MR 17例,SD 25例.PD 14例.TP为2.7±1.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疼痛缓解阳性率为58.6%;生存质量提高率为77.3%:行为状态阳性率为68.2%;体重变化阳性率为37.9%.毒副反应轻.[结论] 奥曲肽联合康莱特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较为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作者:缪建华;钟皎;赵帆;孙春花;陶苏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食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测200例宫颈癌和140例食管癌的HPV基因型,计算HPV感染率.分析HPV基因型与癌肿类型的关系.[结果] 200例宫颈癌的HPV阳性率为94.00%(188/200).共检测到9种HPV基因型,其中主要基因型为HPV16(74.00%)和HPV18(16.00%),HPV双重感染的阳性率达12.00%(24/200).169例宫颈鳞癌的HPV阳性率为95.86%,显著高于腺癌的80.00%(X2=9.73,P<0.01),但HPV16、18和HPV双重感染在鳞、腺癌中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在140例食管癌组织中,未检测到任何基因型别的HPV.[结论] 宫颈癌组织的HPV感染型别多样,HPV16、18为常见类型,HPV感染更常见于宫颈鳞癌.但HPV各型别的分布与癌肿类型无关,HPV似乎与食管癌的发生无关.
作者:崔金环;杨光;苏锡康;宋长山;曾劲伟;李晓杰;徐志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